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末年,因隋煬帝征伐高麗,開鑿大運河,這些大動作都是吞金獸,所以很快,弄得國庫空虛,民不聊生,最後導致天下大亂。
一開始烽煙四起之時,全國的義軍隊伍多如牛毛,但形成規模,具有相當實力的,主要有以下三支起義軍隊伍,他們分別是河南的瓦崗軍,河北的竇建德軍,江淮的杜伏威、輔公祏軍。
公元617年,唐國公李淵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任晉陽(今太原)留守的。他的任務是和馬邑太守王仁恭成掎角之勢,共同防禦北方的突厥。
但是李淵身在太原,心懷天下。他看到目前這種紛亂的形勢,以他的人生閲歷,他知道,天要變了,自己還是做好各種應變準備為好。
於是命令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盡力收羅各類有用之人,以擴充本集團的力量。
投奔而來的人才很多,他們各以自己的方式,積極地給李淵出謀劃策。
這時期結交的人當中,有兩個人對他們李氏集團日後的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一是晉陽宮副監裴寂,一是晉陽縣令劉文靜。
這兩個人後來走的路也不一樣。裴寂日後,成了李淵的心腹;劉文靜則成了李世民的親隨。
公元617年(大業十三年)六月初五日,李淵決定起義,他在晉陽建大將軍府,自封為大將軍。
以長子李建成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統率左軍;以次子李世民為敦煌公、右領軍大都督,統率右軍;以四子李元吉為姑臧公,統率中軍。
還有其他人,裴寂為大將軍府長史,劉文靜為司馬,殷開山為掾,劉政會為屬,長孫順德、王長諧、劉弘基、竇琮為左右統軍、副統軍……總之,都有封賞。
然後下令開倉放糧、補充軍隊,並下令兵髮長安。
要説起來,李淵夠幸運的了。當時的天下大亂,各路反王都擁有相當大的實力,但只有李淵帶兵,用了剛剛五個月的時間,於617年(大業十三年)十一月初九日,就率軍攻陷了長安。
當時隋煬帝並不在長安,他人還在揚州瀟灑呢。
李淵攻下長安後,立隋煬帝的孫子楊侑為帝,是為隋恭帝。
此時天下已亂,也引起了眾叛親離,隋煬帝被宇文化及所弒,天下真正的變成無主世界了。
隋恭帝是個年幼的小孩子,在這種情況下,他的爺爺隋煬帝都性命不保了,他還能坐穩皇帝?剛在龍椅上坐了半年,很明智的於第二年的五月份,禪位於李淵。
這時候的李淵也不客氣了,馬上即皇帝位於長安,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
在《舊唐書·裴劉合傳》裏保存了一份功臣名單,記錄了最初晉陽起兵時的功臣,一共有十七人:
尚書令秦王某、尚書左僕射裴寂和納言劉文靜、左驍衞大將軍長孫順德、右驍衞大將軍劉弘基、右屯衞大將軍竇琮、左翊衞大將軍柴紹、內史侍郎唐儉、吏部侍郎殷開山、鴻臚卿劉世龍、衞尉少卿劉政會、都水監趙文恪、庫部郎中武士彠、驃騎將軍張平高、李思行、李高遷、左屯衞府長史許世緒。
顯然,以上這些人都是當時晉陽起兵的功臣。
按這個名單排序,晉陽起兵的主要功臣,應該依次為李世民、裴寂和劉文靜了。
史書上也是這麼記載的,由劉文靜出主意,李世民和劉文靜倆人,做了裴寂的工作,讓他給李淵下套,最後逼迫李淵起兵造反。
但我們細摳史書,功臣第一個記載的是“秦王某”,省掉了李世民的名諱,所以基本可以認定,這個史書,是李世民當上皇帝以後又修改的。
既然不是李淵當皇帝時的原始記載,那麼我們就懷疑,歷史是否被篡改了?
由於史傳李世民“問過”修史的情況,所以就讓人產生了懷疑,這裏頭有沒有特意拔高李世民,為李世民的“合理”繼位進行修飾的成分呢?
