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深大校長李清泉:高校排行榜既要看也不要太在意

由 司空梓瑤 發佈於 經典

原標題:深大校長李清泉:高校排行榜“既要看也不要太在意”

李清泉

日前,ESI更新了從2010年1月1日到2020年2月29日的統計數據。深圳大學全國排名升至第64位,全球排名前進了118位,成為全國進步最快高校。而在目前公認的QS、THE、USNews、ARWU四大權威世界大學排行榜中,深大也已進入主榜。按照深大規劃,到2035年,深大綜合實力將穩居全球高校前200名,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

在擔任深大校長一職8年的李清泉看來,各大排行榜既要看,也不要太在意,繼續前進,需要進一步積蓄力量。他透露,深大將主動調整科研佈局,使科研與產業更緊密契合,人才培養更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籌建若干個前沿性戰略性大學科平台,提升學校服務“雙區”戰略能力。

人才隊伍建設轉向重“質”

南方日報:您提出,對重指標、重規模、重速度的學校發展路徑進行調整,這種轉變對深大意味着什麼?

李清泉:和一些優秀的大學相比,深大在教學、科研、人才隊伍等方面還有差距,所以這些年我們首先在“量”上尋求突破,比如引進很多優秀的老師;加強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設等。可以看到深大的科研指標保持良好的增長,招生錄取分數線也在不斷提升。

但如果僅僅注重指標、數量的增長,到一定程度、規模後會面臨增長乏力等瓶頸,要想保持、建立新的增長態勢,就需要重新思考學校的發展目標、對發展路徑進行重新構建。

所以,結合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目標,以及學校發展實際,我們提出走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和跨越發展的一流大學創建之路,加快推動學校整體實力和辦學層次的更高躍升,加快建成世界一流大學。

南方日報:您理想中,世界一流大學是什麼樣子?有怎樣的對標?

李清泉:我認為斯坦福大學是很好的學習榜樣,它對創新有着不懈的追求,並能很好地服務經濟、產業發展。當然因為具體情況不同,我們既要學習別人,也不能完全複製別人,而應追求自己的特色發展。

我們設立了三個目標,到2025年,是深大以質量內涵為導向的跨越發展階段,綜合實力將穩居全球高校前300名;到2035年,是深大以追求卓越為導向的層次躍升階段,綜合實力將穩居全球高校前200名,達到世界公認的一流大學的門檻;到本世紀中葉,深大將建設成為引領城市文化發展、引領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引領高等教育改革的世界一流創新型大學。

按照世界上有2萬多所大學,國內有2000多所大學算,我們如果能分別進入前1%的比例,那我們的綜合實力就能和深圳這個城市的地位更相匹配,能更好地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我認為按照當前發展基礎和態勢,這個新目標完全有可能實現。

南方日報:那如何實現這一目標?

李清泉:我們在發展路徑上進行了新的調整和規劃,將推動學校在人才培養、師資力量、科研創新、社會服務、文化發展、治理能力等領域“從高原攀上高峯”。比如在人才隊伍建設上,以前是以引進為主,且重視“量”,現在要更強調“質”,而且要把引進和培養相結合,更重視一流師資的培養;在本科教育上,我們會結合深圳以及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更有前瞻性地主動調整專業,打造特色。

提升水平重於擴大規模

南方日報:外界認為,要補上深圳源頭創新短板,大學需要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您如何看?深大又有何舉措?

李清泉:基礎研究的主體是多元化的,除了大學、研究院所外,一些企業也正在發力。總體來説,大學做的肯定要多一些,大學也更適合做基礎研究。因為基礎研究更多的是一種自由探索,且要有寬鬆的、允許失敗的環境鼓勵這種探索。

我希望深大能夠產出優秀的科研成果,在“雙區”建設中發揮作用。我們在科研方面會進行調整,在社會經濟產業發展急需的一些領域,主動建實驗室、引進高層次人才,使科研能夠與產業有更緊密的契合度,培養的人才能夠更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當然,主動調整並不是要完全打破高校科研的基本規律,而是要在基本規律基礎上有所作為、有所傾斜,這樣就能在若干個方向上形成優勢,服務經濟、產業發展。

南方日報:在創新平台上深大有何佈局?會為深圳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帶來什麼?

