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太宰伯嚭,伍子胥因他而死,吳國因他而亡,至今臭名昭著

一個正在興盛圖霸中的國家因為有了他使吳國走向衰敗,最終滅亡,他就是“兩面三刀,陰險毒辣,卑鄙無下限”的吳國太宰伯嚭(pǐ)。

吳國太宰伯嚭,伍子胥因他而死,吳國因他而亡,至今臭名昭著

春秋末期,楚國令尹子常把持朝政,殺害了朝中大夫伯邰宛一族,伯邰宛的兒子伯嚭僥倖逃到吳國,在吳國重臣伍子胥的幫助下當上了吳王闔閭的大夫,和伍子胥共同為吳國效力。

伍子胥本來也是楚國人,楚平王聽信讒言殺害了伍子胥的全家包括他的父親伍奢和他的哥哥伍尚,伍子胥逃到吳國,投奔在吳國公子光門下,後來幫助公子光成功刺殺了吳王僚,取得王位,當上了吳國的國君,這便是吳王闔閭。伍子胥因功當上了吳國的重臣。

吳國太宰伯嚭,伍子胥因他而死,吳國因他而亡,至今臭名昭著

説起來,伯嚭和伍子胥並無交情,只因二人同負家仇國恨,且遭遇相似,又身在異國他鄉,所以自然而然地走在了一起。當時,吳王還懷疑伯嚭的為人,但是伍子胥極力保他,還以“同病相憐,同憂相救”的故事來打比方。正因如此,伯嚭順利進入朝堂,當上了吳國的大夫。

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為實現自己的宏圖大志,也為了給伍子胥和伯嚭報仇,以孫武為大將,親自帶兵3三萬征討楚國。吳軍在孫武的指揮下,五戰五勝,一路攻進了楚國的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東北),楚昭王倉皇出逃了。吳王闔閭威震天下,孫武一舉成名。

吳國太宰伯嚭,伍子胥因他而死,吳國因他而亡,至今臭名昭著

回國後的吳王闔閭開始日漸驕奢起來,他在伯嚭的攛掇和鼓動下逐漸沉溺於美女的懷抱和物慾的橫流中,而且聽不進伍子胥和孫武的建議,雄霸天下的夢想也逐漸拋之腦後了。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吳王闔閭不聽伍子胥和孫武的建議,在伯嚭的煽動下,趁越國奔喪之際,出兵攻打越國。不料中了允常之子新的越王勾踐的埋伏,闔閭重傷而亡,吳軍敗退。

吳國太宰伯嚭,伍子胥因他而死,吳國因他而亡,至今臭名昭著

闔閭之子夫差繼任新的吳王,勵精圖治,三年後率兵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與僅剩的五千士卒退守會稽山,吳軍圍而不攻。危急時刻,勾踐欲拼死一搏,後來在大夫文種和范蠡的勸導下向吳軍求和,一方面又派人向伯嚭送去大量的金銀珠寶和美女。

得了好處的伯嚭在吳王面前極力吹噓説:“古代討伐敵國的,也不過使敵國臣服而已。現在越國已經向我們臣服,我們還有什麼可苛求的呢?”結果志驕氣傲的吳王答應的越國的求和,撤兵離去。

接下來的伯嚭已經越來越顯露出他貪婪、卑鄙的本性。為中飽私囊,他勸説吳王修建新的王宮姑蘇台,結果是勞命傷財,重賦加税,人民苦不堪言。他還聽從越國大夫文種的安排,將西施、鄭旦兩位美女獻給吳王,吳王逐漸荒廢政事,沉迷於聲色歌舞之中,放鬆了對勾踐的警惕。

吳國太宰伯嚭,伍子胥因他而死,吳國因他而亡,至今臭名昭著

伯嚭的貪財好色和禍國殃民逐漸引起了相國伍子胥的不滿,而伯嚭又怕伍子胥發現他通敵賣國的罪證,就先下手為強,挑唆吳王賜劍伍子胥,可憐吳國的棟樑之才、堂堂相國伍子胥就這樣被小人給害死了。

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為爭中原霸主之位,率兵參加黃池(今河南封丘)之會,越王勾踐率領偷偷訓練的三千越兵攻打國內空虛的吳國,吳王急忙回師救援,又被勾踐打敗,吳國只好向越國求和。

吳國太宰伯嚭,伍子胥因他而死,吳國因他而亡,至今臭名昭著

四年後,即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踐再次率兵伐吳,攻入了吳國的姑蘇城,夫差自殺而死,臨死前悔不聽伍子胥之言,而兩面三刀的伯嚭又立馬俯首向越王稱臣,然而“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他卻不懂,越王勾踐怎能容忍這樣一個通敵賣國、賣主求榮的小人留在身邊呢?遂下令誅殺了伯嚭。

對於困難之時舉薦自己幫助過自己的伍子胥,伯嚭不知恩圖報,反而恩將仇報,為了一己之私,竟不顧大局利益,陷害忠臣,敗壞朝政。

貪財好色、好大喜功,為了排除異己,讒言誹謗,投君王之所好,巧令口舌,搬弄是非,引導君王奢靡享樂,造成國庫空虛,民怨四起。

吳國太宰伯嚭,伍子胥因他而死,吳國因他而亡,至今臭名昭著

收受敵國賄賂,通敵賣國,利用吳王夫差對他的信任,忘記了闔閭臨死前的囑託,縱虎歸山,讓吳王放鬆了對越王勾踐的警惕,最終造成身死亡國。

孔子的弟子子貢評論伯嚭是:“‘太宰否’用事,順君之過以安其私,是殘國之治也。”在今天我國的江浙一帶,還有用“伯嚭”一詞來形容那些陰險毒辣、卑鄙無恥的奸佞之徒,也有寓意花言巧語、貪財好色一類人。

一個正在興盛圖霸中的國家卻因他而亡,伯嚭也算是臭名昭著的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93 字。

轉載請註明: 吳國太宰伯嚭,伍子胥因他而死,吳國因他而亡,至今臭名昭著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