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川藏|告別缺學位擠牀位,孩子們的上學路順了

今年9月1日開學日,新落成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縣城區第三完全小學(以下簡稱“三完小”)逐漸熱鬧起來,來自該縣各區鄉農牧區的孩子悉數返校。

在中山參與援建下,三完小新增一批學位,未來可讓更多的農牧區學生到城區享受優質教育。在與白玉縣相鄰的巴塘縣,由中山援建的昌波鄉中心校新宿舍也已投入使用,孩子們從此告別擠牀位的困境。

而在西藏工布江達縣巴河鎮,由中山翠亨新區援建的天橋也已建成投入使用,巴河鎮中心小學的孩子們上學走天橋,再也不需橫穿車來車往的大馬路,上學之路更安全。

教育援助是中山援藏援川的重要內容,在中山的對口支援下,對口援助地的教育硬件條件持續優化,一批教育領域的“老大難”問題得到破解。

走進川藏|告別缺學位擠牀位,孩子們的上學路順了

白玉縣城區第三完全小學校區(效果圖)。

新增3000學位,讓農牧區孩子到城區上學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縣贈科鄉牧區度過了暑假,西繞曲珍再次離家,走向縣城,到80公里外的白玉縣中學開啓初中年級的學習和生活。對於西繞曲珍而言,離家求學已不是新鮮事,在贈科鄉接受學前教育後,從小學一年級起,她就和周邊的孩子一起,到位於縣城的白玉縣城區第二完全小學進行全寄宿學習,6年來,她早已習慣沒有父母親人在身邊的求學和生活環境。

白玉縣贈科鄉屬於四川甘孜州的高原農牧區,地廣人稀,人口分散,交通不便,集中學齡兒童開展教學有一定難度。為讓集中教育資源,讓農牧民學齡兒童與城區學生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四川甘孜州在高原農牧區探索發展“幼小一體化”學校與鄉鎮或縣城集中寄宿學校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即讓大部分牧區低齡兒童在家門口完成學前教育、部分小學教育或小學教育,年齡較大時,再到鄉鎮或縣城的集中寄宿就讀完成四至九年級的小學和初中教育。

走進川藏|告別缺學位擠牀位,孩子們的上學路順了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縣贈科鄉牧區學生西繞曲珍,她在白玉城區完成了小學教育,已到縣中學開啓初中的學習和生活。雷海泉/攝

縣城的集中寄宿制學校在師資和教育硬件上都比牧區學校有較大提升。在6年的小學學習中,西繞曲珍接觸到了電腦、英語、鋼琴等課程,而這些教學內容在當地鄉村學校少有開展。而在集中學習的競爭激烈下,西繞曲珍學習動力更足,在今年的全縣小升初考試中,她獲得了全縣第68名的成績,進入縣中學的重點教學班。“我希望以後能考上大學,然後回到家鄉當一名教師,讓家鄉更多的孩子學習更多知識。”對於未來,西繞曲珍充滿信心。

雖然集中教學效果明顯,但大量高原牧區學齡兒童進入縣城集中寄宿學校就讀,導致縣城教育學位壓力陡增。白玉縣教育和體育局副局長劉兆蓉表示,2019年前,白玉縣縣城僅有第一、第二完全小學兩所學校,學位約4000個,但仍存在近1000個學位缺口。

2019年,中山市援助當地建設白玉縣農牧區集中辦學寄宿制學校項目(即第三完全小學),援建金額8270億元,該校建成後可提供3000個學位,可滿足當地組織農牧區學領兒童到城區集中接受優質教育的需求。目前新校區建設已基本建設完畢,已有1400多名高原牧區學齡兒童在校就讀。

除了增加學位,三完小校區還對飯堂、宿舍、浴室、洗衣房環境進行了提升。如今,校園內建成了樓高四層的校園飯堂,可同時供3000名學生用餐,宿舍配備地暖等設備,學生在寒冬裏再不用受冷,居住環境更加舒適。

