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7歲考入清華,畢業後放棄高薪工作回鄉當保安,從不去同學聚會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自古以來"讀書改變命運"這一點就牢牢印刻在了每個國民的心中。
擋在當今社會,大家更是非常認同這句話,對絕大多數寒門子弟而言,衝擊高考可能是改變自己命運的唯一手段。許多農村子女就是因為考上了一個比較不錯的大學,才有了一份福利待遇頗高的工作,終於有錢買房買車過好日子。
1974年,張曉勇出生於一個普通家庭。他自小成績就非常不錯,有天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張曉勇的家人看官很嚴,就指望着兒子考個好大學光宗耀祖。
在父母、同學以及親戚們祝福的眼光中,張曉勇踏上了前往北京求學的火車。此時大家都認為張曉勇進了清華了,未來的成就一定高不可攀。誰能想到清華畢業之後,張曉勇卻泯然眾人,從事了一份相當普通的保安工作呢?
張曉勇到底是怎麼淪落到現在情況的?
大學畢業以後,在國家分配工作(當時大學畢業國家是能分配工作的)跟大型企業校招之中,張曉勇經過幾番選擇,最終拍板決定去寶潔公司在廣州的大展拳腳。
果不其然,張曉勇作為高學歷的人才,直接就進入了公司的研發部門。但問題來了,當時寶潔的研發部門建設國外,國內根本就接觸不到人家的核心技術,想要進入研發部門,張曉勇必須得出國。
本來在公司待了幾年之後,張曉勇的工作已經步入了正軌,雖然沒有成為研發人員,當個普通的行政人員待遇也還不錯,但他卻突然接到了父親因為連年的操勞而病倒的消息。
由於的工作非常普通,自然收入就很一般,家裏的老父親病重也失去了勞動能力,醫療費和生活費讓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再加上家裏的情況非常困難,他沒有機會去抽時間見見老同學,同學聚會也不敢去,同時他心裏也非常害怕同學問起他的近況之後,他不知道從何答起。
其實張曉勇的選擇有錯嗎?也不一定,對他來説自己的家人撫育自己長大,那麼自己就有責任陪伴他們,照顧他們,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不相同,或許對張曉勇來説,陪伴父母或許比賺大錢更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