是不是有意打壓李淵的作用,從而在法理上來説明,李淵的這個皇帝,原本就是李世民“抬上龍椅”的呢?懷着這個疑問,我們再分析一下當時的情況。
這麼一探究,真相就慢慢浮出水面了。
李淵作為隋朝統治集團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其實早就有叛隋起兵的念頭。只是在正式起兵前幾年裏,一直處於隱蔽狀態罷了:
“高祖審獨夫之運去,知新主之勃興,密運雄圖。”(《舊唐書》)
這段記載説明,早在晉陽起兵前四五年,李淵就與字文士及在涿郡
曾經密謀過。
公元619 年(武德二年),字文士及降唐。但因其兄宇文化及之故,大家都持懷疑態度,此時李淵給大家寬心丸:
高祖笑謂裴寂曰:“此人與我言天下事,至今已六七年矣,公輩皆在其後。”《舊唐書·字文士及傳》
也就是説,李淵再一次證實,在公元612-613年時,他和宇文士及就談論過天下大事,並且“嘗夜中密論時事。”(《舊唐書·字文士及傳》)
那時的李世民有多大?不過就是個14、5歲的小孩子而已。
所以歷史的真相應該是這樣子的。
615 年,李淵被任命為山西、河東撫慰大使,李淵走馬上任後,跟隨他的副使夏侯端,那時候就勸他早作反隋準備,李淵“深然其言”(《舊唐書·夏侯端傳》)。
也就是説,他認可了夏侯端的説法,但是並沒有付諸行動。
沒見行動是沒見行動,但此時他教誨李世民道:
“唐固吾國,太原即其地焉。今我來斯,是為天與;與而不取,禍將斯及。然歷山飛不破,突厥不和,無以經邦濟時也。”(《大唐創業起居注》)
古時候的陶唐氏帝堯的封國‘唐’這個地方是我的封地,因此太原是我們真正的祖籍。現在我來到這裏,是上天給我的機會。如果上蒼給了我這樣的機會卻不及時抓住,那麼大禍就會臨頭降到我們身上的。
這無異於説楊隋的天下已送他的手裏,若不取之,簡直要引起天怒人怨,遭受懲罰。其審時度勢之明晰,奪取天下之決心舉事成功之自信,何等堅定而又明白!
但是,眼前的形勢和任務是需要清醒認識的,那就是要和突厥,破歷山飛,其中以後者為當務之急。
這表明李淵的政治野心非常明顯,他早就有併吞天下之心,但因他是一個富於權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的行為方式總是謀定而後動的。
但大家看史書,對李淵總是擺脱不了這種印象:沒有多大能耐,做事瞻前顧後,有時候還很優柔寡。
其實這都是李世民當政以後,開始淡化李淵,有意進行的打壓所導致的結果。
李淵在年輕的時候,也曾經是一個孔武有力之人。從他娶親的神勇表現上,就能看出端倪。
竇毅在北周是上柱國,母親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陽長公主。他覺得自己的女兒竇猗房不是等閒之輩,在選佳婿時想了一個辦法:讓人在門屏上畫了兩隻孔雀,凡是兩箭各射中一隻孔雀眼睛的,就招為女婿。
當時前來應聘的人很多,前邊有幾十人都沒有射中,到李淵這兒兩箭都射中了。竇毅歡喜不已,便讓女兒嫁給了李淵。
這裏説明,李淵在年輕的時候,武功不錯,箭術精準。
其實後來李世民和李元吉的高超箭術,都是李淵手把手交出來的。這麼一個武功高強之人,遇事怎麼會優柔寡斷,縮手縮腳呢?
從他的性格特徵來説,也反證了李淵不是甘居人下之人。
但是為何在李世民的逼迫下才做出如此的決定呢?
這説明李淵是胸有城府,不到關鍵時刻不會出手。
當李世民把事情説破後,被李淵綁了,等待發落。此時在眾人的力勸下才放掉李世民。
其實這更説明李淵有心機,因為他雖有青雲之志,但是響應者有多少,他的心裏還沒有譜,他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看李世民、劉文靜等人的造反決心。
因為這不是小事,那是要搭上身家性命的,所以不到關鍵時刻他不會過早的表露態度的。
一看大家都做好了把性命置之度外的準備,李淵拉起杆子造反起義,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那麼,最後的結論就出來了。
李淵其實早有成事的打算,但他摸不準當時每個人的想法,不敢貿然行事。李世民年輕,有年輕人的衝勁,他上躥下跳的攛掇此事,把李淵隱秘的蓋子一下子給揭開了。
於是就有了李淵的實際行動。
所以説,晉陽起兵,根子還在李淵這裏,他才是真正的背後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