在羅格看來,人生應該有多種選擇,而親近自然,本身也是一種學習方式。
全文1654字,閲讀約需3.5分鐘
新京報見習記者 汪暢 編輯 王煜 校對 盧茜
湖南長沙男子羅格對兒子有一個特殊的要求:每天需要在户外玩耍兩個小時,否則不允許寫作業。
隨之而來的關注、熱議,讓羅格成為熱點人物。27日下午,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羅格表示,“規定”從兒子小學一年級開始執行,目前已經進行兩年,因為事先與學校溝通,因此能得到老師的理解。
在羅格看來,人生應該有多種選擇,而親近自然,本身也是一種學習方式。
━━━━━
“人生有各種不同的機會和選擇”
新京報:“每天在户外玩兩個小時”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執行的?
羅格:從孩子小學一年級開始就這樣執行了,週一到週日,每天都要去户外玩。
新京報:為什麼這麼要求?
羅格:兩個原因。第一,我做野生動植物保護科考,我覺得人除了有社會屬性以外,還有自然屬性,我們都是靈長類的人科動物,其實是有一定的適應自然界的技能,只不過現在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裏長大,技能慢慢退化了。
第二是基於醫學科學上的考量,現在的孩子,哪怕是小學生,50%、60%都是近視,高中生85%是近視。2016年,我的一位眼科醫生朋友告訴我,每天在户外接受光照兩個小時以上,是目前預防近視最有效的方法。
新京報:兩個小時是必須達到的時間?
羅格:這是一個底線,可以多,但不能少。倒也不會真的拿手機計時,我自己能感覺得出來,比如幾點放學,玩到幾點,早晨晨練多久。假如下雨,實在沒法進行户外活動,就站在陽台上望遠。
新京報:孩子在户外幹什麼?
羅格:其實內容並不固定,是自由玩耍和趣味玩耍相結合。我自己設計了一些項目,比如説夏天比較熱,就主要玩水了,像竹漂,踩在竹子上,手拿一根竹竿,做成平衡杆。冬天就做野外生存,比如買個雞,學會點火,放在泥巴里烤。
新京報:學校的老師能夠理解?
羅格:我事先跟老師溝通過,比如説關於教育理念,他們表示理解。
新京報:所以其實不太關心學習成績?
羅格:(孩子的)學習成績怎麼樣,其實我都不知道,因為我沒有問過。他願意説的,比如説他考得好的時候,他就會主動告訴我,孩子嘛,會報喜不報憂。他告訴我的時候,我就表揚他一下,如果沒考好,他沒告訴我,我也不會主動問,我只會給他一個正向鼓勵。
人生是一條很長的路,也是很廣的路,人生有各種不同的機會和選擇,沒必要十幾歲的時候,就要把夢想固定在哪個地方。
▲羅格和兒子在一起。受訪者供圖
━━━━━
“很感恩孩子,讓我有了一個嶄新的人生”
新京報:之所以這麼做,是基於自己的教育理念?
羅格: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身心健康,平安長大比成功更加重要。在户外的過程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7歲時的一次天文活動。我帶他去看流星雨,他一小時內好像數了102顆。我覺得那是宇宙給孩子綻放的煙花,以後再去看人工的煙花,他可能都沒興趣了。
我覺得這是宇宙自然最本質的一種美的展現,沒有經過任何人工修飾的,看的時候非常震撼。所以有時候,我就經常給孩子説,課堂作業這些學科知識,確實很重要,但你的目標是星辰大海,感受到這些,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格局可能會不一樣。
新京報:身邊的人認同嗎?
羅格:家人朋友當然不是完全跟我同步了,還挺多的,他們就説,成績還是很重要的,但是後來他們也慢慢接受了。
家人看到孩子的生活狀態很好,也會覺得這種方式不錯,也樂意接受。我覺得一個人最重要的其實是心理健康,然後是身體健康。首先要健康平安長大,才能夠成才。
新京報:和孩子是怎樣的相處模式?
羅格:在玩的過程中,以讓他享受為主,我只提一些建議。這也是我們的相處模式,像朋友一樣。
從孩子兩歲斷奶的時候,就有意識地帶到户外去玩,去露營,到山野林地去。對孩子來説,這就是他成長的經歷。但對我來説,改變太大了。我有了很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狀態,我很喜歡這一行。所以我很感恩孩子,讓我有了一個嶄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