讓孩子一人一牀,洗上熱水澡

中山的教育硬件援助蹤跡遍佈多地。與白玉縣第三完全小學相隔數百公里外,由中山市出資援建的昌波鄉中心校學生宿舍樓也於今年9月新學期正式啓用,新宿舍樓可提供超過280個宿舍牀位。

走進川藏|告別缺學位擠牀位,孩子們的上學路順了

由中山援建的白玉縣昌波鄉中心校新宿舍樓已投入使用,可提供超過200個牀位,破解該校住宿難問題。雷海泉/攝

該校校長陳丁康表示,昌波鄉中心校是一所寄宿制學校,目前在校學生161人,此前學校宿舍牀位不足100個,“哥哥帶弟弟、姐姐帶妹妹”2個孩子擠一張牀的現象較為常見。新宿舍樓的投入使用,徹底改變了學校寄宿牀位不足的困境,解了學校和家長學生的“燃眉之急”。

昌波鄉中心校地處深山,四面環山,晝夜温差大。陳丁康表示,由於學校沒有專門的浴室澡堂,也沒有大型熱水器等設備,孩子洗澡是一個大問題。為了保暖,孩子們洗澡只能在白天晴天温度較高時,在校園裏一個專門的小房子裏輪流進行,冬天或天氣不好時,就要等到週末回家才能洗。由中山援建的新宿舍樓配備了專門的浴房,下一步還計劃配備太陽能熱水器,這就破解了昌波鄉中心校孩子的洗澡難問題。

中山天橋架起孩子安全上學路

巴河鎮位於工布江達縣東部,是該縣通往林芝市的要道,318國道、林拉(林芝至拉薩)高速公路和504省道等多條交通幹道在此交匯,車流人流密集。駕車從林拉公路轉入巴河鎮鎮區,不到3分鐘即可到達巴河鎮中心小學,車來車往的大馬路將巴河鎮中心小學的教學區和生活區分割開來。

“學生每天至少要跨越馬路6次,必須要老師帶着。” 校長索朗久美表示,交通安全問題一直是巴河鎮中心小學的難題,師生來往兩個區域較不方便,也存在較大安全隱患。

2017年,中山市提出鎮區結對支援工作舉措,在中山市“一中心四組團”中選取了西區、翠亨新區、南朗鎮、三角鎮、黃圃鎮、坦洲鎮、古鎮鎮、南頭鎮和三鄉鎮等9個經濟基礎較好、與受援地產業具有互補性的鎮區開展結對支援工作,主要從民生、產業、智力、社會和感情五方面落實結對支援工作。其中,翠亨新區與巴河鎮進行結對,針對巴河鎮中心小學學生上學途中的交通安全問題,翠亨新區投入了150萬元,為該校修建連通教學區和生活區的行人天橋。

走進川藏|告別缺學位擠牀位,孩子們的上學路順了

西藏工布江達縣巴河鎮中心小學師生走在中山援建的行人天橋上,告別橫跨馬路上學的危險。雷海泉/攝

“這不僅是巴河鎮的第一條行人天橋,也是林芝市的第一條。”巴河鎮鎮長肖健表示,天橋建設項目從去年8月動工建設,至今已建成投入使用,巴河鎮中心小學近300多名師生再也不需擔心橫跨馬路時的安全問題,同時鎮內交通也將更加順暢。

【南方日報特派記者】雷海泉

【策劃/統籌】龔晶 曾毅峯 羅麗娟

“走進川藏”系列報道

1、走進川藏|高原之巔,山海人共追小康夢

2、走進川藏|山海同心,跨越高峯更向前

3、走進川藏|新村新氣象,藏民融入現代社區新生活

4、走進川藏|高原縣城醫院來了中山專家

5、走進川藏 | 藏族姑娘大學畢業回鄉,為藏豬產業“代言”

6、走進川藏|中山援藏故事:90後創客在工布江達圓夢開民宿

【作者】 雷海泉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49 字。

轉載請註明: 走進川藏|告別缺學位擠牀位,孩子們的上學路順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