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跪拜禮是在座椅出現之後才有的嗎?折射出了什麼內涵?
“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這是戰國策中範睢與秦王兩人見面之後的場景。從這簡簡單單的一句文字,戰國策就向我們透露了古人跪拜禮儀的頻繁。
在影視作品中,觀眾也可以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皇帝高坐於上,文武百官齊齊跪拜。大秦帝國等早期影視作品也有這樣的體現,戰國時代的學者與官員都彼此見面相互跪拜。
在現代民主社會,早就已經沒有了所謂的跪拜禮,彼此之間都是握手和拱手。但在古代社會,古人卻把跪拜當成了一種常見的現象,甚至成為了一種習俗。那麼這一現象的背後到底有何講究呢?折射出了什麼內涵?
一、跪拜的起源
關於跪拜禮,可能有不少的讀者都會提到疑惑,因為舊中國一直到民國時代,才開始真正廢除跪拜禮儀,開始流行鞠躬與握手。因此有不少的人認為,跪拜之禮是中國古老傳統,由來已久。
但其實根據史書記載,跪拜禮儀的出現並非是由來已久,而是一種特殊背景之下的產物。後來由於中國人文化的講究,才慢慢當成一種社會現象。
例如在《中國通史》中就有記載,古人早期沒有座椅,因此所有的人都只能坐在席子之上。並且根據春秋戰國時期的資料顯示,所有的古人都以跪坐為主。
正如影視作品中所表現的一樣,古人下半身必須要跪坐着,屁股坐在腿上,而且上半身必須挺得筆直。這樣的方式作者其實非常的累,與其説坐着還不如説是跪着,跪着工工整整。
那麼古人為何要以這樣痛苦的方式來坐呢?
原來古人也有不得已的原因。因為古代的褲子,透氣性非常的差,而且在炎炎夏日,古人的衣服更是一層一層。
因此根據史書記載,古人的褲子都為開襠褲,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都是如此,並且古人沒有內褲。所以古人在沒有椅子的時代裏面,如果要坐着,就不能把腿張開,只能把腿收攏。
而如果把腿收攏作者的話,肯定非常的麻煩,因此大家只能採取跪着的方式來代替坐着的行為。所以在座椅出現之前,古人並沒有跪拜的禮儀,但是古人卻已經是跪着的方式來進行各種社交活動。因此所謂的跪拜禮,是由於沒有早期發明座椅,這種説法有一定的道理。
二、跪拜禮儀的登場
既然所有的人因為環境的問題,開始以跪着的方式來進行交往,那麼接下來就必須要貫徹交往過程中的禮儀與規定。早在春秋時代,西周天子和各路貴族就已經把分封制宗法制徹底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禮法制度。
因此在這一套法律的規定之下,所有的人都必須坐有坐相吃有吃相,交往之間還有各種規定。於是,在這種文化的影響之下,大家都把跪坐禮儀當成一種尊敬對方的方式。
例如範睢拜見秦王,結果以跪拜的方式來表示自己的問候,而秦王聽取了範睢的高等意見以後覺得非常開心,於是也以跪拜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於對方的認可。因此,在春秋戰國時代跪拜禮正式登場,而且成為了禮法制度之下一種代表尊敬的行為。
所以在這一過程中,只要打開春秋戰國的紀錄片,各位就可以看到數不清的跪拜禮,數不清的磕頭與敬佩。不過那時候的跪拜是一種崇高的禮節,是對於天地君親師對於朋友的一種認可與尊重。
三、從跪坐到跪拜的轉變內涵
其實從跪坐到跪拜的轉變,這裏面也有很大的講究。
當社會環境出現問題,使得古人只能跪着的方式來進行社交,我們的古人並沒有感到困惑與猶豫,而是在這種屈辱而尷尬的方式中找到了自己的文化定義。大家不把這種尷尬的坐姿當成一種不舒服,而是在此基礎之上演化出了我們的利益。
天地君親師,我們樣樣都拜,對於尊敬的朋友和自己的妻子,我們也跪拜。一個一個的跪拜方式,跪的不是自己的尊嚴,而是我們內心的操守和文化的底藴,中國的禮儀之邦的外號,真的名副其實。
四、明清時代的尷尬變化
不過可惜的是這樣的優秀文化,在後來卻變成了一種糟粕。根據《中國通史》記載,跪拜文化,到了明清時期已經變成了一種丟失尊嚴的文化。
道理其實很簡單,過去是一種貴族,底層民眾,還有君主三方協調的社會,但是到了明清時代,就變成了高度集權的君主,一人化社會。因此,在當時整個社會傾向於奴才化,君主要的不是站着的臣子,站着的百姓,而是要跪着的工具。
所以查閲明清的史料,各位能夠看到的就是,有氣節官員的含恨死去,和愚忠國家的官員跪下痛哭。整個國家徹底失去了跪拜之禮過程中的尊重和文化底藴,有的只是對於君主的哭訴,對於彼此之間的服從。
特別是在清代,這種文化演繹到了極致,清代把奴才變成了國家認可的忠心人才的代名詞。所有的人在彼此跪拜之中只看到了上下級關係,只看到了阿諛奉承,再也沒有了曾經的氣節。
例如,在《走向共和》中也有過這樣一段,大名鼎鼎的陳春軒作為一個有氣節的官員,結果卻因為下跪和流眼淚,所以得到了慈禧太后的青睞。當他以強壯的身軀,卻流露出女子一般的嬌羞哭泣和下跪的狼狽姿態,卻獲得了慈禧太后的高度讚賞支持,帝國的跪拜禮已經變得骯髒不堪和腐朽無奈。
因此,後來辛亥革命一聲炮響,所有的跪拜禮全部被廢除,而代之以平等的握手,鞠躬禮儀。可以説歷史的發展跌跌撞撞,曾經的禮儀最終面目全非,甚至消失不見。
五、跪拜禮儀的反思
雖然到了現代社會,電視中還會有一些堅持古代禮儀的年輕人,他們用着尊貴的跪拜禮,向大家傳達中國古典文化的美感和文化內涵之下的人情。
但是,曾經的禮儀,最終還是尷尬的消失不見,其實李煜還是那個禮儀並沒有任何變化,只是我們使用這些禮儀的心態變了。因此對待曾經的中國文化,不要動不動就説哪些是糟粕,哪些是精華,唯一要搞清楚的就是,文化的內核,而不是文化的形式。
所以説,一個簡簡單單的跪拜禮,卻裏面包含很多,那是我們曾經的文化操守,那是曾經禮儀之邦的文明高尚,這一切真的值得我們好好的學習與反思。
結語:
總的來説,中國古典文化有其自身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內涵,瞭解古典文化要看的不是形式,而要看其內涵所在。現代社會固然要復興曾經的文化,大家也的確推出了漢服與古典音樂的熱潮,但這些都只是表面現象。想要真正把文化引回來,並且讓中國回到文化禮儀之邦的最高峯,大家還是得好好的瞭解文化內核與文化的背景。
而且歷史學界的一些學者,也提到過一些精闢的觀點。中國與美國等西方國家比科技,我們永遠都只是學習模仿的後來者,真正要逼出自己的特色,還是得拿出我們的文化內核來。
不要因為新文化運動中打倒孔家店的抗拒,而否定曾經的文化根基。中國歷史5000年浩浩殤殤,古人的智慧,遠比我們想的要複雜,文化的內核遠比形式更加高尚,這或許才是跪拜禮儀背後的真相。
參考資料:《中國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