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三戒是什麼 孔子尊師事蹟分享

新聞閣歷史事件欄目為您提供中國歷史、歷史故事、世界歷史、歷史人物、歷史圖片、考古發現、野史趣聞等一系列的歷史相關內容。

孔子不僅是歷史上的思想家、政冶家、教育家,而且對於養生還是有一套的。據歷史資料的記載,孔子生活的那個時代,不僅進生活質量差,而且還經常缺衣少藥,人均壽命也很短,而孔老夫子卻能享年72歲,在那個時代也算是長壽了。那麼,孔子為什麼能活這麼大歲數呢?

孔子圖像

追溯相關的《論語》記載,其中就有一篇關於養生的文章就是《三戒》。其中的主要內容就是告誡君子不能做的三件事情,他們分別是:年少的時候,血氣還不成熟,要戒除對女色的迷戀;等到身體成熟了,血氣方剛,要戒除與人爭鬥;等到老年,血氣已經衰弱了,要戒除貪得無厭。

在這裏面,,孔子勸告人們在少年時期到老年時期的時期中需要注意的問題,簡單的從字面上來看,他提出來的“三戒”看似針對的人羣是少年、青年、壯年、老年。但實質上這一理論對於身處補貨之年的男性老説,更為重要一些。同時他也是在提醒大家要戒的東西往往是我們自己最喜歡,最在乎的東西。在年輕的時候認為愛情是最在乎的,可以為了愛情拋棄所有,甚至可以是生命。中年時期,認為最在乎的就是事業,為了名利而鬥得你死我活。老年時期,金錢無疑是那些老人或半老人最在乎的東西。所以孔子在這裏提出《三戒》就是讓人們懂得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善待自己,不要到老了才後悔。或許正是這樣的原因,孔子才會比那時的人長壽。

孔子尊師

孔子是一位歷史上著名的儒家創始人,孔子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例如,尊師重道。孔子經常教導弟子“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並不只是教導弟子而已,更是身體力行的實踐着這句話。

孔子雕像

從前有一天,一名叫冕的大樂師來看孔子。孔子聞報後,就出來迎接他,樂師冕是一個盲人,孔子看見樂師後,態度立顯肅敬,上前疾走幾步,攙扶着樂師,防止樂師跌倒。當上台階時,孔子恭敬的提醒着樂師,進房間後,孔子依舊恭敬地對樂師説:“老師,您腳下是席子,您請坐吧。”於是,孔子扶着樂師冕坐在了席子上,等大家都落座後,孔子恭恭敬敬的對樂師介紹:“老師,子貢在您的左邊,前面是顏回,右面是子路。”一一道來,不厭其煩。待樂師走後,子貢問到孔子:“老師,您這樣恭敬的待盲樂師,處處提醒,待樂師之道就要這樣嗎?”孔子説:“對,不僅是盲樂師,對一切盲人都要這樣,更何況他是我們的老師呢。

這個故事充分體現了孔子尊師重道的好品質,也告訴我們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學習孔子,尊敬老師,尊敬不只有在學校的老師,還有在生活中的老師。在待人處事上秉着學習的態度,恭敬有禮對待他人。遇到不會的問題時,應當虛心請教他人,不恥下問,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老師,都有我們值得學習和尊敬的地方。

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

孔子是個怎麼樣的人,歷史上儒生都將孔子看作是極其偉大的聖人,對孔子的言行都極為推崇,就好比西方人信奉上帝那般信仰孔子。的確,孔子在各方面的成就之大足以被世人尊稱一聲聖人,然而其實孔子也是一個人,他也會有犯錯,也有不足之處。

2010版《孔子》孔子劇照

孔子是歷史上著名的偉大人物,在思想、教育等各方面的成就都無比巨大。他為實現政治理想堅持遊歷各國十餘年,即使碰壁,即使多次差點喪命,他也不曾放棄他的政治理想,從中可以看出孔子是個堅持、樂觀、積極向上的人;他主張與人為善、熱心助人的人生觀,從中可以看出孔子是個善良、富有同情心、熱心的人。他曾拜師於與他學識相差不遠的老子為師,多次不遠千里問禮於老子,據傳他還曾拜七歲兒童為師,從中可以看出孔子是個熱愛學習、虛心向學的人。

