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女性獨具韻致,其淡雅之美從何體現?從一件隨身物品説起
民國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都充滿了非常傳奇的色彩,而這種傳奇色彩就在於新舊交替之時,所產生的思想碰撞與頗具開放意味的個人行為。
民國處於封建社會餘音尚未散去的關鍵時期,雖然從存續時間角度來看相對較短,但是卻留下了很多非常值得人們回味的往事。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個不夜城,華燈起車聲響歌舞昇平,只見她笑臉迎,誰知她內心苦悶”。每當這首旋律響徹於耳際之時,腦海中就會浮現出民國時期大上海歌舞昇平的場景。這段歷史雖然早已沒入滾滾紅塵,可是經過歲月沉澱之後依然盪滌出了很多經典。
當身着一襲高叉修身旗袍、足蹬高跟尖頭皮鞋,打扮時髦的歌女春風無限地哼唱着,這首頗具民國風的《夜上海》小曲時,彷彿給人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
如果讓筆者去形容民國時期的時尚風潮,恐怕唯有獨具民國韻味的“旗袍”,才最能體現出獨具特色的民國範兒。
最能體現東方女性完美韻致的服飾“旗袍”
1.民國西化思想的源頭
清朝思想家魏源曾在其著作《海國圖志》中,提出過一個十分著名的主張,即“師夷長技以制夷”。這其實為名聞中外的“洋務運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持,可以説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走出去,引進來”的中西結合思想,就已經在中國大地生根萌芽。
這其實也為中國與西方國家交流,開啓了一道跨世紀的大門。公元1872年在清政府層層篩選之下,
三十名官費赴美留學幼童踏上旅程。作為第一批真正融入西方世界的中國人,他們其實才是民國時期中西結合引路人。
經過大半個世紀的發展之後時間來到了清末民初階段,推翻舊制度摒棄舊思想的風潮席捲全國。很多有留洋經歷的年輕學者,不僅完全改頭換面為西式形象,而且一口地道而又流利的英語,也讓他們有一種無人可及的優越感。
筆者認為事實上民國時期其實一直處於,傳統思想與西方觀念相互碰撞、傾軋階段。很多清朝末年的遺老遺少依然秉承舊制,但是接受過新式教育的年輕人,卻以打破陳舊制度與封建束縛為己任。
2.民國文化與西方思潮的碰撞與融合
當獨漢語遇到嘰裏呱啦的英語、長袍馬褂遇到西裝革履;寬大、粗曠的“上衣下裳”傳統女性服飾,遇到西方連衣裙或改良旗袍之後,這一切彷彿都在向世人訴説着,“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道理。
實際上民國時期的一系列“新舊”對比,其實就是傳統思想與西方觀念的較量。但是這種較量一直都處於此消彼長的狀態中,最終在激烈的對抗之後雙方達成妥協,並孕育出了極具民國色彩的燦爛文化。
民國文化的獨特性體現在多個方面,文化特徵、語言形式、交流方式,服飾、飲食、習俗、思維意識等都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表現得最為突出的地方就是,民國女性地位提升、社會參與度提高,以及服飾方面的大膽與開放。
3.民國初期女子服裝趨勢
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民國時期的女性服飾,其實經歷了一個由傳統向西化演變的過程。同時也體現出了由單一、保守,向多元化、現代化發展的趨勢。雖然民國時期的女式服裝表面上看還以中式為主,但從實質上來講卻早已全盤西化。
簡而言之就是依然擁有中式服裝的靈魂與神韻,同時還兼具了西式服裝的色彩與靈動。民國初年女性服裝其實依然未脱滿清服飾之氣,上衣下裙形在當時仍然是女服主流。但是接受過新式教育的女學生們,卻早已穿上了窄而修長的高領衫襖和黑色長裙。
這種形制的服裝其實源於日本女裝,並且在當時年輕女子羣體被視為文明與新潮的代名詞。事實上這種女裝趨勢主要由留日學生帶回國內,雖然按照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其實與新朝並不搭邊,但是在民國初年卻獨具時尚魅力。
筆者認為其實在日式女裝流行於民國初年之時,很多上流社會的名媛其實早已接觸了西式服裝。從這一點來看民國時期女裝流行趨勢,其實大有自上而下的傳播特色。在名媛們的帶動之下民國女子服裝漸呈西化趨勢。
可以説一改往日平直、鬆垮的傳統服裝造型,進而向更具西方魅力的“曲線美”發展。衣服剪裁長短適中、腰身收緊、袖口縮小,同時還比較注意身材比例搭配。這其中體現得最為明顯的服裝就是“旗袍”。
最能體現東方女性完美韻致的服飾“旗袍”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旗袍” 這種極具東方魅力的女性服飾,就是民國時期女性的標誌性服裝,按照這種想法去推斷旗袍就應該是民國時期的產物。事實上有很多學者都提出了不同看法,他們認為旗袍的源頭應該是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但筆者認為旗袍作為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的服飾,不僅在民國時期曾出現了風靡一時的盛況,而且在其誕生之後從二十年代一直流行到五十年代末期。雖然旗袍誕生或者説流行的時間,只不過才有短短的大約30年時間,但是卻成為了民國女性的重要服飾之一。
