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16歲的康熙智擒鰲拜,此皇帝更厲害,14歲剷除外戚,場面蕩氣迴腸

由 梁丘憐翠 發佈於 經典

金庸先生在《鹿鼎記》中,融合了歷史故事,其中就包括康熙智擒鰲拜的情節。鰲拜戎馬一生,從刀口舔血的生活度過,什麼大場面都見識過。16歲的少年天子,能夠從他手中奪回權力,真正君臨天下,確實難能可貴。但與康熙相比,將近兩千年前的漢和帝更不容易,他的對手更厲害,局勢更險惡,做得更漂亮,場面更為恢弘,讓人蕩氣迴腸。

漢和帝的對手更彪悍

鰲拜確實很猛,號稱“滿洲第一勇士”;鰲拜也確實很跋扈,他矯詔殺死户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甚至將同為輔政大臣的蘇克薩哈滅族。但相比之下,在當時竇憲的威脅更大。

竇憲是竇太后的親哥哥,寵貴一時,膽大包天。在漢章帝時,他霸佔沁水公主的田宅,公主都不敢向皇帝告狀。漢和帝繼位後,竇太后臨朝稱制,竇憲更囂張。謁者韓紆曾經審問過他的父親竇勳,他直接殺死韓紆的兒子,割下首級在竇勳墳前祭奠。都鄉侯劉暢是宗室之後,因為太后喜歡,多説了兩句話,竇憲怕他得寵分權,竟然敢派刺客直接殺死。

鰲拜固然是清軍入關的功臣,但功勞遠不及多爾袞等人。竇憲則請命抗擊北匈奴,宣威沙漠,縱橫無敵。兩次作戰,一次是稽落山大捷,斬殺一萬三千多人,俘獲牲畜百萬計,八十多個部落、二十多萬人投降,史稱“勒石燕然”。另一次則是金微山大捷,斬殺五千多人,匈奴王下落不明,匈奴太后都被抓到長安聽從發落。他的功勞,甚至超過了當年的衞青、霍去病。

漢和帝的形勢更嚴峻

康熙面臨的形勢惡劣,但比漢和帝好得多。鰲拜雖然無禮,那是因為他是個粗人,不懂得禮儀分寸。後來康熙也承認,鰲拜“無篡弒之跡”,所列的三十項大罪,就連大呼小叫也在其中。

另外,康熙並不是一個人在作戰,孝莊太后肯定支持他,首輔索尼雖然不能遏制鰲拜的權力,但在臨死之時上書請他親政,讓鰲拜陷入了尷尬境地。更何況,清朝八旗制度,註定鰲拜很難掌握大部分兵權,而且因為八旗換地問題,鰲拜在外廷的敵對勢力非常多。

竇憲則不同,他身為大將軍,真正掌握天下兵馬,有權設置幕府,耿夔、任尚、鄧疊、郭璜、班固、傅毅都是他的心腹,他的弟弟竇景為執金吾,竇瑰為光祿卿,叔父竇霸為城門校尉,竇褒為將作大匠,竇嘉為少尉。另外,竇氏家族在朝為官的還有十幾人。可以毫不誇張地説,漢和帝是被竇家人包圍着,一言一行受到密切的監視。漢和帝接見竇憲時,就有人稱呼竇憲為萬歲。

而且,竇憲也確實有謀逆之心,這與鰲拜不同,也可能是因為歷史的必然。在竇憲之前,就有外戚王莽成功篡位,這無疑是一個活生活的例子。在宋朝之後,隨着君主專制的加強,發生漢唐時期那樣權臣篡立之事已經絕跡。因此,康熙所處的環境,比漢和帝好太多了。

漢和帝擒拿權臣的場面更大

《鹿鼎記》參考了《南亭筆記》、《嘯亭雜錄》、《清稗類鈔》等史料,讓康熙智擒鰲拜的場景深入人心。野史中都描述康熙是訓練了一批少年“布庫”,並憑藉這批類似摔跤隊的年輕人,最終將不可一世的鰲拜捉拿。也有學者對此提出異議,但大體情節是相差不多的。無非就是宣召鰲拜單獨入宮,趁其單槍匹馬的時候擒獲,然後迅速斬斷其黨羽,將權力收歸於皇帝。

其實,康熙這樣的方式是非常正確的,也是歷代皇帝誅殺權臣的標準模式。但是,相比漢和帝,就缺少那麼一種置死地而後生的英雄氣概。

因為朝中大臣,宮中宦官,要麼是竇憲一黨,要麼被竇憲收買,劉肇只能信任中常侍、鈎盾令鄭眾。趁竇憲在外領軍剛剛回到京城的時候,漢和帝展開了他心動。他臨幸北宮,親自下詔逼迫執金吾和北軍五校尉守住南宮和北宮,並關閉京城城門,不準任何人出入。

隨後,漢和帝利用手頭少得可憐的這點兵力,逮捕了竇憲的心腹郭璜、郭舉、鄧疊、鄧磊等人,直接送至監獄處死。緊接着派人前往竇憲府邸,在收回大將軍印的同時,改封為冠軍侯。他用這個霍去病曾經的爵位,穩定了竇憲。

不過,漢和帝還是派人將竇憲、竇篤、竇景、竇瑰送至各自封地。除了竇瑰之外,其餘三人一到封地,就勒令自殺。看似盤根錯節的竇氏集團,似乎成為了漢和帝任意宰殺的羔羊。在他揮灑自如的指揮下,整個竇氏家族灰飛煙滅,成為了歷史長河中的一粒塵埃。

當然,漢和帝和康熙在對待權臣上,還有很多不同。就結果和精彩程度而言,漢和帝的演出要出色得多。想象才14歲的他,竟然能夠如此鎮定和從容,實在令人佩服。後來漢和帝的執政也很受好評,開場了“永元之隆”。只不過他僅僅活了27歲,英年早逝讓他失去了成為千古一帝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