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半月談丨教育雲落地,農村娃“解渴”

由 南門語山 發佈於 經典

教育雲落地,農村娃“解渴”


半月談記者 艾福梅


一些偏遠農村學校,缺少專業教師,開展像城裏學校一樣豐富多彩的活動存在一定困難。如何讓農村孩子不再“望城興嘆”,深受教育之“渴”?寧夏搭建全國首個“互聯網+教育”省級大平台——教育雲,線上線下融合教學,幫助農村孩子實現這個夢想。


固原市城市學生、農村邊遠地區學生同時通過電視或網絡學習

  

與城市孩子同上一節課


固原市涇源縣涇河源鎮白麪民族小學音樂教師張文靜正在同時給教室裏和屏幕上的學生上課。“我必須放慢速度,與屏幕裏的學生互動,不能讓他們覺得跟看錄像一樣,在此過程中還要引導教室裏的學生安靜聆聽。看着教學點孩子也能識簡譜、唱新歌,辛苦也感覺值。”她説。


白麪民族小學是涇河源鎮的中心校,此外鎮上還有3所村小、2個教學點,共有學生1400多人。負責這片學區的中心校校長伍生貴直言,地處偏遠的農村家長近年對教育的期望與學校現狀之間的矛盾,促使擇校就讀的範圍擴大,加之生態移民搬遷,“麻雀”學校不斷增多。這些“麻雀”學校往往教師年齡偏大、專業水平較差,教育質量堪憂。


為改變這種狀況,伍生貴於2015年籌備開展“一託二”網絡在線課堂,在白麪民族小學搭建主課堂,教學點搭建具有遠程互動功能的副課堂。“效果不錯,教學點音體美英等課程開足開齊,學生能唱歌、會畫畫,性格變活潑了,學習成績也提升了。”他説,如今,中心小學也能與城市學校聯網,與城市孩子同上一節課。


開設在線課堂的前提是網絡升級。據瞭解,寧夏以縣為單位,開展聯網攻堅行動,目前已實現200M互聯網接入學校全覆蓋目標,平均帶寬達500M以上,學校網絡教學和資源共享速度大幅提升。同時,寧夏建成在線互動課堂教室4315間,覆蓋所有中小學校,幫助偏遠地區500多所薄弱學校解決教師結構性短缺、課程開不齊開不足開不好問題,有效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對張文靜等老師來説,“互聯網+”帶來更多優質教育資源。“以前備課時需到處找素材,被逼充會員,現在有了教育雲,素材豐富、便於下載,還有其他老師製作的精美課件供參考。”


寧夏教育信息化管理中心主任王騁介紹,寧夏在示範區建設初期就明確要打造一個省級教育雲大平台,3年來不斷優化升級,實現優質資源和教學應用的體系化匯聚,優質數字教育資源總量超過4300萬件,教學應用覆蓋學校各領域全流程。


讓“信息化道路上有更多車跑”


時下,寧夏大量投入,搭建省級大平台,優化學校信息化基礎,物理教學空間與虛擬教學空間呈現融合發展新態勢。同時,當地建立政府督導評估指標體系和教師信息素養測評考核評價體系,制定“三個課堂”保障、教師信息素養測評等標準規範,鼓勵教師拓寬視野積極應用。


如今,寧夏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不斷擴大,教育模式變革也取得突破,為有效解決教育教學規模化與個性化矛盾創造可能。


華中師範大學人工智能教育學部教授黃濤説,寧夏已建好教育信息化道路,優質教育資源能覆蓋每個學校、每名學生,但信息技術只有應用到育人環境中才能發揮作用,仍需推動教師觀念轉變、提升信息素養,讓“信息化道路上有更多車跑”。


對此,受訪教育人士建議,加大對教學新模式的總結推廣,提升基層教師尤其是鄉村學校、薄弱學校教師應用智能技術開展教學的水平;加大傳統教學與信息化應用有機結合的研究,通過“集體備課”等形式整合新老教師優勢,形成“共享”課件;進一步完善制度,推動“互聯網+”在多領域的應用。


(刊於《半月談》202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