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巨人莊子的秋水篇章介紹 莊子是哪個學派的代表人物
思想巨人莊子的秋水篇章介紹,莊子是哪個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的理論簡直稱得上是思想的巨人。他寫了許多寶貴的文章,多達十幾萬字。這些財富又分為三類,一類是內在是他的本心,也就是他思想的核;一類稱為外,可以説是他對老子思想的解説,也是自己核心思想對外的延伸;再一類就是融合各種思想學術研究所成的成果。
莊子雕像
如果核心像君王威嚴四方,那外在像臣子,遵從君意,而雜篇就像子民了。秋水這篇長文就是第三部分雜篇裏的一篇。
秋水形式上記載的是河神與海神的談話,談話內容卻博大精深,所闡述的哲理發人深思,直抵人心。秋天下起雨,雨水流落河流,河流澆灌大地。整個大地河水上漲,形成氣勢,河神河伯很是得意。可是等到他看到了東邊的大海,才發覺自己渺小可笑,不禁羞愧反省自己的自大。河伯向海神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海神於是淳淳教誨,引導河伯認識廣闊的世界,給河伯上了一次生動的如何認知世界的哲理課。海神告誡河伯,首先要能認識到自己的渺小,應該有更廣闊的胸懷去看待世界,其次應該超脱自己,追求宇宙萬物間的大道。
文章洋洋灑灑,奇思妙想通過形象化的河海所思所感引申到天地萬物,在借海神之口道出人生真正大境界是追求大道。用詞造句方面技藝嫺熟,營造氣勢磅礴之境。具體文章內容就不多贅述,如果對人生迷茫,多讀莊子,反倒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明心良方。
莊子齊物論
莊子著作裏的劃分為三個部分,第二個部分為稱為外篇。外篇主要説的是第一部分本心思想實現的方法論。實現莊子思想的方法有兩種,一個是齊道,一個是體道。齊物論就是齊道其中的方法之一。
莊子雕像
齊物論包括齊物和齊論。齊物就是萬物平等,齊論就是看法觀點都一樣沒有區別,文章從七個方面闡述。
第一,脱離個人而去感受萬物,描述了自然界所有之物奇異聲響;第二,指出個人對社會現象,不同人心不同言論,各種狀態的態度,認為這些存在卻又虛無,不需要被這些不同所迷惑,第三個把這些現象分析,既相對又相一,既有不同可是又沒什麼區別簡單説就是功名利祿為浮雲,有才智並沒什麼意義,第四個就是指出對錯沒有不同,各種言論,判定,看法,都合在一體的,第五説脱離事物本身才能重新審視理清,才能看明白事物,從雜亂中跳出來,看清規律,第六個就是説通過這些方法,把自己提高到虛無循環的大道境界,第七個用兩個寓言表現了齊物齊論,物人合一的境界。
這個文章是具有重用的哲學思維,莊子文章裏提到,事物客觀存在,社會現象既對立,又是統一的,各種觀點又向對方轉化,不會一成不變,這種規律又是確定一樣的。齊物論就是一個論辯,思想引導的過程。他圍繞莊子核心思想作出各種方法的論證,雖然詞句有的地方還不夠完全理通,但仍是很寶貴的思想資料。
莊子內篇
《莊子》一本書呢,是莊子的思想結晶。但是為了方便讀者閲讀呢,分成了,三部分,有內有外也有中,內篇就是《莊子》這本書的一部分。
莊子畫像
莊子對哲學這個東西太有研究了,哲學又太高深了,他怕人看不懂,所以就用一堆故事來説明他的想法。內篇就有很多的故事,當然,也有很多的人物對話。
有一種思想叫做“齊物”,也是這位提出來的,在內篇裏面就有所闡述。説的是什麼呢?這世界上吧,所有東西看起來都不一樣,這個有這個的特點,那個有那個的特點,什麼顏色、形狀、叫法等等千差萬別。但都是有相通之處的,有的可以相互轉化,有的有什麼什麼聯繫,有的怎麼怎麼樣。也就是説,在本質上呢,世界上的所有東西都是一樣的,起碼吧,是統一的。比如説是朝三暮四這個典故,你要是分不清,你要是看不透,你就像那傻猴子一樣。而就是因為像傻猴子一樣不清楚事情本質的人們太多了,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自尋煩惱的。
由此類推,你認同這個觀點,你反對那個觀點,他和你的想法不一樣,你們辯個論,你們吵一架,你們盡是做些沒有意義的事情。你們不知道,你們的觀點想法會變,沒有完全的對立這種説法。你們討論,你們爭辯,你們誰對了誰錯了,都沒意義。你們要是拘泥於這個,你們就是笨蛋。
莊子大宗師
《大宗師》是莊子的一篇文章,收錄在《莊子》的“內篇”這個分類裏面。莊子就是講哲學講自己的想法的嘛,在這一篇裏面,“宗”的意思是尊重,“師”的意思是老師,“大宗師”呢,就是最值得尊重的老師。那麼這個最值得尊重的老師指誰呢?
