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帝即位時,由於內憂外患的嚴重,明朝已是日薄西山,奄奄一息了。東北地區,後金勢力日益強大,遼東重鎮已經失陷。西北地區,更是連年乾旱,蝗蟲遍地,顆粒無收。老百姓不得不吃蓬草,剝樹皮,甚至以泥土、石粉充飢,出現了''炊人骨以為薪,煮人肉以為食''的情況,各地農民起義此伏彼起。特別是王喜胤、高迎祥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城陷地,聲勢越來越大。面臨這嚴峻的形勢,加之崇禎帝為扭轉危局過於急躁,對吏治的整治不當,以及心胸狹窄、喜奉迎、惡直言和任人不當、多猜疑、重誅殺等缺點,終於使他勵精圖治,中興明室的願望徹底破滅。風雨飄搖的明朝政權,也被農民起義推翻。
崇禎帝御前殿鳴鐘集百官,想孤注一擲,作最後掙扎,但大臣們一個也沒到。崇禎帝走投無路,只好登上萬歲山,在壽皇亭旁的樹下自縊而死。死時''披髮跣左足,右朱履,衣前書曰:'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太監王承恩隨崇禎帝一同上山,遂再拜慟哭,在崇禎帝前跪縊而死。
李自成農民軍攻入皇宮,在清宮過程中,沒有找到崇禎帝。李自成下令''獻帝者,賞萬金,封伯爵;匿者,滅族''。二十日午,才發現崇禎帝己自縊身亡。李自成命人用兩扇門板將帝后屍體停在東華門側,裝入柳木棺內,搭蓋了臨時靈棚。二十三日重新改殯,以紅漆棺殯帝,黝漆棺殯周後。崇禎帝頭戴翼善冠,身着袞玉滲金袍,周後亦依制加袍帶。
帝后棺槨在東華門所設靈棚連停數日,明朝的官員都不敢去看。只有襄城伯李國楨''泥首去幘,踉蹌奔赴,跪梓宮前大哭''。農民軍將他抓住見李自成。他''以頭觸階,血流被面''。李自成勸李國楨投降。李國楨説:讓我投降必須答應三件事:一是明代帝王陵寢不能發掘破壞;二是用天子禮葬崇禎皇帝;三是不能加害太子及二王。李自成一一答應。但難辦的是崇禎帝生前並沒有預建陵寢。其原因按清查繼佐《罪惟錄》記載是這樣的:''崇禎初年,徧求天壽,無吉壤。至十三年,始召劉誠意孔昭(誠意伯劉孔昭)及張真人甲(真人張甲),協視地,得薊州鳳台山(清代又作''昌瑞山''或''豐台嶺'',即今河北遵化清東陵所在地)。雲地善而難得治陵起工之吉,吉在甲申(崇禎十七年)以後,不及事。''於是李自成農民軍只好決定將崇禎帝、後葬入田貴妃的墓中。
田貴妃,即前述的皇貴妃田氏,其墳園建築由工部侍郎陳必謙負責營建。但地面建築未成,而明朝已經滅亡。
田妃墓隧道長十三丈五尺,寬一丈,深三丈五尺,督修四晝夜至初四日寅時始見地宮石門。用拐釘鑰匙推開頭層石門,裏面是三開間的香殿,中間懸掛兩盞萬年燈,內燈油僅二三寸深,缸底都是水。陳設的祭品,前有石香案,兩邊列五彩綢緞侍從宮人。田妃生前所用器物衣服盛貯在大紅箱內。東間石寢牀上鋪裁絨羶,上面疊放着被、褥、龍枕等物。由於地宮內潮濕,衣、被等物多浸泡黬黑,被褥僅一面用錦繡,其餘都用布縫合,金、銀器皿也都是用鉛銅冒充。打開第二層石門,裏面是通長大殿九間,石牀長如前式,高一尺五寸,闊一丈,上面停放着田妃棺槨。
初四日申時,帝后棺木送到,停放祭棚內,棺木前陳設豬羊金銀紙札等祭品,眾人舉哀祭奠。祭畢,將田妃槨(棺外木套)打開,先將田妃棺移於石牀右側,次安周後棺於石牀左側,最後將崇禎帝的棺木放入田妃槨中,停放在石牀正中位置。棺槨之前各設香案祭器,點起萬年燈,遂將兩座石門關閉,將隧道填平。
初六日,趙一桂率捐葬鄉耆人等再赴葬所祭奠。祭畢,於附近西山口等三村撥夫百名,各備鍁筐,舁土為崇禎帝堆起了墳冢。趙一桂、孫繁祉又捐銀五兩,買磚在冢周修築了五尺高的圍牆。崇禎帝后,在大順農民軍政權的命令下就這樣葬入了田妃墓中。
清朝人主中原後,為收買人心,籠絡漢族地主階級為清廷效力,始將這座葬有崇禎帝后的妃子墳命名為''思陵'',並改葬崇禎帝后,營建了地上園寢建築。按《清世祖實錄》記載,清廷下令以禮改葬崇禎帝后,並營建思陵建築,時在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
清朝滅亡後,軍閥連年混戰,日本侵略者的鐵蹄又蹂躪了思陵,屢逢劫難,殘毀十分嚴重。地下墓室曾先後兩次被當地土匪盜發。1947年,國民黨軍隊為修炮樓,又大規模地拆毀陵園地面建築。至新中國建立前夕,思陵已是滿目淒涼,只有墳冢、樓殿遺址、石雕五供、碑石作為珍貴文物保存下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十分重視文物保護工作,思陵的珍貴文物得到應有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