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佔比不到35%:技能大師緊缺,如何培養高技能人才?

“‘十四五’期末,高技能人才佔技能人才的比例達到1/3,東部省份高技能人才佔技能人才的比例達到35%。”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對“十四五”時期末,高技能人才的所佔技能人才的比例提出了要求。


據瞭解,日本高級技工佔產業工人的40%,德國則達50%。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技能人才總量超過2億人,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但在高技能人才所佔比例上,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表示,“大力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建設”是直面中國職業教育體系“大而不強”的問題,他認為,中國職業教育與技能人才培養存在“兩離”與“兩低”現象。要實現高技能人才隊伍的大幅增長,就必須拿出實實在在的措施,增加對職業教育的投入,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等。


培養以行業企業為主體 支持人才直接落户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今年5月1日新修訂實施的《職業教育法》(以下簡稱《新職教法》)特別強調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主體作用,而職業教育就是為了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新職教法》第一次明確提出企業是職業教育的重要辦學主體,推動企業深度參與職業教育,鼓勵企業利用資本等資源,舉辦高質量的職業教育,舉辦或者聯合舉辦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


《意見》則要求,鼓勵各類企業結合實際把高技能人才培養納入企業發展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依託企業培訓中心、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公共實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網絡學習平台等,大力培養高技能人才。國有企業要結合實際將高技能人才培養規劃的制定和實施情況納入考核評價體系。


對此,聯想集團副總裁、聯想教育總裁李祥林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意見》更進一步強調了在健全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的“企業主體”,並且在“企業主體”如何實施人才培養上,《意見》也給出了非常明確的具體措施。”


聯想集團於去年3月啓動了業內首個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紫領工程,旨在培養多層次、複合型新IT高技能人才。李祥林説,最有效的經驗是不斷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第二個經驗是內部跨多業務部門的協同。“在校企合作的專業共建上,我們的專業技術、工具平台、就業崗位很多來自於集團的各個部門,如聯想研究院的人工智能平台。現在承辦的雲計算運維技能證書,智能製造數據採集與應用的技能證書等,也都是在業務部門的技術儲備上開發的。”


一方面是創新培養,一方面是完善保障。《意見》指出,健全高技能人才崗位使用機制。完善技能要素參與分配製度。完善技能人才穩才留才引才機制。支持各地將高技能人才納入城市直接落户範圍,高技能人才的配偶、子女按有關規定享受公共就業、教育、住房等保障服務。


《意見》還表示,要建立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等級制度和多元化評價機制。形成由學徒工、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特級技師、首席技師構成的“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崗位)序列。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今年4月份,人社部出台《關於健全完善新時代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等級制度的意見(試行)》時就明確,“十四五”期末,在以技能人員為主體的規模以上企業和其他用人單位中,全面推行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普遍建立與使用相結合、與待遇相匹配的新時代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等級制度。


本次《意見》還指出,重視從技能人才中培養選拔黨政幹部。建立職業資格、職業技能等級與相應職稱、學歷的雙向比照認定製度,推進學歷教育學習成果、非學歷教育學習成果、職業技能等級學分轉換互認,建立國家資歷框架。此外,《意見》還強調,加大高技能人才表彰獎勵力度。


中國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仍有差距


2010年,我國第一個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出台,提出要以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為重點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造就一大批技藝精湛的高技能人才。一年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制定了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0-2020年)。


“十二五”“十三五”期間,人社部會同財政部共同推進實施國家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重點圍繞十大振興產業、新興戰略性產業和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緊缺行業(領域)佈局,重點依託技工院校、公共實訓基地、行業企業等機構建設了954個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1196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則印發了《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為加快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明確了“路線圖”“時間表”。


2021年12月,人社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職業技能培訓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指出,推進技能型社會建設,全面實施技能中國行動,加大職業技能培訓力度,吸引更多勞動者技能就業技能成才。


人社部相關負責人在談及《規劃》背景時提到,五年來,全國共組織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近1億人次;全國技能人才總量超過2億人,高技能人才超過5000萬人,均比“十二五”期末有較大幅度增長。“但也要看到,‘十四五’時期職業技能培訓面臨新的挑戰。產業轉型升級、技術進步對勞動者技能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才培養培訓不適應市場需求的現象進一步加劇。”


2022年6月,全國總工會黨組成員、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協調小組副組長馬璐提到,截至2021年底,全國技能人才總量超過2億人,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


這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相關資料顯示,日本整個產業工人隊伍中,高級技工佔比40%,德國則達50%。此前有政協常委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放眼國內的製造業企業,流水線工人多,中高級技工少,“有些技術產品即使設計出來了,卻製造不出來。”“很多同樣的生產線卻生產不出同品質的產品。”


直面“大而不強”等問題: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


對於《意見》的頒佈,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表示,大力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建設,是直面中國職業教育體系“大而不強”的問題,在他看來,“中國雖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職業教育體系,但是社會對職業教育的定位是‘分層教育’,由此導致職業教育成為比普通教育低一層次的教育。這直接影響職業教育的吸引力。”“最大規模的職業教育體系,並不等於是最大規模的技能人才培養體系。”


他認為,中國職業教育與技能人才培養存在“兩離”與“兩低”現象。所謂“兩離”,一是職業院校“偏離”職業教育定位,對於培養學生掌握技能重視不夠,而出現以升學為導向的辦學傾向。二是職業院校畢業生“逃離”技能崗位。所謂“兩低”,一是對職業教育的“投入低”,二是技能人才的“收入低”。也因此導致職校畢業生大多希望提高學歷來實現“人生逆襲”。


熊丙奇認為,切實落實《職業教育法》,加強高技能人才培養,建設技能型社會,關鍵還要解決好以下兩方面問題:一是保障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至少一樣的投入水平;二是要改革教育與人才評價體系,破除唯學歷論,營造“淡化學歷,崇尚技能”的社會氛圍。


熊丙奇對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表示,“要解決‘兩離’‘兩低’問題,就要拿出實實在在的措施,如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必須超過普通教育,技能人才的薪酬待遇則不低於白領。發達國家發展職業教育的經驗,沒那麼複雜,説到底,就是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孫文軒 編輯 徐超 校對 盧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73 字。

轉載請註明: 高技能人才佔比不到35%:技能大師緊缺,如何培養高技能人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