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靠一張紙每年盈利千億,被稱為「乳企軍火商」,這家企業是怎麼做到的?

由 費玉榮 發佈於 經典

文|風馬牛 (ID:fengluntalk)

2020 年,疫情帶給全球難以計數的經濟損失,但各大富豪榜單仍然如期而至。據 BBC 整理公佈的英國富豪榜顯示,一位名為克里斯滕·勞辛 (Kirsten Rausing)的女富豪力壓英國女王,排名前十。這位富豪作風低調,手中最值錢的資產就是家族企業利樂三分之一的股份。

説起利樂,人們大多覺得非常陌生,其實它服務的顧客包括伊利、蒙牛、光明、娃哈哈、旺旺等家喻户曉的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後,利樂為了銷售產品,不遺餘力幫助國內乳製品企業拓寬國內市場。有人説,利樂是中國乳製品市場十年大躍進的幕後玩家,也有人説,它是「乳企軍火商」,國內幾大乳製品企業都在「替它打工」。

那麼,利樂究竟是一家怎樣的企業呢,在消費者領域知名度不高的它,為什麼能創造如此驚人的財富呢?

01

「包裝」在今天不是一個褒義詞,它意味着把一個不是那麼好的東西,裝扮得更好。但在利樂這樣的企業手中,「包裝」本身是保護食品品質的關鍵,也是開啓現代商業社會的一把秘鑰。

18 世紀末,拿破崙率領法國軍隊征戰歐洲大陸,由於戰線拉得太長,軍隊食品供給不足。拿破崙懸賞鉅款,只求有人能發明一種防止食物變質的設備,許多科學家為此想破了頭,一個廚師卻大膽接下這個難題,他在水果店、酸菜加工廠、酒廠、飯館都打過工,發現把密封后的食物加熱,就不容易變質。根據這個思路,罐頭被髮明出來。

這是包裝最原始的用處:保證食品品質,為內容本身服務。和罐頭的發明類似,利樂公司也是被時代需求所催生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百廢待興,大量農村人口湧向城市,自給自足的小農家庭減少了,人們離食物產地也遠了。像牛奶這樣保質期短的生鮮食品,只能把農場建在城市周邊,否則根本來不及運輸,牛奶的價格也就水漲船高。有人想到,如果能有什麼辦法既不破壞牛奶的風味,又能延長牛奶保質期、便於運輸,那麼就能讓自家牛奶在成本上佔據主導優勢。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瑞典人魯斌·勞辛(Ruben Rausing)最先啃下這塊硬骨頭。

當時,魯斌·勞辛的包裝廠已經經營了幾年,哪怕四處找訂單,也只能勉強度日。注意到牛奶工廠的需求後,魯斌·勞辛從包裝的角度,重新審視起賣牛奶的難題。

賣牛奶很麻煩,尤其是分銷環節。先要把牛奶灌進玻璃瓶,封口,再一筐一筐地運到商店。玻璃瓶本來就重,成本也不低,因此牛奶工廠總要回收玻璃瓶,清洗消毒,反覆使用。如果能做出一種「用完就能丟」的牛奶包裝,牛奶工廠就能省下一大筆回收費用。

創業之前,魯斌·勞辛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擁有科學碩士學位,按圖索驥根本難不倒他。拉着公司員工埋頭研究一段時間,一種四面體形狀,由聚乙烯、鋁箔和紙複合而成的紙質包裝就誕生了。魯斌·勞辛立馬召開發佈會展示這種新型包裝,當場簽下當地最大的乳製品企業的訂單。

有人問過魯斌·勞辛,為什麼是四面體形狀呢?他狡黠一笑:當時在美國,我妻子給香腸封口就是把兩邊一紮,我也拿包裝紙兩邊一紮,就成了四面體。事實上,這是因為四面體可以拼成六邊形的形狀,類似蜂巢,最大程度地利用運輸空間。

