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成績在我的預期之內,我沒感覺到驚喜,也不覺得遺憾。”23日,寧夏公佈了今年高考成績和高考分數線,高考生楊文舉查詢後,確認自己的成績為355分,超過寧夏理科二本線10分。因為先天視力殘疾,楊文舉在10歲時已徹底喪失了視力,12年來始終就讀於特殊教育學校。原本楊文舉已經通過了長春一高校針對殘疾考生的單招考試,但他希望大學能夠和普通學生一起度過,不再接受“特殊教育”,便參加了今年的普通高考。
近日,安徽截肢少年周桐高考684分的消息刷屏。相比之下,視障考生楊文舉只超過二本線10分的成績,似乎並沒有引起什麼太大的波瀾。已經瞄準清華的周桐,固然值得敬佩,“普通”的楊文舉,同樣應該引發全社會的關注。
逆風飛揚的周桐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家在寧夏農村父母均在外打工的楊文舉,所取得的成績也來之不易。每天一早就起牀複習,到晚上10時、11時才上牀睡覺。由於答題前要先讀屏,每天能做的題目也比其他人少得多,箇中艱辛,恐怕更難為外人所瞭解。
目前,楊文舉正在選擇自己的高考志願,計劃報考寧夏的師範院校等高校。如果能被錄取,如何融入普通學生的世界,和他們一起學習、生活,無疑是更大的挑戰。令人欣喜的是,自2014年河南李金生等三名盲人考生“破冰”高考以來,殘障學生的大學夢愈加清晰、現實。相應地,也有越來越多的高校拿出誠意和行動,敞開懷抱迎接殘障學生,併為他們儘可能提供便利。
對殘障人士的關懷,體現了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尤其是對於殘障學生而言,克服重重困難,拿到大學入場券本就殊為不易,身體有缺陷卻不放棄求學夢更令人敬佩。一些高校為殘障學生準備了無障礙寢室,組建志願者幫扶團隊以及專門的生活老師,這些“私人定製”的開學禮,彰顯了大學的温度。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如何讓殘障學生真正融入大學生活、學有所成,還有大量後續工作需要做。對殘障學生固然要特殊照顧,但個體的成長離不開羣體生活,一味處處“保護”反倒容易造成人為“割裂”。破解這個難題,關鍵就在於讓殘障學生能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在大學校園之中。
這一方面要求無障礙設施在高校各個角落進一步普及、完善、做好維護。這不是為了個別人大費周章,而本就是高校公共服務的基本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需要幫助殘障學生無障礙融入集體生活,讓殘障學生覺得自己就是羣體中的普通一員。
在這方面,國內高校已經進行了一些有益嘗試。4年前,“少年版霍金”邵鎮煒以優異成績,被杭電計算機專業錄取。同學們自發組成了61人的“後勤粉絲團”與他一起學習交流娛樂。
身體上的殘疾可能成為生活的掣肘,但不能成為求知的壁壘。讓殘障學生在高校得到悉心照護,不僅是文明社會應有的人文厚度,也是對其他學生的一種無形教育。在個案之外,建立起普適的殘障學生支持系統,讓他們不憚於開啓大學生活,是各高校需要努力探索的方向。
“這一路走來,有很多人幫助過我,我對此心懷感激。”盲人考生的“普通”志願,除了自身的不懈努力拼搏之外,更需要制度來保駕護航。願每一位楊文舉的“普通”夢想都能被善待。
(南方都市報,作者胡欣紅)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