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世界大戰,德國在戰略上犯了什麼大錯?

文|陳三不

德國在短短二十多年間相繼掀起兩場世界大戰,攪動全球風雲,但都以失敗告終。拋卻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但就作戰戰略來看,德國究竟敗在哪裏?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軍的作戰方略為“施裏芬計劃”,二戰時則為“曼施坦因計劃”。“曼施坦因計劃”與“施裏芬計劃”幾乎如出一轍,可以説“施裏芬計劃”繪製了德國兩次世界大戰的作戰藍圖。這兩份作戰方案一如德國人的性格,嚴謹、認真,猶如精細的工程圖紙,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兩次大戰戰略的失誤都導致德國陷入兩線作戰的泥沼,最終走向滅亡。

兩次世界大戰,德國在戰略上犯了什麼大錯?

阿爾弗雷德·馮·施裏芬伯爵20歲時進入普魯士軍隊服役,1866年普奧戰爭爆發後,施裏芬作為騎兵團參謀參加了薩多瓦決戰,在總參謀長老毛奇的卓越指揮下,兵力處於劣勢的普魯士軍隊速戰速決,出人意料地贏得了戰爭。在之後的普法戰爭中,他又因作戰有功被授予一枚一級鐵十字勳章,對老毛奇以優勢兵力速戰速決的戰略思想佩服的五體投地,並在日後將這一戰略思想發揮到登峯造極。

普法戰爭勝利後,德皇威廉一世在凡爾賽鏡宮宣佈德意志帝國建立。完成統一的德意志在一代人的時間內迅速發展為歐洲第一工業工業國、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工業強國。發展工業需要更多的市場、原材料和勞動力,但當時的世界市場已被各列強瓜分完畢。若想要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擺在德意志面前的只有一條路——戰爭。

1891年,施裏芬出任德意志帝國總參謀長。也正是在這一年,感受到德國崛起威脅的東西鄰國——法、俄開始尋求結盟,聯手抵制德國。1892年8月17日,法俄軍事協定簽訂。這意味着日後的德國將在戰爭中陷於被兵家視為噩夢的境地——兩線作戰。施裏芬開始着手製定戰略計劃以尋求破局。

在施裏芬看來,德國扭轉局勢的方法就是集中優勢兵力先擊敗一方,對另一方暫取守勢。當打敗一方後,在內線運動兵力再打敗另一方。德國當時的鐵路密度歐洲第一,發達的鐵路網絡和雄厚的工業實力為這一戰略計劃做出堅實的保障。

施裏芬計劃”從實質上來説,可以理解為三個字——時間差。開戰之後,利用發達的鐵路系統,德國可以在24小時內完成軍事動員,而對手法國需要一週的時間,臃腫的沙皇俄國則需要耗時一個月。俄國雖孱弱但國土廣袤,這意味着對俄作戰不能速勝。施裏芬遂將首戰目標定為左鄰法國——“這場戰爭的關鍵在於法國”。

施裏芬計劃以70個最精鋭的師組成西線右翼,以迅烈之勢經比利時攻入法國境內,他深受克勞塞維茨“法蘭西王朝的心臟在巴黎和布魯塞爾之間”這一訓示薰陶。以8個師的兵力組成西線左翼,戰爭開始之後即固守法德邊界,同時以9個師的兵力在東線監視反應遲鈍的沙皇俄國。屆時,以70個精鋭師組成的右翼將橫掃法國沿海地區,直插法國腹地,將法軍主力壓縮在鐵錘——右翼和鐵砧——左翼之間圍而殲之,在4-6周內打敗法國。之後德軍將通過鐵路由西線轉移至東線,全力進攻沙俄。

兩次世界大戰,德國在戰略上犯了什麼大錯?

1913年1月,身患重病的施裏芬撒手人寰。臨終前,他強撐着病體對左右吩咐道“必有一戰時,切莫削弱我的右翼。”不料一語成讖。在他去世後僅僅一年多的時間,薩拉熱窩的槍聲就揭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帷幕,1914年8月1日,德國宣佈參戰。

戰爭開始後,德軍便按照計劃有條不紊的運作起來,但這個計劃卻是“縮水版施裏芬計劃”。此時的德軍總參謀長小毛奇志大才疏,遠比不上其雄才果敢的伯父老毛奇。在他看來,僅僅用9個師的兵力保護皇室霍亨索倫家族的“龍興之地”、容克地主的老家東普魯士,未免太過冒險,於是他將東線的兵力增加至13個師。他還擔心力薄的西線左翼難以守護經普法戰爭而得到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又從西線右翼抽調部隊去加強左翼。

經過這樣一番縮水變動,西線右翼與左翼的兵力比例已從計劃中的1:7降至1:3,右翼中只剩下52個步兵師和7個騎兵師。兵力得到了削弱,但計劃目標卻全然不變。陶醉於速勝中的德皇威廉二世向士兵們吹噓:“葉落之前你們就會返回家鄉!”