得到當地市場肯定後,魯斌·勞辛並不滿足,他把包裝廠改名「利樂」,申請專利,生產了專門灌裝四面體包裝的機器,四處宣傳。

儘管當時冷戰的鐵幕已經落下,利樂仍然靠着這種獨特的牛奶包裝,先後打入蘇聯、美國市場,率先享受到全球化的紅利。

02

1985 年,在全球攻城略地的利樂接觸到了以新加坡、香港為代表的華人市場,和歐美市場不同,華人市場對牛奶的需求量不大,也不喜歡喝碳酸飲料,利樂引以為豪的食品包裝竟然沒有用武之地。

這是利樂成立以來遇到的最大難題,魯斌·勞辛的口頭禪是:「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真的很難。」但每每説完,他總是苦思冥想,勢必要拿出一個解決辦法。

深入接觸新加坡和香港人之後,利樂公司發現,這兩個地方更喜歡喝涼茶、甜飲料,於是利樂轉變思路,不再宣傳「保證好品質」,而是着重強調利樂包裝的便攜性,還為此發明了四四方方的「利樂磚」包裝,方便飲品上架擺放。

很快,香港維他奶有限公司就找上門來,暢銷珠三角的維他菊花茶、維他檸檬茶都用上了利樂包裝。

在維他檸檬茶側面的小折角上,印有利樂包裝的標誌

拿下這筆大訂單後,利樂把目光投向了剛對外打開大門的內地。作為第一批吃螃蟹的外資企業,利樂在北京開設了第一家生產包裝材料的工廠,準備大幹一場,但沒想到,這一等就是十年。

長期以來,利樂的盈利模式都很直接:推廣利樂包裝,銷售灌裝機器,生產線投產後不斷售賣包裝材料。因為利樂一開始就對自己的包裝申請了專利,即便利樂的生產線設備、包裝材料都很貴,也有大批歐美企業為之買單。

然而在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所有企業都在摸着石頭過河,民營企業小本買賣,買不起利樂機器,國有企業又太保守,對引進外來技術遲疑緩慢。利樂在中國內地的推廣一直磕磕絆絆。

耽誤了好幾年,利樂還是決定,回到老本行牛奶包裝,自己打拼出一條路來。它盯上了當時中國最具潛力的乳製品企業,伊利。

伊利起源於內蒙古,受地理條件和民族習俗影響,當地人習慣喝牛奶,奶製品推廣相對簡單。國企改制後,伊利從冷飲出發,率先突破地域限制, 1996 年,伊利成為中國第一家 A 股上市的乳製品企業。利樂看上伊利的,恰恰也是這種敢於突破的企業文化。

針對昂貴的灌裝機器,利樂主動提出,伊利可以先支付 20% 的設備款,剩下 80% 的款項,由此後購買的利樂包裝材料,也就是無菌包裝紙抵扣。為了説服伊利管理層,利樂表示願意幫助伊利做市場調研,制定產品銷售策略。

誠意十足的套餐讓伊利無法拒絕。1997 年,伊利第一條利樂液態奶生產線投產。

就在這一年內,伊利接連推出純牛奶、麥芽奶、草莓奶、酸牛奶等多種新品,勢不可擋地推向全國市場,以低成本、長保質期的優勢,衝擊了占主導地位的地方乳製品企業。

兩年後,內蒙古另一乳企蒙牛橫空出世,利樂故技重施,再次拿下蒙牛的訂單。緊接着,娃哈哈、銀鷺、光明、匯源等企業也找上門來,利樂仍然誠意十足,甚至願意白送灌裝機器,只要企業能保證一直使用利樂的包裝材料。

2001 年,北京申奧成功,舉國歡騰,「每天一斤奶,強壯中國人」的口號在廣播電視上來回播放,常温奶結結實實蹭了一把「奧運經濟」的熱點,擠下豆漿、白粥,成為早餐最熱門的食物。

2005 年,伊利營收突破百億元大關,成為國內第一家有能力同時覆蓋全國市場的乳企,蒙牛緊隨其後。

利樂進入中國二十年,見證了國內牛奶市場由冷到熱,牛奶從供不應求到成為國民飲品的全過程,也從無到有開拓了一個全新的市場。利樂內部把這種做法總結為:成就客户,同時成就自己。

