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編今天來説説一直陪在唐玄宗身邊的太監高力士,他見證了楊貴妃與唐玄宗的愛情,見證唐朝由盛轉衰的過程。歡迎大家的閲讀。安祿山的官越當越大,手裏的兵馬也越來越多。他不但身兼多地節度使,手握十幾萬兵馬,公元744年,他又被封為驃騎大將軍,公元747年正月,又被任命為兼領御史大夫,公元748年,他又被封為柳城郡開國公,實封三百户,贈鐵卷以示恩寵。這還沒完,沒過幾天,這位老兄又升了,被玄宗封為魏郡太守,贈封范陽大都督。公元750年五月,他又被李隆基封為東平郡王,成為唐代第一位被封為王爵的邊關將領。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李隆基鍾愛他的結果。
李隆基的性格里確實有比較隨性的一面。那時他只是個小小的臨淄郡王,有些俠氣還可以幫助他結交各方將領,而此時,他卻是一國之君,掌握着天下蒼生的福祉,這時候你如果還任俠氣橫生,只能做出不利於江山社稷的傻事,對於這一切,這位老兄卻全然不顧,依然我行我素,任意胡為。高力士心裏面很着急,他從武則天時代就已在這宮中當差,什麼風浪他都見過,什麼人他都能看透個七八分,所以他預感到自己主子的行為即將產生很嚴重的後果,於是他多次提醒李隆基,但無奈自己地位再高,也不敢觸怒於他。他是皇帝,是自己的主人,高力士對此也無可奈何。這些年最高興的莫過於安祿山了,隨着他權力的不斷擴大,他的野心也像吹氣球一樣膨脹起來。
自己這個孫子當了這麼多年,他也累了,所以他決定索性以後不當了。他早就認識到李隆基這個大唐皇帝現在是多麼的糊塗與無能,每天只知道跟自己那個小乾媽親熱,對朝中大事都不管不問,而是將其全交給現在的宰相楊國忠處理。這楊國忠一味地攬權、排斥異己,早就引起很多人的非議了。現在朝政如此混亂,正是自己動手的好機會。況且經過這些年的準備,自己讓唐玄宗“喂得”兵強馬壯,此時不造反更待何時?公元755年十一月九日,安祿山與他那個發小史思明在范陽起兵,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最心愛的大將會背叛自己,所以當他於十一月十五日得知了安祿山反叛的消息時,非常震怒。對於兵戈戰事,唐玄宗早年習以為常。
但開元之後,唐朝曾出現過近二十年的繁榮氣象,周邊相對平穩,未經離過較大規模的戰爭,加之天寶後,唐玄宗疏於政事、重用奸臣、腐敗橫行,以至於此時唐軍兵備鬆緩,軍隊士氣低迷。但好歹唐玄宗曾經帶兵打過仗,知道如何排兵佈陣。他得知消息後立即任命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陽、平盧節度使,準備防守;接着任命他的第六皇子榮王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東征。在十月十五日那天,他又派使畢思琛往東都洛陽募兵防守,企圖減緩叛軍進軍的速度,同時守住洛陽,以待時機。只可惜,此時的形勢已經不是李隆基所能控制的了。他打過仗,安祿山更打過,況且人家常年駐守邊塞,對兵法計略也相當精通。
而此時的李隆基已經年近花甲,垂垂老矣,早已沒了年輕時帶兵打仗的那種氣勢與能力。外加宰相楊國忠純屬無能之輩,後勤保障都搞不明白。所以,安祿山沒怎麼費勁就於當年十二月十二日攻下了曾經的神都洛陽。後封常清因洛陽失守被唐玄宗處死,李隆基又任命哥舒翰為統帥,鎮守潼關。由於地勢之險,唐室本可利用此一優勢暫時死守,保衞京師。但李隆基太過渴望一場勝利了,他已經不耐煩這場本不應該發生的戰爭了,他要一鼓作氣殲滅敵軍,而楊國忠一不懂軍事,二不懂戰略,他只好奉迎拍馬、結黨營私,所以他也在一旁為李隆基“添油加醋”。玄宗最後命令哥舒翰領20萬大軍出戰,最後一敗塗地,全軍覆沒。潼關被叛軍攻破,長安門户大開,已經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叛軍的腳步了。“跑吧,再不跑就讓乾兒子追上了。”楊貴妃催促着唐玄宗趕快放棄長安。
無奈,李隆基於公元756年凌晨率領殘兵敗將匆忙逃離長安,逃向四川。本以為逃離了叛軍的追殺,現在安全了,誰承想走到陝西馬嵬坡這個地方時,將士們不幹了,説什麼也要殺了楊貴妃。其實所有人都明白,安祿山反叛與楊貴妃和楊國忠及玄宗平日裏對他的縱容有很大關係。玄宗自然可以逃脱問責,但那個奸相楊國忠與那個婆娘楊貴妃必須得死,這樣才能平了大家心中的憤怒。外加這楊國忠先生平日裏就有嚴重的經濟問題,經常剋扣軍餉,今天正好老賬新賬一起算,誰也跑不了。很快,楊國忠被譁變的軍士砍成碎塊,而眾將士包圍了玄宗與楊貴妃下榻的驛館,齊聲吶喊,要楊貴妃以死謝罪。玄宗皇帝很無助,他當然不想殺死自己最心愛的女人,於是他以沉默對之。
