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重農抑商,民以食為天,土地無論對於個人還是國家都是極為重要的一項資源。那時候各地的貿易和交流受到交通工具水平的限制,發展的並不頻繁,人們賴以生存的糧食大多隻能依靠自種自足。
只有手中擁有的土地足夠多,才有可能在滿足自身需求的情況下,額外產生的東西才會拿去貿易交換。對於國家也是一樣的,領土的多少直接影響所擁有資源的豐富性,也決定了一個國家實力的上限。
秦皇漢武唐宗聖祖等千古一帝都共同熱衷於四處征戰,不僅是為了守衞邊境的安寧,更是為了國家的發展。
因為要發展就必須無休止地開拓疆土,疆域太小了,會讓國家發展後勁不足,在發展中掉隊就只有捱打的份。
太大了,有什麼事也鞭長莫及,甚至還為威脅自身的穩定性,蒙元就是最好的例子。
當然,也不能僅僅以土地面積的數據來下定語,除此之外,還要看自己在所擁有的土地上有多大的決定權。這也就是古代皇帝致力於將權力向中央集中,扼制地方權力肥大的原因。就比如周朝後期,周天子雖名義上還是諸侯國共主,但實際上已經沒有實權了。
這就要説到管理制度了。漢朝是當時雄踞東方的大帝國,一直和同時期西羅馬相提並論,即便如此,兩漢也不過維持四百年的時間。唐朝也是世界公認的古代中國實力最強的大帝國,國祚比漢朝還短,滿打滿算也不到三百年,明清兩朝亦是如此。
外族建立的政權一般以軍事實力取勝,靠的是打仗夠狠夠猛。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即使積極地學習和吸收當時中原先進的制度和文化,也很少有堅持過百年的。
比較為人所知的就是北魏,維持有148年,還是靠的孝文帝漢化改革大獲成功的成果。清朝是個例外,那時候封建制度就像是一個病入膏肓的人迴光返照了一下,末期純粹就是強弩之末一般,苟延殘喘着。
遊牧民族一般戰鬥力都很強,蒙古鐵騎就是從蒙古高原而來,一路征戰四十多個國家,花費半個多世紀的時間,
打下一個橫跨亞歐大陸,佔據世界土地四分之一的大帝國。這樣遼闊的版圖在世界歷史上僅次於日不落帝國的英國,號稱世界第二。
鐵木真是個牛人,而且能算是皇帝中的皇帝,連拿破崙都親口承認不如他。
他所率領的蒙古鐵騎所到之處,戰火必燃,但也給歐洲帶去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和火藥等,極大地促進亞歐兩大洲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直接導致當時歐洲社會制度的巨大變革。
如此強大的蒙古帝國卻迅速四分五裂,原因之一就是蒙古帝國內部的矛盾很是激烈。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權導致蒙古帝國土崩瓦解,諾達的2400萬平方公里帝國一分為五,忽必烈掌管大元,三個叔叔一個弟弟分別掌管四大汗國,即
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伊利汗國
。
按照蒙古自己的傳統,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每個子孫都可以繼承他的家業,這比較類似於中原王朝的分封制度,這也為元朝迅速退出歷史舞台埋下了伏筆。
分封制度所造成的危害,例子比比皆是。周朝就是分封一眾諸侯,後代周天子式微,大權旁落,才有了春秋戰國時期各路諸侯粉墨登場的混亂局面。漢朝的七王之亂也是中央皇權和地方諸侯之間矛盾激化引發的戰爭。
明成祖朱棣也是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想要削藩,自己首當其衝受到危險,故而決定反了。朱棣是最後的勝利者,也是個明君,當時還打着正大光明的清君側的名頭,歷史中的論調自然是不一樣的。
蒙古帝國不僅是內部矛盾顯著,蒙古鐵騎能打仗是出了名的,可惜他們只打不守,以至於先後滅了40多個國家後,拿下一地後留下一堆爛攤子不管,就去攻打下一個目標,這樣的統治是不會長久的。
外族入侵,自然會遇到當地勢力的激烈反抗。一般來説,打下一地後應該採取懷柔的政策向當地民眾示好,讓當地民眾有糧可吃,有屋可居住,有衣可暖身,民眾能夠安居樂業肯定就不會再想着反抗。
可兇猛的蒙古鐵騎偏偏反其道而行,一有反抗就下令屠城。
根據統計,蒙古鐵騎在亞歐大陸進行屠殺導致的受害人數高達兩億,這也是人類有文字記錄的歷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屠殺行為。
漢化的想法早就有人提出過,蒙古帝國的統治者們都對此不屑一顧。忽必烈是個異數,他一手開始推行漢化,卻出現很明顯的反覆現象,最終也是以戛然而止告終,成果並不算好。
元朝統治不過百年,其疆域北達北冰洋,南至南海,東向太平洋,西到地中海,共計1372萬平方公里,漢唐最繁盛的時期都比不上元朝,拋開成見不説,蒙古帝國實屬有點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