03

2008 年,全民奧運,在一片「xx國家隊專供奶」的廣告語中,利樂無聲無息搶佔了全國 90% 以上的常温奶包裝份額,中國也成利樂最大的單一國家市場,每年有上百億盒打着利樂標誌的牛奶被人們消耗。

利樂的成功並非偶然,作為 To B 端的企業,除了「幫助客户成功」,利樂對維繫客户關係煞費苦心,實行了一套被稱為「關鍵客户管理」(KAM)的策略。

由於市場規律,利樂 80% 的利潤來自 20% 的客户,利樂在中國有 200 多個客户,其中 21 個大客户佔據了利樂包材銷售量的 80%,又有絕大部分都是乳製品企業。

因此,利樂針對這些客户做了許多文章:每年耗費巨資,和全球頂尖調查機構一起進行調研,摸清消費者需求和市場狀況,整理成利樂年刊,免費派發給客户研究,甚至成立了專門的研發小組,幫助客户研發更適合消費者口味的飲品。

利樂的 KAM 在客户羣裏有口皆碑,但免費的往往是最貴的,再周到的服務,也抵消不了利樂包裝材料高昂的售價。

隨着國內包裝市場發展起來,國內包材生產廠商提供了更優惠的價格,這時候,乳企們才意識到,不起眼的利樂包裝竟然佔據了每盒牛奶成本的 40%。

早年間利樂以「買包材、送設備」的方式進入國內市場,並不是「交個朋友」,而是為了日後源源不斷的包材訂單。因為利樂生產線一旦裝上,就只能用價格更貴的利樂無菌紙,一次性撤換利樂生產線的成本是大多數企業都不願意承受的。

看清這一模式後,有國內媒體給利樂安上了「乳品軍火商」的名號:在競爭激烈的乳製品市場上,始終穩坐釣魚台的只有這個給各方勢力提供「彈藥」支持的幕後玩家。

2012 年,工商總局根據舉報,正式對利樂涉嫌壟斷行為進行立案。舉報者是誰不得而知,但自 2003 年起,國內非議利樂「捆綁銷售」、以專利壟斷市場的聲音就不絕於耳。經過 4 年調查,利樂得到一張 6.68 億元的鉅額罰單。面對這張罰單,利樂管理層顯得非常温和,表示沒有異議,會繼續在中國市場耕耘。

這一年,利樂全球營銷額為 112 億歐元,幾乎是當年伊利、蒙牛、光明三家乳企的銷售額總和。

此後,雖然大小競爭對手爭相進入中國市場,中國乳製品市場爆點也從常温奶轉移到低温奶,但利樂早期修建的護城河早已奏效,適當降低包材價格後,利樂仍然是中國乳企們平衡包裝成本和質量的最優選擇。

6 月 9 日,利樂宣佈再次加碼中國,在呼和浩特市投資 7 億元,建造全球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封蓋工廠,該工廠完工後,每天最多能生產 100 億個利樂夢幻蓋,毫無疑問,利樂仍然看好中國乳製品市場,也仍然從「二八定律」出發,繼續奉行 KAM 策略。

在工廠奠基儀式上,利樂大中華區總經理被問到,利樂已經是全球領先的包材和設備供應商,站在產業鏈的上游,為什麼還要幫扶下游企業成長,做這麼多和利樂本業無關的事?他淡淡地回答説,「我們不做短期的生意。」資料來源:[1]利樂官網:利樂歷史[2]葉心冉:利樂的中國式節奏,經濟觀察報[3]王敏傑:4 年反壟斷案終告結包裝巨頭利樂領 6.68 億元罰單表示不上訴,每日經濟新聞[4]丁琳:兩個世界包裝大王的中國之爭, 21 世紀經濟報道[5]袁園 羅飛 朱克剛 朱建平:淺談中國乳企的利樂依賴症,乳品與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