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大學後,我發現高中的時光是最美好的,每天都在努力奮進,為高考而準備,雖然辛苦,每天都很累,但卻是開心的。但到了大學,卻找不到那種快樂,那種與同學競爭,互相鼓勵加油,一起進步的狀態,真的沒有了。
除了上課,就是回宿舍,或是在回宿舍的路上,每天昏昏沉沉,提不起學習的勁頭,到了期末還要為考試發愁,一學期下來,什麼也沒學會,就知道給老師要重點丶要答案,學習是為了不掛科,而並非提高自己。
有的老師善解人意,考前劃重點給答案,也有教師平日裏劃重點,期末自己複習,掛科雖然很難,但要為了獎助學金而拼成績,期末考試不只是分數那麼簡單,高中或許是以分數論天下,但在大學,卻摻雜着其他的因素,你的角色地位,與老師關係的好壞等等。
但總的來説,多數教師評分時,都會以正態分佈為評判標準。
何為正態分佈?一條曲線説明一切
何為正態分佈,一條曲線看懂一切,這條曲線叫做正態分佈曲線,而它的積分正好是1,放在概率中去就是百分百,我們把調查的總和當作1,然後用這個正態分佈曲線來研究,就是最完美的方法,只需劃定一個簡單的分數,就能計算出分佈規律。
日常生活中的大型考試,一般都符合正態分佈,像教師資格證丶英語四六級等等,就拿教師資格證來説,你的分數並不代表你的真實水平,而是根據這個正態分佈曲線,調整之後得到的結果。
舉個簡單的例子,今年教師資格證及格的只有1000人,但是有一萬名同學報名,通過率為30%,那麼就會再調整2000人,讓他們的人數到及格線以上,如果3000人及格了,通過率只有20%,那麼就會有1000人被調整到合格線以下。
正態分佈講究的是隨機性,如果這些學生水平有較大差距,那麼最後的結果也會符合正態分佈。
某985高校教師怒懟教務處,只因要給學生高分
部分高校未受疫情影響,期末考試也都結束,但如何給學生成績,這讓很多老師為難,學生水平都沒有較大差距,上課認真度也都差不多,教務處也要老師給的分數,符合正態分佈曲線,這可怎麼辦啊!
多數教師只能忍痛賦分,將那些成績極其優異的學生,排到前面,成績差不多的學生自然就到後面了,但中南大學偏偏有這麼一位教師,跟教務處硬剛,賦分時就不按正態分佈曲線來。
中南大學吳嘉老師,期末成績並沒有按照教務處的要求來,也正因如此,被學校相關部分找麻煩,對於這件事他説:“我不是行政辦考核的工具,答卷很好,什麼見鬼的分數,要服從正態分佈,抱歉我只在意學生。”
如果是其他老師,肯定會按照學校的要求來,但吳嘉老師卻並沒有這樣做,並沒有被這些規定所束縛,老師敢在社交媒體上為學生髮聲,這一點值得讚賞,相信吳嘉老師也深受學生們的尊敬,甚至有其他學校的學生,也紛紛站出來支持吳嘉老師,畢竟這樣的要求,很多人都覺得不合理。
舉個簡單的例子,班裏一共有40位學生,有一半的學生上課認真聽講,平時分肯定高,他們在期末考試中成績優異,答案與正確答案無異,單科總分就很高,按理説這20名同學都應該得到高分。
但因為正態分佈的影響,最終只能有4名同學得到高分,其他同學的成績,都會被改動,但這對其他十幾位同學是不公平的,吳嘉老師反對這樣的做法,是有原因的。吳嘉老師對學校的做法感到不滿,表示自己是特聘老師,大不了就丟工作而已,換一個就是了。
一些看法
其實,吳嘉老師説的不無道理,很多高校學生紛紛發聲吐槽,自己的成績本來是95分,但按照正態分佈來,最終成績只有84分,這直接與獎助學金無緣,相信學生和老師都知道,一個班裏只有少數人,能拿到90分靠上,哪怕是一半人都有90多分,也要按照正態分佈來給成績。
但這樣的方法合理嗎?我看不是,前面説正態分佈,講究的是一個隨機性,如果想更加準確,你的樣本總量一定要大,像教資丶四六級等等,如果樣本過小呢?
這樣的方式不僅對中南大學不適用,對國內其他高校,也不適用。名校生成績都不差,半斤八兩而已,名校與普通大學不一樣,他們的學習氛圍激勵他們不斷向前,即使有部分學生掉隊,也只是少數人,多數學生還是會認真學習的。
通過自己努力取得成績,為什麼要進行調整呢?靠實力得到的分數,為什麼要減少呢?這一點真的值得懷疑。如果非要説,只能説中南大學教務處現在的做法,就是在否認之前招收的生源質量,以及優秀學生人數,對老師的教學成績也有一定質疑。
一個班也就幾十號人,這怎麼跟正態分佈曲線符合呢?很難!樣本太小了,更何況這些學生個個都是名校生,成績肯定差不了多少,那只有四五個人能取得高分,這就很扯懂不懂!
可能是因為某些大型考試,在追求正態分佈曲線,也讓多數學校過分追求,但如果只是從形式上追求,不從本質上發生改變,那麼就很難達到預期效果,讓老師為難,讓學生生氣,兩邊都不討好,而且還很麻煩。
你追求正態曲線可以,但是吧,要結合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樣本數來慎重選擇,這一點,多數大學應該反思了!
大家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