莊子畫像
傳説中有一種人叫做“真人”,名字是莊子老先生起的,聽説過麼?
有一種人能夠“天人不分”,把一切都看成一樣的,把自己放在世界之外,把人放在天地之外。這種人就是“真人”。那麼好的,問題來了,怎麼就是“真人”了呢?莊子開始告訴你了,這世界上還有一種東西叫做“道”。
這個“道”,可是學派精髓,從老子就開始提了,莊先生把它發揚光大。“道”這個東西呢,是本源一樣的存在,但是人們是看不到的,它無處不在,但看不見摸不着,也沒有什麼形狀(請自行類比空氣)。
那麼怎麼就進入“道”了呢?你要有一個很高的思想境界。你要超脱,你要開放,你要把眼光眼界放高。你要忘記自己,你要忘記世人,你要忘記一切,你對什麼都不應該去在乎。什麼,你説你在乎生死?孩子,你不知道吧,生死,是一種再自然不過的現象了。不過是另一個世界去了再回來,不過是兩個世界的問題,有什麼好擔心的呢?只要你入了“道”,你的肉體死了,可是你的思想還在呀。這就叫命。
莊子和惠子
平時生活中我們都喜歡跟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朋友,或者有共同的愛好,或者是世界觀、人生觀相互接近或認同。如果説起經典的好朋友模範,我們想到的首先是俞伯牙和鍾子期,或者是廉頗和藺相如等等。很少有人會把莊子和惠子認定為志同道合的朋友,或者朋友中的典範。然而事實上,他們確實是終生的摯友。
莊子雕像
莊子和惠子兩人能成為終生的摯友確是讓人匪夷所思。首先,莊子是道家學派的繼承人和發揚者,窮盡一生為道家學派代言。惠子是名家學派的宗師人物,一生追求、信仰名家,希望能讓名家發揚光大。兩個人的人生信仰、人生追求是截然不同的。
其次,莊子雖然祖出名門,據傳先祖曾是宋國的國君,但是到了莊子這一輩卻是貧困潦倒。莊子經常餓着肚子研究學問,可謂家徒四壁。惠子貴為一國之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金錢、美女、珠寶對他來説不在話下。莊子這樣的窮光蛋要和惠子這樣的權貴見上面都是一件困難的事情,能發展成為摯友確實非同尋常。
最後,莊子的個性喜歡安靜,同時又對富貴名利看得很輕,因此是典型的宅男。惠子的個性喜歡熱鬧,並且對於追求富貴帶有極大的熱情,因此是典型的交際狂。
就這樣兩位什麼都搭不上屆的人,他們卻成為終生的摯友確實是不容易。但是他們確實是歷史上非常奇特的一對摯友。
莊子論劍
趙文王對擊劍迷戀。人們知道君王這個嗜好,就想用擊劍討好君王。於是擅長練劍的都湧現出來,幾千人聚集到了趙文王宮殿。這些人為了在君王面前展現劍法,每天都相互廝殺,一年裏常常有幾百人喪命於劍下。可是趙文王並沒有在意,一味的觀賞他們的拼鬥。因此,國內習劍風氣盛行,到處都有劍士。
莊子論劍像
漸漸的越來越多人選擇練劍習武,不愛勞作,田地逐漸荒蕪起來,國家實力開始減弱。其它國家看到這個情況,都有了乘幾侵犯趙國的想法。趙太子非常擔憂,請大臣們商量對策。趙太子對他們説,現在這種情況如果還持續下去,最終會害國害己,被別的國家制服,各位大臣裏有沒有既能讓大王高興又能讓鬥劍比武中止的,我一定送千金厚禮答謝。大臣沒一致回答説莊子能做到這點。趙太子詢問莊子是誰,臣子回答,莊子隱居,才能過人,足以治國治民,如果他來肯定能解決此事。
趙太子聽了派人去請求莊子。莊子拒絕千金賞賜,來到趙文王面前論到:我有三支寶劍,一為天子劍,一為諸侯劍,一為庶人劍。天子劍以強國治民,威震四海為劍。諸侯以賢明,忠誠,謀略為劍。而庶人劍就像鬥雞,一旦失敗,就付出生命。君王坐在天子位置上卻喜好看鬥雞之劍,實在可悲。趙文王聽完悔悟不已,從此就戒掉了這個惡習,專心治國了。
莊子馬蹄
馬蹄,駿馬的蹄子。這篇文章馬蹄是取文中開頭的馬蹄兩字作為篇名的意思。
莊子畫像
第一個寫的是兩個比喻。馬本來自在生長沒有被人類所制服利用。雖然朝堂變更,和馬卻沒有關聯。伯樂説,他能管治馬。於是給自然之物馬匹套上了馬鞍,釘上了馬掌,用馬來給君主們使用,給馬匹制定了衡量好壞的標準,結果馬匹被淘汰,死的傷的越來越多,馬的數量越來越少了。