李清泉:我們將優化學科佈局、深化學科融合、培植學科生態,在服務“雙區”建設等方面努力走在全國前列。

例如,我們將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和世界一流灣區創新創業平台。籌建深圳大學十大灣區研究院,深度參與“雙區”建設進程。在河源、香港、澳門、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等建設新型研究院,對於大灣區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發揮創新引擎功能;在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東京灣區等世界著名灣區籌建深圳大學灣區研究院,將其打造為深圳建設世界科創中心不可或缺的創新載體。

在學科平台建設方面,我們將籌建若干個前沿性戰略性大學科平台,比如,擬爭取立項或加快推進微納光子學與光信息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實驗室、深圳市未來城市研究院、深圳大學海洋研究院、深圳大學灣區研究院等,提升學校服務“雙區”戰略能力。

如果説我們的人才培養能主動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我們的科研能有一部分對接產業發展需要,那我相信若干年後,深大對於深圳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貢獻度會有更明顯的提升。

南方日報:未來會向外輻射,在外建校區嗎?

李清泉:不會,擴大規模不是我們的首要任務,提升水平才是最重要的。

“雙一流”建設需要耐心信心

南方日報:您如何看待各種高校排行榜?

李清泉:既要看也不要太在意。所謂要看,是因為不同的排行榜有不同的指標體系、角度,且很多學校一起橫向比較,可以為大學管理提供參考。但也不能太在意,因為它是從外部角度來評價,你認為很優秀的地方它不一定能看到,它看到的地方也不一定是你最有優勢的,所以對於排行榜我們會用平常心看待。

深大在國際公認的四大排行榜裏表現比較均衡,這反映從不同的角度審視深大這幾年的發展,外界還是比較認可。這幾年,深大保持平均每年在國際排名中進步100名左右,在國內排名中進步10名左右的速度,我們也在思考,在這些排行榜上深大還能往前走多遠?我預感,深大進入國內高校前50名後,前進的速度會明顯降下來。我們現在已進入“打橫”的階段,這時就需要進一步積蓄力量。

南方日報:深圳建設的本土高校,目前還沒有一所“雙一流”大學。深大在“雙一流”上被外界寄予厚望,您如何看待?

辦大學一定要對高等教育的基本規律有深刻的認識和把握,在此基礎上去思考深大的發展靠什麼,首先靠的就是改革創新。是否堅持改革創新,決定了你能走多遠,以及能發展到什麼水平。

南方日報:您如何看待外界的期待?

李清泉:既要知道政府、社會的期望,也要把握高等教育的基本規律。同時要有點耐心,因為大學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地方,還要有信心,有了信心才會有耐心。

就像我來深大前3年,做了很多事,但沒什麼大動靜。如果沒信心,就會懷疑工作是否做得不對。但只要相信自己的判斷並堅持,很多成果會水到渠成。深大這兩三年沒有什麼大的改革,因為大學的改革有慣性。目前的深大就好比跑上高速公路的汽車,只要不踩剎車,它會慣性向前。希望社會、政府要對大學有耐心和信心,給予持續的支持,並相信其可以發展好。大學的發展是無止境的。

歡迎全球高校到深圳來

南方日報:對於深圳引進國內外名校合作熱,您如何看待?

李清泉:深圳高等教育無論從規模還是水平上講,還不足以支撐“雙區”戰略順利實施。深圳通過大力發展本土高校和引進國內外一流大學相結合,加快高等教育建設步伐,是適應城市發展需要的。

我們是以非常開放的心態,歡迎世界各地的高校到深圳來。因為沒有競爭就沒有壓力,沒有壓力就難以成長。高校間的競爭有時候不客氣、很激烈,但實際上是既互相學習借鑑,又互相競爭提高,形成良好的高等教育生態環境,滿足“雙區”建設中人才和科研的需要。世界一流大學一定是在競爭中成長起來的。

同時深圳也需要進一步加強高等教育的頂層設計。我覺得在深圳這樣空間極度緊張的城市,高等教育不該追求數量,而該追求“精”。如果深圳有5—8個世界一流大學,可能就夠了。

南方日報:您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內的高校該如何發展,助力大灣區建設?

李清泉:“雙區”建設,説到底是人才的比拼,而人才競爭最終是要靠教育。粵港澳大灣區要成為世界級灣區,必須要有相匹配的高等教育協同創新體系。廣州和香港都是我國高等教育重地,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整體水平並不差,最大的問題就是發展不均衡,創新合作不充分。

我期望粵港澳三地能夠進一步打破相關壁壘,在學生交流、學分互認、教師互聘等人才培養方面展開更深入的合作。比如香港高校的學生能來廣深學習一段時間,或者廣深學生能去香港高校交換學習,這對灣區青年發展、未來在灣區就業以及服務灣區建設,都非常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