一旁的高力士心裏很明白,如果玄宗不給個説法,外面這些人是不會善罷甘休的,如果眾怒蔓延,兵士衝殺進來,恐怕連玄宗的生命安全都會受到威脅,想到這裏,他不能再遲疑了。他立即跪在玄宗面前,跟他説明了今天形勢是多麼的嚴峻,為了玄宗,為了這大唐的江山社稷,他懇求玄宗必須即刻處死楊貴妃。面對淚流滿面的高力士,面對這個跟隨了自己幾十年的忠實夥伴,李隆基明白,他這是萬不得已才會如此諫言,如果不聽從他的話,恐怕這條老命都要交代在這兒了,於是李隆基含淚準了高力士的奏請此時的楊貴妃早已知道外面在等她被處死的消息,所以當高力士來向她宣旨的時候,她顯得異常平靜。
雖然她是個惹禍的女人,但她是明白事理的,她深愛着唐玄宗,更不想因為自己讓這個寵愛自己的男人受到傷害。於是她選擇了服從,而且是義無反顧地服從。當夜,楊貴妃在驛站旁邊的佛堂裏自縊身亡,一代美人至此香消玉殞。譁變平息了,高力士不敢有絲毫懈怠,他緊隨在身心疲憊的李隆基身旁,希望能夠給他心靈上的安慰,就這樣一直護着他進入蜀地。可是沒多久,一個更為驚人的消息傳到了李隆基的耳朵裏。他那個好兒子,太子李亨居然於七月十二日在靈武稱帝,改元為至德,史稱唐肅宗。還算李亨有點良心,他尊他的父親為太上皇,希望不至於讓自己的父親成為“黑户”,自己還沒死,兒子居然等不及了。要是換在以往,這種大逆不道的行為必然會引起天下之人共伐之。
但今時與往日不同,因為唐玄宗已經不被人們擁戴了。他在皇位上耗了五十多年,最開始還搞出個開元之治,國家還算太平,可誰承想這傢伙有點成績就飄上了天,驕奢淫逸、沉迷酒色,還任人唯親,致使奸臣當道,腐敗橫行,最終釀此兵禍,竄逃西川。這樣的昏庸無能的老皇帝,鬼才會繼續擁護他。事已至此,唐玄宗也只能認了,還好有高力士陪伴安慰他,才讓他的心情舒暢了許多。後來唐肅宗重用郭子儀等良將,迅速收復長安,而安祿山也被部下所殺,史思明先降後叛,最終居然被自己的兒子殺死,安史之亂出現轉機。公元757年十二月四日,闊別長安一年半以後,唐玄宗又回到了這裏,只不過這時他是以太上皇的身份回到了自己的家,從此他住在興慶宮,過着清淡的“退休”生活。
這一年,高力士因“陪護太上皇有功”被肅宗封為開府儀同三司,封賞五百户,以示恩待。太上皇的日子雖然過得清苦,肅宗又怕他老爹再起什麼“重新上崗”的主意所以刻意怠慢他老爹,致使晚年的玄宗孤獨萬分,曾經在他身邊的那些文武大臣都早已離他而去,讓他更多了幾分“人走茶涼”的悲涼之感。然而,無論何時,高力士都始終陪伴在李隆基的周圍,不離不棄,與他握握相惜,給他生活上的照顧,給他心靈上的安慰,這才讓李隆基有繼續活下去的勇氣與念想。但好景不長,已經七十歲的高力士被另一名當權太監李輔國誣陷,流放巫州被迫與李隆基天涯各方。這真是晚年命運怎個淒涼啊!
就在李隆基歸西十三天後,他那個“好兒子”唐肅宗李享也病逝於長生殿終年52歲。半個月內,大唐死了兩位皇帝,怎不叫人嘆息。當年六月,玄宗駕崩的消息傳到了巫州,高力士聽後立即昏倒在地,流放巫州的這兩年來,他無時無刻不在惦記着李隆基,歷歷往事、風風雨雨每天都在他的腦海中顯現,他思念着自己的那位主人,那位老朋友,那位給了他一生夢想的“三郎”。八月十八日,高力士由於持續悲傷過度,後又拒絕進食,突然病逝於回長安奔喪的途中——朗州開元寺,享年79歲。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賢宦就這樣淒涼地離開了人世。高力士作為中國曆代大太監中少有的正面典型被世人稱頌,但人們卻很少了解他在認識唐玄宗之前的生平經歷。
其實,在為武則天當貼身侍童的那些年正是他樹立忠義思想的關鍵時期。此後他經歷了太多的歷史事件與政治波瀾,但他仍然能夠處事不驚,獨善其身,正是因為他在這短時間內養成的穩重練達的秉性所致。與李隆基相識後,他忠心耿耿、低調慎行。幫助李隆基平定韋后之亂與太平公主的叛亂,立下了大功,深受玄宗的信任,後又連連升遷,官至高爵。但他始終能夠認清形勢,向玄宗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建議,做到不逢迎、不屈從,從而用自己的行動表達着自己的理想追求。可以説,他做這一切都是為了大唐,為了天下蒼生。從始至終他都有着一顆赤膽忠心,從生到死,他都在闡釋着責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