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猛人”耶律大石,用200鐵騎復活遼朝,功業不輸秦皇漢武
公元907年,契丹首領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立遼朝。到1125年,曾經驍勇善戰的契丹民族滅亡在天祚帝耶律延禧手裏,前後享國218年。遼朝的滅亡不是頃刻瓦解,它經過“滅亡-復國-滅亡-復國”兩起兩落的過程。遼朝兩次滅亡後,能夠兩次復國都與一位契丹“猛人”有關,他就是契丹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耶律大石。
遊牧民族的文科狀元
耶律大石在契丹歷史上享有極高的地位,他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八代嫡孫,也是契丹民族唯一的“文科狀元”。公元1115年是遼天祚帝天慶五年,耶律大石科舉及第,以進士的身份拜翰林院。耶律大石能夠名垂青史不是憑藉他出眾的文采,恰恰是依靠他顯赫的武功。
假如天祚帝效仿明君聖主把遼朝治理得井然有序,或許耶律大石只能以文臣終老,但是歷史沒有假設。
遼天祚帝在昏庸無道方面,完全繼承爺爺道宗皇帝的基因,整日沉迷遊獵,任由女真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公元1120年,完顏阿骨打率領女真健兒攻克遼朝上京,天祚帝帶着500囊財寶躲進夾山繼續遊獵。
皇帝杳無音訊,遼朝失去最高指揮。危急關頭,耶律大石挺身而出,主張廢掉天祚帝,在燕京重新立耶律淳為皇帝,這就是北遼。耶律淳該當沒有皇帝命,登基數月後,活活被戰事急死了,改由皇后蕭氏攝政。女真剛剛崛起,勢頭正猛,耶律阿保機聯合宋朝加快攻打燕京的步伐。眼看燕京城難以保住,耶律大石建議大家前往夾山尋找天祚帝。
在夾山的歲月裏,天祚帝和耶律大石矛盾重重,女真人也獲知夾山的位置。耶律大石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決定放棄昏庸的天祚帝,帶着五個兒子和二百契丹鐵騎尋找一座名為“可敦”的城池。希望藉助可敦城為依靠,為將來光復大遼做準備。
二百鐵騎的復國之路
耶律大石為什麼要選擇可敦城呢?可敦城又叫回鶻古城,始建於唐朝天寶年間,唐朝曾在此設置橫塞軍安北都護府,位置大約是內蒙古烏拉特中旗的陰山北麓。進入五代十國後,中原王朝無心顧及此地,契丹便把它據為己有,以此抵禦草原的蒙古部落。
遼史中記載,遼朝在可敦城常備2萬精騎,無論中原出現多大的變故,可敦城的2萬人馬堅決不許出動。
但是可敦城具體在哪?倖存的契丹貴族沒有人知道!只是聽説距離遼的都城三千里之遙,中間還要橫穿大漠。
此時,整個遼朝幾乎陷落金軍之手,原來的大遼土地上沒有契丹人的立錐之地,耶律大石決定帶着兒子和隨從尋找可敦城。明知此次西行九死一生,但這是擺在耶律大石面前唯一的出路。
經過陰山的白韃靼部時,耶律大石受到部落酋長的熱情款待。白韃靼部又向耶律大石提供了充足的乾糧和二十頭駱駝、四百匹駿馬,特別是獲得沙漠之舟的駱駝後,耶律大石橫渡沙漠的危險係數大大降低。歷時數月,耶律大石終於抵達可敦城。
巧合的是,天祚帝兒子耶律雅裏早在一年前達到此地。不久傳來消息,天祚帝被金人俘虜,遼朝徹底滅亡了。耶律大石便擁立耶律雅裏為新的遼朝皇帝,奈何耶律雅裏也是短命皇帝,沒過多久病死了。耶律大石臨危受命,迅速集合人馬收攏人心並發表慷慨的演講,最終算是在可敦城站穩腳跟。
西征中亞
宋金戰爭結束後,金軍把注意力轉到可敦城的耶律大石身上,先後派出四萬精騎攻打可敦城。雖然耶律大石已經初具規模,打退金軍的進攻也不成問題,但是金軍擁有數十萬兵馬,自己手裏只有兩萬,根本扛不住金軍持續不斷的進攻。最終,耶律大石決定放棄可敦城率部西征。
耶律大石的西征目標一片空白的神秘西域。西域有着悠久的歷史,早在漢朝時便與中原並存。分佈在西域有三股勢力:一是高昌回鶻,二是乃蠻部,三是黠戛斯部。
耶律大石的首要進攻目標鎖定在黠戛斯部,結果首戰失敗,只能暫時居住在額敏河附近,休養生息一段時間。此時,耶律大石在眾人的擁戴下正式登基稱帝,自稱遼天佑皇帝,定年號為天慶,西遼建立。
已經名正言順的耶律大石再次把矛頭指向高昌回鶻,並一舉拿下高昌國。稍作休息,他又馬不停蹄地攻打東喀喇汗國,但是遭遇老東喀喇汗國王的挫敗。在耶律大石束手無策時,老國王病死了,原本附屬東喀喇汗國的葛邏祿人也反叛了,新國王易卜拉欣是個軟弱的首領,為了平定葛邏祿人,他主動請求歸附耶律大石,希望藉助耶律大石的力量消滅葛邏祿人。
在平定葛邏祿人後,耶律大石入駐東喀喇汗國都城巴拉沙袞,把巴拉沙袞城更名為虎斯斡爾朵,定為西遼的都城,耶律大石在中亞的實力穩定下來,但耶律大石時刻沒有忘記自己是耶律阿保機的後人,身體裏流動着契丹的鮮血。
經過數年的準備後,耶律大石點齊七萬人馬東征,結果途中遭遇大漠的惡劣天氣和瘟疫,半道上已經損失過半,此次東征尚未穿越大漠,已經宣告失敗。耶律大石只好繼續經營西北中亞,再也沒有機會實現東征復國的願望。1143年,耶律大石在遺恨中去世。
耶律大石以文人起家,憑藉二百餘人,僅用十多年的時間完成稱霸中亞的功業。全盛時期,疆域東至蒙古的庫拉河,西到中亞鹹海,是中亞地區幅員萬里的帝國,他不僅讓契丹遼朝的國祚延續88年,更是把中原文化遠播到中亞地區,這樣的功業放在整部華夏曆史中,也足以比肩秦皇漢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