孔子優點無數,但其實他也有缺點。孔子不光彩的身世與少年時期上門去魯國一貴族府上討吃喝卻被轟出府的受辱經歷使他有了自卑感,而他的自卑感使得孔子在他爬上高位後用殺人的手段來鞏固地位時變得專橫、獨斷;從孔子問禮於老子後辭行時,老子贈給他的幾句忠言中,也可以看出孔子喜好揭穿別人的缺點,為人有點自我的缺點;從歷史記載中孔子繁複奢華的生活方式中可以看出孔子其實比較虛榮,比較看重別人對他的看法。

雖然孔子的缺點有不少,但是那掩蓋不了他的優點、他的成就,總而言之,孔子擔得起聖人這個尊稱。


 

孔子的生平

孔子(公元前551年,即魯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即魯哀公十六年),名孔丘,字仲尼。庚戌年戊子月庚子日甲申時,孔子出生於春秋末期的魯國陬邑,也就是當今的山東省曲阜市。他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大成者,是儒家學派思想的始祖。孔子是從宋國逃出來的殷遺貴族的後裔,宋國夏邑是其祖籍,位於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市。

孔子雕像

孔子自小過着清貧的生活。三歲時,父親就離開人世。母親顏氏就帶着他離開出生地尼山,來到闕里。生活拮据的他,做過許多工作來補貼家用。雖然經濟上困難,但也抵擋不了孔子對求學的熱情。孔子聰明早慧,對知識非常的渴求,經常去拜訪各位名師,請他們指教,向他們學習。

17歲時,孔子的母親顏氏離開人世。孔子多方打聽才將父母親合葬在一起。19歲時,給貴族擔任職事,管理東西。不久,迎娶了亓官氏,後一年便有了第一個兒子孔鯉。23歲,孔子開始招收徒弟,在民間進行講學,開設了私人講學之風,提出了因材施教等教育方法。還到各國去周遊講學,推廣“仁”“禮”的思想,傳播教育文化,開創了儒家思想。除此之外,曾擔任國家官職,與權貴鬥爭;雖然多次遭遇艱險,但還是有幸的存活下來。

晚年被接回魯國,雖未得到重用,但在期間,他專心編著了《春秋》等書籍。73歲逝世,死後葬在了泗水。他多姿多彩的傳奇一生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

孔子的著作

孔子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大成者,是儒家學派思想的始祖。他把一生全投入到教育事業上,促使魯國文化達到了巔峯。其主要著作為《春秋》,《詩》《書》《禮》《樂》《易》。

孔子著作

孔子出生在禮崩樂壞的魯國,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從小勤奮好學,拜讀多位名師門下,自身的學習勤奮加上後來的身體力行,周遊列國,給他收穫了不少知識、文化思想。感悟到各國的民俗風氣,禮樂文化及政治制度,為他的著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期,孔子就著作了《春秋》,編寫《詩》《書》,修訂《禮》《樂》,序《易》。關於孔子著作的關係,在學術界有兩種分歧。一方認為,他的著作都是與他有關係的;另一方則認為,除了《春秋》外,《詩》《書》《禮》《樂》《易》都與他沒有關係。究竟哪一方的見解才是正確的,還值得我們深究。不管孔子與著作是否存在關係,但他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孔子開創了私人學習風氣,跟隨他學習遊歷的學生不可勝數。流傳至今最著名的儒家思想代表作《論語》,雖然由有他的學生整理出來,不是他本人的著作。但卻與孔子本身有極大的關係。《論語》中包含這孔子的生平言行,小小的言語行為裏藴含無限的大智慧,從另一個角度來説,《論語》也不乏是孔子身體力行的著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32 字。

轉載請註明: 孔子三戒是什麼 孔子尊師事蹟分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