兩次世界大戰,德國在戰略上犯了什麼大錯?

1914年8月4日,陳列邊界多年的德軍發起進攻。在戰爭的前期,德軍的進攻展開的很順利,十二天後攻克列日要塞,二十天後攻佔布魯塞爾。德軍怒濤般的進攻讓法軍接連敗退,一路抵達馬恩河畔,其兵鋒直指巴黎。15公里外的巴黎變得岌岌可危,8天內有五十餘萬市民逃出巴黎,連法國政府也遷往波爾多。但這也是德軍距巴黎最近的時刻了,經過削弱的右翼沒有餘力形成後續的攻勢,更為致命的是,計劃中的鐵錘在現實中卻是勢單力薄的孤軍,此時的德軍兵力已少於對手英法聯軍。

兩次世界大戰,德國在戰略上犯了什麼大錯?

在這樣的情況下,9月5日至10日,法德兩軍在馬恩河流域展開會戰。在長達200公里的戰線上,雙方共投入150餘萬軍隊,法軍傷亡14萬人,德軍傷亡20萬人。最終,兵力處於劣勢的德軍戰敗,這就是所謂“馬恩河畔的奇蹟”。自此之後,德軍無力再攻,西線戰場陷入慘烈的塹壕戰。雪上加霜的是東線戰鬥的展開,使德國陷入兩線作戰的泥沼。在各項資源都遠遜於協約國的條件下,德國輸掉了戰爭。

時間推移至1923年11月,希特勒在慕尼黑髮起奪取德國政權的“啤酒館暴動”,此後不到二十年時間,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閃擊波蘭,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帷幕。此時的英法諸國仍在西線“靜默戰爭”,但法軍早已做好了準備。

兩次世界大戰,德國在戰略上犯了什麼大錯?

一戰時德軍出人意料的戰略行動讓法蘭西軍官團的將軍們至今心有餘悸,他們推測德軍一定會沿用上次大戰的套路進行西線攻勢。於是綿延數百公里的馬奇諾防線拔地而起,阻擋德軍西線左翼的攻擊,法軍主力則轉移至法國北部沿海地區,擺出一副願者上鈎的姿態。

若德軍仍按“施裏芬計劃”故技重施,那麼必會重蹈一戰覆轍。事實證明德意志軍官們的確是這麼幹的,德國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和參謀長哈德爾上將制定的對法攻擊“黃色方案”和“施裏芬計劃”幾乎如出一轍。在西線右翼組建強大的B集團軍,由比利時直擊法國腹地,在左翼則組建兵力較弱的A集團軍,以掩護B集團軍的南部側面。

兩次世界大戰,德國在戰略上犯了什麼大錯?

但“元首”的成功總是來源於出人意料,這個一戰的下士否定了“黃色方案”,採用了“曼施坦因計劃”。隨着軍事理論及技術裝備的進步,裝甲武器開始大規模的配備軍隊,這使得重型裝備穿越複雜地貌有了可能。曼施坦因將軍在徵求了“裝甲兵之父”古德里安將軍的意見後,提出將主攻方向由B集團軍轉移至A集團軍,但這就意味着德軍需要穿越密林覆蓋的阿登山地,而在當時,尚沒有任何軍隊嘗試過這麼做。同時,德軍主力的南部側翼將徹底暴露,這不啻為一場巨大的賭博。

兩次世界大戰,德國在戰略上犯了什麼大錯?

實踐證明,希特勒賭贏了。英法聯軍完全沒有料到德軍主力會穿越崎嶇難行的阿登山地,直撲法國腹地。1940年5月10日德軍由阿登山地發起攻勢,僅僅42天后,法國宣告投降。納粹德國在二戰時完成了一戰時設立的西線戰略目標,希特勒的目光很快就投向那“唾手可得”的東線。

兩次世界大戰,德國在戰略上犯了什麼大錯?

1941年6月22日,德軍依“巴巴羅薩計劃”展開對蘇攻勢。希特勒妄稱:“你只需要在門上踢一腳,整個腐敗建築便會坍塌下來。”當然,事實證明紅色蘇維埃不是腐敗建築,而是新落成的鋼筋水泥大廈,希特勒低估了蘇聯,全世界都低估了蘇聯,艱苦卓絕的衞國戰爭將德軍主力拖在東線動彈不得。盟軍諾曼底登陸後,在東西兩線盟軍的合圍下,1945年5月8日,第三帝國走向滅亡。

1.《一戰史》約翰·基根

2.《施裏芬計劃:兩次世界大戰的藍圖》郭曄旻

3.郭振玉.論史裏芬計劃及其對後世的影響[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03):348-350.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66 字。

轉載請註明: 兩次世界大戰,德國在戰略上犯了什麼大錯?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