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揭秘:朝鮮半島上的金、鄭、崔、李等中國姓氏是如何來的?

由 廉擁軍 發佈於 經典


歷史上,由於我國與朝鮮半島上的各政權都有十分緊密的聯繫,與他們的交流非常頻繁,我國姓氏對他們所產生的影響也頗為明顯。相傳在商朝末年時,有一位名叫箕子的人為躲避商紂王的迫害,來到朝鮮半島,成為今天這個半島上兩個國家的許多人公認的祖先。秦漢時期,中原居民為了躲避暴政和苛捐雜税,又有大批人來到這裏,甚至還有燕人衞滿東渡鴨綠江,自立為王。元封三年(前108),漢武帝派軍隊將衞滿建立的國家滅掉,在這裏設立了樂浪、臨屯、真番、玄菟四郡。直到大約七十年後,高麗人朱蒙才宣佈廢除漢朝的四郡,建高麗國。但是,當地與我國交往並沒有因此中斷。


據史料記載,登州商人馬行餘,準備從崑山前往桐廬,在海上遇到暴風雨,被風吹到新羅國。新羅國王聽説他從中國來,就用接待貴賓的禮節盛情款待了他,並與他談論儒家經典,他則不好意思地推辭説:我雖然生長在中華,但是就懂得種地,不讀詩書;談史論道是士大夫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於是告辭。新羅國王驚訝地説:“吾以中國之人盡聞典教,不謂尚有無知之俗歟!”馬行餘回到家鄉,自慚形穢,深感自己愚昧不知學道,為夷狄所嗤,決心發憤苦讀,提高學問。由此可知,新羅國很早就接受了漢族文化,十分崇尚孔子的儒學,連國王都十分熟悉儒學經典。


魏晉以後,隨着高麗等國的日漸強大,在與我國的交往中又增加了戰爭等內容。如在東晉元興三年(404),高麗國王一度把邊界延展到遼東。隋朝開皇十八年(598),高麗國王元與靺鞨騎兵萬餘人入侵遼西,隋朝派漢王楊諒為元帥,率領30萬水陸大軍前去討伐,在遼東遇到瘟疫,將士死亡十之八九。正好元也派人來謝罪,隋朝軍隊當即返回國內。大業三年(607)),隋煬帝巡遊到突厥啓民可汗營帳,見到高麗的使者,要他回國轉告高麗王元到洛陽進見,但元沒有奉詔,於是引發隋煬帝三徵高麗。


第一次出征的隋朝將士據説有113萬人,號稱200萬,運送糧食和輜重的另有200多萬人。但由於指揮無方,大敗而歸。第二次遠征剛開始,楊素的兒子楊玄感在黎陽發動兵變,大軍直逼東都洛陽,隋煬帝的遠征再次無果而終。大業十年(614),所勞常第三次遠征高麗,由於軍隊太多,延誤日期,沒有開戰就遭遇饑饉,六軍自相搶掠,又遇上農民起義蜂擁而起,遠征又一次失敗。


隋煬帝三徵高麗是我國與朝鮮半島的關係史上有重要影響的事件,當時遠征軍中的一部分據説還流落在當地,同時還帶去了自己的姓氏和風俗習慣。甚至在唐朝初年兩國交好時,唐朝派往高麗的使者還在當地發現了大批被俘的人,他們自稱“家在某郡,隋末從軍,沒於高麗,高麗妻以遊女,與高麗錯居,殆將半矣。因問親戚存沒,曰:‘皆無恙。’眾人鹹涕泣相告。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不過,在後來發生的唐朝與高麗的戰爭中,唐朝俘虜了高麗男女數萬人,並把他們遷到江淮地區安置,這些人後來就變成了唐朝人,姓氏也隨之而變。


公元936年,高麗王建統一朝鮮半島,開始全面引進漢族的文化制度。在此之前,朝鮮半島上還沒有建立完整的姓氏制度,只有少數貴族有名有姓。到這時則在用所引進的漢文化改革他們的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生活習俗和姓氏制度。其中所推行的姓氏制度幾乎就是我國姓氏制度的翻版。在他們的姓氏中,樸、金、鄭、崔等姓人口都很多,而鄭、崔等姓又是唐宋時期的大姓。另外據統計,我國和韓國、朝鮮在歷史上最常用的姓氏都是五百多個,而用法相同的有一百多個,可見韓國、朝鮮的姓氏明顯是受了我國姓氏的影響。


在朝鮮半島上,崔姓是個大姓,一位崔姓名人也成了雙方間文化交流的使者。他叫崔致遠(857-928),唐朝時期的新羅慶州人,字海夫,號孤雲。12歲就到唐留學,進士及第以後去宣州做官。公元880年,他進入揚州高駢的幕府,擔任都統巡官。885年,他奉命出使新羅,相繼擔任新羅的翰林學士、兵部侍郎,在42歲時回到揚州,在寺院裏度過晚年,死後也葬在揚州。除崔致遠外,還有一些與他齊名的人。如新羅圍棋第一高手樸球曾在唐朝宮廷裏下棋,是職業棋手。另外,留學生金可紀、金雲卿、崔匡裕、崔彥溈等也是當時有名的學者,在雙方間都很有影響。

公元14世紀,由遼東遷往高麗的李成桂滅掉王氏高麗國,建立李氏王朝,經歷20代,歷時500年。在它立國期間,曾模仿我國向權貴大量賜姓,使李姓得到空前發展,成為當地的五大姓氏之一。明朝萬曆年間,朝日發生戰爭,明朝八萬軍隊赴朝參戰,朝鮮將領李舜臣、李鎰,中國將領李如松、鄧子龍等人並肩作戰,打敗了日軍。戰後,有不少中國士兵就留在朝鮮,繁衍了後代。如今,在韓國來華的不少尋根問祖旅遊團裏,就有人自稱先輩是在朝日戰爭時期留在當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