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要想更好地理解《大風歌》這首詩所藴含的情感,就需要先了解它的背景。
當時劉邦剛大破英布,在返回長安時,途徑故鄉(沛縣),在一次集宴上唱出的這首詩。
需要指出的是,其實劉邦本不想親征英布。原因一個是他剛征討完彭越,生了病,身體不好,再一個就是年事已高,當時已經是年過花甲,在那個年代應該説這已經是行將就木的年紀。
但是正如英布自己説的:“諸將獨患淮陰、彭越,今皆已死,餘不足畏也。”劉邦這批將領裏,以英布之勇武,唯懼韓信和彭越,現在這兩人都死在劉邦手上了,他更是有恃無恐。所以沒辦法,為了穩固大漢的基業,劉邦還是得自己率兵平叛。
至於戰爭的過程,也並非一帆風順。英布起兵之初,可謂勢如破竹,連克荊國,楚國,以至劉邦率親軍遠征也一度躲進壁壘,堅守不出。雖然最後在皇帝親征的鼓舞下,漢兵一個個奮勇當先,大敗叛軍,但這一路總還是讓劉邦驚出一身冷汗。
韓信、彭越、英布都是身經百戰、叱吒沙場的大將,至此已經都被劉邦所殺。劉邦本人也從此落得一個狡兔死走狗烹的惡名。然而平心而論,並非劉邦嗜殺成性,甚至説劉邦對功臣大開殺戒其實並不準確,準確地説是對異姓王大開殺戒。開國功臣如蕭何、張良、曹參、周勃、夏侯嬰等等這些沒有封王的功臣其實都沒有被殺。
異姓王則不同,他們有威望,有兵權,甚至可能有野心,始終是劉邦心頭揮之不去的陰霾。當年冊封各異姓王以為高枕無憂的西楚霸王,如今在哪裏呢?誰知道他們會不會像當年劉邦一樣掀翻如今的漢朝呢?尤其韓信,自拜將以來,戰必勝,攻必取,未嘗敗績。而且此時的韓信也才三十多歲,縱使現在不反,等劉邦死後,還有誰鎮得住他?
這些人既得封王,無一不是曾經浴血奮戰,立下汗馬功勞的戰將,都是自己的左膀右臂,如果一切到此結束,劉邦何嘗不樂意與他們一同把酒言歡,共敍舊情?只是一朝黃袍加身,自己再不能是自己。卧榻之側,再不能容他人酣睡。即使曾經封壇拜將,解衣推食,以兄弟事之,如今為了權力、江山,也照殺不誤。
然而此時行至酒酣,想起自己在平叛一役中身中流箭,恐怕時日無多。各地諸侯蠢蠢欲動,北方匈奴虎視眈眈,自己手下卻再沒有能獨當一面的將領。百歲以後,此刻短暫的寧靜還能維持多久。
想到此處,劉邦不禁感慨萬千,擊築起舞,“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風吹啊浮雲飄揚,統一了天下後衣錦還鄉,怎樣得到勇士啊,鎮守這片大好河山。唱着唱着,不禁悲從中來,潸然淚下。
這是英雄遲暮的眼淚,這是高處不勝寒的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