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吳雙建
近日,江蘇一農村家庭三個孩子有兩個考上清華,引發網友關注。為供養孩子讀書,父親常年在南方打工,母親沈玉蓮28年來一直在家,陪伴三個孩子成長。(據6月28日《現代快報》)
今年,沈玉蓮的小兒子劉振傲高考裸分655分,此外有農村專項加分30分。分數公佈後,就接到了來自清華招生辦的預錄取電話。
一個家庭,三個孩子都上了大學,其中兩個考上了清華大學,妥妥的學霸家庭。再看家庭條件,母親沈玉蓮小學文化,根本輔導不了孩子的作業,父親也是小學文化,在外打工賺錢養家,一家人聚少離多。
一個孩子考上清華大學,是孩子自己努力或有天賦;兩個孩子考上清華大學,我個人認為,還是家風問題。
正如沈玉蓮所説,“我沒什麼學歷,只能教育小孩怎麼做人,教他們要誠實守信,待人有禮貌。”
劉振傲與其父母(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母親文化程度雖然不高,但教孩子做人足夠了。教孩子孝順父母、感恩老師,做正直的孩子,學會勞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那麼孩子的人生,大抵是不會差的。恰恰,這些正是家庭教育的責任。
現在的一個普遍問題是,學校的教育,偏重於學業,一些家庭,也是偏重於孩子的學習。家長整天圍着孩子的學習轉,學習搞好了,其他都不是什麼事。長此以往,忽略了對孩子道德品質的培養,讓人遺憾。
考上清華大學,只是人生中的高光時刻,然後呢?要想走得遠,走得穩,還是要靠一個人內在的優秀品質。即使他們暫時遇到挫折,也能迅速重新站立起來。
不是每個家庭的孩子,都能考上清華大學,也並不是説因為他們家的孩子考上了清華大學,説的都是對的。但不論如何,教育有其內在的規律,孩子的成長不能只看學業。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教孩子如何做人,母親的角色地位非常重要。有時候,無需言語,她只是用自己的勤勞和善良,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有時候,看到孩子受了委屈,只需要給一個肩膀,幫忙擦一擦眼淚;有時候,孩子走了彎路,馬上嚴厲地批評,讓他們回到正途……
不管是成為院士的袁隆平,還是許許多多普通人,他們回憶自己母親時候,往往也是講到母親如何教自己做人,如何鼓勵自己上進,談到她們的慈愛,很少有説想念自己的母親,拿着棍棒非要自己考100分的。
因為二姐考上清華大學,劉振傲在中學時被同學喊作“劉清華”,“不考上感覺不好意思。”上進心因此被激發。即使是沒有考上清華大學的大姐,也在背後資助着弟妹的學習。良好的家風,會得到正面的回饋;良好的價值導向,會敦促一家人奮力向上。這樣温暖上進的家庭,沈玉蓮家只是其中的一個。
三個孩子有兩個考上清華大學,我們不僅要祝福他們,祝賀這個家庭苦盡甘來。更要從中看到,他們如何培養孩子成人。在“雞娃”流行的當下,這一點尤其值得為人父母者重視。
用平常心,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普通平凡但努力正直的人,他們的人生之路,才會有精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