鄭逸梅曾説:“原來女子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國後始御之”。同時,也是民國時期女性服飾文化的頂峯。之所以這樣説是因為旗袍曾在1929年,被民國政府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這是何等殊榮與尊崇,在封建思想尚未完全消除的民國初年,一件女性常服居然被確立為國家禮服,這其實就足以説明旗袍在民國曆史中的重要性。作為一款中西合璧的民國女性服裝,它其實就是民國女性的潮流與風範。
筆者認為旗袍作為一種融匯了漢族、滿族服裝傳統,以及西方服飾元素與理念的女性禮服,從誕生之日起就註定了其不平凡的發展史。
旗袍之所以會受到民國女性鍾愛,除了其獨具特色的文化魅力與剪裁特色之外,其實還與女性尋求平等與獨立思想息息相關。
民國上流社會名媛的“旗袍”風姿
1.“旗袍控”女作家張愛玲
出生於1920年的民國女作家張愛玲,其實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旗袍控”。她不僅才華橫溢而且長相與身材也頗具東方女性美,她平日裏最喜歡穿的服裝就是旗袍,居然作為民國上流社會名媛的張愛玲,曾有好幾衣櫃各式各樣的旗袍。
她不僅愛穿旗袍而且也積極為旗袍正名,旗袍誕生於民國以及流行於1921年以後的觀點,就是這位被譽為民國“四大才女”的張愛玲提出。一位風姿綽約、滿腹才氣的女作家,身着一襲修身旗袍款款而來的樣子,想一想就會讓人如痴如醉。
2.一代才女林徽因的旗袍夢
出生於名門望族的大家閨秀林徽因,曾是一位忠實的旗袍愛好者。作為“民國第一才女”她不僅才華出眾,而且在民國文壇新詩創作領域也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她對旗袍的鐘愛絕不亞於任何一位民國名媛。
作為一位才貌雙全的民國女作家,林徽因最愛素色簡約風格的旗袍。能夠塑造體型的旗袍不僅可以展現出她優美的身姿,同時也可以讓她更具民國知性女性的魅力。不得不説民國美女對旗袍的偏愛,絕不亞於現代社會女性對名包的熱衷。
3.最愛旗袍的民國女星阮玲玉
阮玲玉作為中國電影史上最出色的100位演員之一,在十六歲的時候就曾出演過《掛名夫妻》。並且一路走來一直活躍在民國電影熒幕上,並且受到了當時社會各個階層的喜愛。她的眾多熒屏形象都身着旗袍,將民國時期女性的美麗展露無遺。
可以説在當時社會大多數人的心目中她就是旗袍的代言人,一笑一顰、一走一停都能讓旗袍,在她的身體上散發出無與倫比的女性美。正因如此她才會備受時人的追捧與喜愛,直到她出生95年之後依然被現代電影人所青睞。
4.近代畫家陸小曼的旗袍情懷
相信大家都陸小曼的瞭解都源於徐志摩,作為民國時期的一對璧人曾火熱一時。在其留下的很多照片中都是身着旗袍,雖然她後來因為大小姐習氣不改而誤入歧途,但是從她留下的照片來看也確實十分有風韻。
作為民國時期文藝女青年的標配服飾,旗袍從問世之後就一直處於上升趨勢,並且在1930年左右達到了發展頂點。
生於1903年的陸小曼在此時正是一位風姿綽約的少婦,所以她對旗袍的鐘愛也顯示出了民國女性對美的追求。
5.“旗袍歌后”周旋
周旋作為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著名歌手,曾演唱過家喻户曉的《天涯歌女》、《四季歌》等作品。同時她也曾主演過過劇情片《馬路天使》,作為當時紅極一時的女明星,她最喜愛的服飾就是當時十分流行的旗袍。
周旋的劇照基本上都是以旗袍出境,身材小巧玲瓏的她在旗袍的映襯下,將東方女性的婉約之美展現得淋漓盡致。
雖然當時的老照片多以黑白底色為主,但是依然可以從中看出她身着旗袍的美麗身影。她穿旗袍身影與其歌聲一樣留在了歲月的記憶中。
筆者認為旗袍作為一種標誌性極強的民族服飾,在民國時期曾給無數女性留下過美好倩影和回憶。雖然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之後旗袍逐漸銷聲匿跡,但是在現代社會中依然有很多女性,對這種曾風靡一時的禮服情有獨鍾。
結 語
旗袍作為民國時期服飾文化的標誌性產物,從其誕生之日起就暈染着獨特的民族風潮。正所謂一襲青衣染就一身芳華兩袖月光訴説絕世風雅,筆者認為民國時期身着旗袍的女子,應該是當時最美的一道風景,按照現在的話説回頭率得特別高。
旗袍作為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服飾,同時也極具中西合璧的意藴。當穿在東方女子的身上時,它的神韻才能百分百散發出來。如若並非東方女子身着旗袍,肯定也會使旗袍失去其本來韻味與典雅之色。
【參考文獻】
王玉潔《民國旗袍印花圖案變化研究》
黃碧容《民國旗袍裝飾紋樣解析》
張丹櫟《民國旗袍的裝飾研究》
袁宣萍《民國旗袍與海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