陶藝師傅擅長用土製造各種器具,燒製各種形態,給土定了固定的圓或者方。木匠最會使用木頭,造出的木器都有固定尺寸。然而馬匹,土和木都喜歡這樣被約束管理嗎?這和管理國家一樣。天下百姓有他們自己的本性耕耘勞作,織布穿衣。如果像古代一樣按人的本性生活那該多好。等到這個世上出了聖人,改變人的本性,去塑造什麼仁,德,追求什麼理想道德,於是就有了擾亂人們心智的困惑。人們開始學着去追逐智慧,獲得仁義,而不能簡單淳樸的依據本性生活,這都是聖人做的錯事啊。人類最本能的自然之性,愚昧,笨拙,這是樸素和質樸,並沒什麼不對。等到出現了賢仁,禮樂,規矩,這就像馬有了奔跑快慢好壞之分。馬匹學會了努力奔跑,套上了馬鞍籠頭,這樣已經改變了馬的天性。馬匹之間不斷競爭,劣馬沒有達到標準的就變得難以生存。這是在殘害馬匹。這和人類一樣的道理。
莊子對墨子的評價
墨子是我國古代非常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很多都是主張仁愛的。不以奢侈來影響後世,不靡費萬物,不炫耀禮法,用故居自我勉勵,以應付社會為難。對於墨子的思想用意,莊子認為是可取的,但對於墨子主張“兼愛非攻”,一定要和睦相處並且好學,而且活着的時候不能及時行樂,死了還不能服喪這些想法表示非常的不認同。
莊子像
莊子認為如果一個人的喜怒哀樂不能正常表達,就是背離了人性,是不可取的。其次莊子覺得墨子説人們生前應該辛苦勞作,死後也不能風光大葬,不僅實行起來極其困難,而且這也違背了天下百姓的生活之道,是他們所不能接受的。即使墨子本人能夠做到,但對於其他人卻是無可奈何的,脱離了天下人,就和墨子一直倡導的王道不符合。再次,後面的人對於墨子過度的自苦做法也是不贊同的。
但對於墨子本人的才能和愛天下之心,莊子還是給予了相當的肯定,在《天下》篇中,莊子如是評價到:墨子是真的心懷天下,即使他自己本身已經非常窮苦,但他依舊不放棄自己的思想,這才是真正的有識之士。
莊子認為,墨子心懷天下和自苦精神如果只是他約束自己的行為那麼還是高尚的,但是墨子將他用在所有人身上,那麼就是不可取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不能強加給他們不屬於自己的思想。
莊子評價
莊子的文學成就非常高。他的文章字詞造句,修辭手法,描述的自然事物,人物對話,都非常生動,運用大量排比,設喻使得文章很有氣勢,很能感染人。
莊子故里圖
他的十幾萬著作,很多句子都被後人傳頌為名言名句,引申出很多成語典故。句子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常常啓迪着我們。他是一很成功的文學家,後代能超越他的文學水平的實在不多。作為一個古代的文人,能夠有這麼多的成績已經是一個很厲害的人了。
然而莊子的厲害之處在於思想,不在於寫作能力。他的祖先曾是國君,因此他骨子裏有着高傲的因子。他一生又清貧落魄,可是他一點都沒有為名利所誘惑。辭掉官職,悠然自得的遊歷世界。他自小勤學好思,善於觀察。到了其他國家,除了感受自然山川的秀麗美景外,他還虛心求學,潛心研習各國的思想理論。他聰穎天資,走遍周國,卻沒有找到能辯論過他的才能學識之人。他心性高傲,連楚國的國王發出的邀請他都輕易的拒絕。最後他選擇隱居著書。他是一個偉大的學者,孜孜不倦,著書十餘萬字。他把所有的感受,思考都寫成文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空谷幽蘭,芬芳自然,人雖不顯卻芳名遠揚。雖然他清淡為人,隱居山裏,在他門下拜師的弟子卻越來越多。
他所出生的年代是一個戰亂年代,雖然歷史的進步是在混亂中前進,但是他的思想仍然像一股流淌在沙漠的清流,像一面獨樹一幟的旗,像一個遠古寧靜的心靈守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