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畢業清華任教,能人不會被學歷所阻擋

近日,“高職畢業清華任教”的邢小穎火了。6月6日,澎湃新聞發表《對話高職畢業清華教師邢小穎:我相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一文,讓人傾聽到了邢小穎的更多心聲。

高職畢業清華任教,能人不會被學歷所阻擋
邢小穎在講課(來源:澎湃新聞)

2014年,在實習中已獲得清華認可的邢小穎,以專業綜合排名第一的成績從陝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入職清華大學基礎工業訓練中心任教。高職畢業也能去清華當老師,教比自己學歷高的學生,本身就能説明很多道理,而最能引人共鳴的,莫過於這一條:學歷不是一個人能力的所有。

這話首先是對陷於“低谷”中的個體而言。

學歷當然是判定個人能力的重要依據。在招聘程序中,學歷高低向來受到嚴格審視,以至於學歷成為“敲門磚”。這是考察時間有限、考察渠道不寬的結果。但當員工經選拔進入一個單位之後,所面對的日常考核往往和學歷無關,這是因為管理者有足夠時間觀察員工的履職表現。

個人能力的展現是全方位、多路徑的,而學歷至多是個人能力的“證明”方式之一——嚴格説來,學歷一般表明了一個人經歷了何種層次的知識訓練,並不代表其能力必然出眾。名不見經傳的學校可以飛出德才兼備的“金鳳凰”,而聲名赫赫的名校也可能製造出不堪重用的庸才。

古往今來,“學歷”不高但能力超高的例子不勝枚舉。人們對於這樣的人生樣本,往往心存敬意。因為“出身名門”者畢竟是少數,眾多平凡的人,都面對着“逆襲”的挑戰。

邢小穎在清華實習階段只爭朝夕抓實操、對着空氣講課的刻苦,特別讓我感慨。多年前,20歲的筆者在中原地區一家地級日報社的編輯部實習,和一批名校本科畢業生算是“同門”。那時,作為部隊選派的戰士報道員、一年前的夢碎高考者,我並沒受到太多重視。但我深信勤能補拙,除了夜以繼日地苦讀,還經常一個人騎輛破自行車“無師自通”地到處找新聞、採訪。在租住的狹小地下室裏,我採寫出了一批被汗水打濕過的作品,得到了編輯部老師的悉心指點並刊發,其中一篇獲得了報社徵文三等獎。10多年之後,我轉業了,在僅有高中文憑的情況下,參加該報招聘,被破格錄取。就如同邢小穎最初也沒有想過可以留在清華,我對於這段經歷,尤其是編輯部老師“這小夥能力不錯”的評價銘記於心,視為一生財富。

其實,通過職業教育成為高水平工匠,同樣可以通過後天努力而成就夢想。畢業於湖北黃陂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王治雄,讀高職的三年,拿到了武漢理工大學的本科文憑,後成為黃岡職業技術學院最年輕的副教授。邢小穎、王治雄的“獨門秘訣”就是:一步一步來,踏踏實實去沉澱自己、去提升自己。

對一個人的能力評價,絕不能以“文憑”為唯一的、全部的標準。這話是針對社會性的能力評價機制而説的。不必諱言,職校學生常常面對着“學歷歧視”,核心原因就是一些“高大上”的用人單位認為學歷就是能力,把“低學歷”視為“低能力”。

打破“學歷歧視”,更為客觀公正地看待職校生的努力和實力,向其提供更多機會和資源,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製造大國”需要更多實操能力突出的職校畢業生,而通過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改善職業教育辦學質量和條件,培養出眾多技術能手,則是對大勢的積極呼應。如此一來,必然有更多的“邢小穎”“王治雄”脱穎而出。當然,這也呼喚人才評價機制、用人機制進一步放開。

6月6日的一條消息令人振奮:北京市政府網站公開《關於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明確將本市高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納入公務員招考範圍。這樣的開明舉措,可以多一些。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81 字。

轉載請註明: 高職畢業清華任教,能人不會被學歷所阻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