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無類!這所學校是如何幫助打工隨遷子女成才的?

  近年來,隨着城鎮化快速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村人進城務工,子女隨遷進城入學的需求也不斷增大。位於貴州省貴陽市南明區的貴陽市第十六中學每年都會吸納不少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

  

有教無類!這所學校是如何幫助打工隨遷子女成才的?

  貴陽市第十六中學校長邱勇軍巡查班級教學情況 駱飛 攝

  校長邱勇軍認為,在政府為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敞開“有形之門”時,學校要為孩子們走出大山、更好融入城市生活打開心靈和思想的“無形之門”,為他們打造出一個家校協同的“愛育港灣”。

  1

  “集智”育人鋪就多元成長階梯

  知識基礎薄弱、學科偏科嚴重、學習動力不足……這是相當一部分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學習狀況。“之前,有孩子連26個字母都認不全,還有的連最基本的實驗儀器也不會用。”邱勇軍感慨道,隨遷進城讀書,環境變了,學習壓力也增大,有些孩子甚至會有“破罐破摔”的學習心態。

  目前,貴陽市第十六中學共有約1200名學生,學校每年吸納就讀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數量約佔當年學生總數的35%。在邱勇軍看來,學習成績的差距往往會在本地生源和隨遷生源之間劃出一條“無形”的分界線,久而久之會影響隨遷進城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邱勇軍説,大多想方設法帶孩子進城讀書的務工人員心裏都裝着美好的教育夢想,但往往也容易被現實“打回原形”。守護他們想改變命運的初心,幫助孩子打好學習基礎,提升學習成績很關鍵。

  這幾年,為了更好兼顧不同學習基礎學生的培養,邱勇軍和同事們一起探索推行“集智課堂”教學改革,重點立足於分層教育和個性化學習兩個維度,為學生鋪就多元的成長階梯。

  在教育方面,“集智課堂”提出“班級管理集班主任之智,教學活動集各科老師之長,行為養成集家長之力”,匯聚多元力量搞教育;在學習方面,實施低起點、小坡度、分階段、分層次的教育策略,並給予學生更多課堂主動權,努力破解學生或“吃不飽”或“跟不上”現象,同時變單一分數評價為多元正向激勵,提升學生自信心。

  除此之外,十六中每兩年一屆的藝術節和一年一次的運動會,成了孩子們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一些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跑步、唱歌等特長得到發揮,為班集體獲得榮譽的同時,也感受到個人之於羣體的價值。”邱勇軍説,辦活動不僅僅是為了活躍課餘生活,更為每個孩子搭建和創造出彩的平台和機會。

  2

  “小切口”關愛温暖每個心靈“孤島”

  油亮的袖口、髒髒的小手、怯生生的眼神……這些較明顯的生活習慣痕跡,往往會成為貼在進城務工人員子女身上的標籤。講衞生、勤洗手、守紀律、懂禮貌等日常行為是他們融入城市學校的“生活必修課”。

  

有教無類!這所學校是如何幫助打工隨遷子女成才的?

  貴陽市第十六中學校長邱勇軍與學生交談學習情況 駱飛 攝

  “因養成習慣較差,這類孩子難免會經常被‘有色眼鏡’關注。有時説話方言重都會引起一些學生對他們的誤解和偏見。”邱勇軍説,有的孩子往往呈現兩極性格,要麼特別孤僻、封閉,要麼特別隨性、鬧騰。

  半月談記者瞭解到,不少進城務工人員疲於養家餬口,很難給孩子更多有效關愛。同時,在客觀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中,有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往往會因生活和學習中積累的挫敗感而逐漸封閉,像“孤島”一樣。

  為了温暖每一個心靈“孤島”,“小切口”關愛是邱勇軍屢試不爽的方法。今年上初二的小慧家庭困難,學校得知情況後,減免了小慧餐費,並給予一定補助。“學校很關心我的困難,讓我在學習時少了很多後顧之憂。”小慧説。

  生活上的一份關鍵支助、操場上一句不經意的問候、學習上一句有效點撥、比賽中一聲及時鼓勵……點點滴滴都成為邱勇軍和同事們關愛學生心靈“孤島”的方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邱勇軍説,“小切口”關愛如春雨般潤物無聲,既不會給孩子帶來太多被關注、被關愛的“甜蜜負擔”,也能及時消除偏見,摘取“有色眼鏡”,讓他們知道每天的點點小變化都有人關注,久而久之會對他們行為和心理形成自立自信的正向強化。

  3

  家校積極攜手構築“愛育港灣”

  單親家庭、隔代看護、生養子女多……這是不少進城務工人員家庭的真實寫照。父母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勞動力技能單一,家庭經濟情況較薄弱,養家餬口的壓力較大,同時大多還存在家庭教育盲區。

  “一些進城務工人員與孩子缺乏必要的溝通,家庭教育往往是‘打罵為主,説教為輔’。”邱勇軍説,一些家長几乎沒有應有的家庭教育知識儲備和能力。

  在十六中,曾有家長因孩子在學校調皮多次被老師叫去學校溝通而產生對學校的牴觸情緒,甚至還有家長認為,老師經常管教孩子是一種對孩子和家庭的歧視。

  為改變家長觀念,每學期,除了以微信、電話等開展常態化家訪外,邱勇軍還經常邀請家長參與學校大型活動。同時為家長開展教育、心理等講座,培訓家長。學校每個年級還成立了家長理事會,並有意識地吸納進城務工人員加入,參與學校管理。

  邱勇軍説,孩子的教育離不開家長的參與,而且家庭之於孩子的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責任。十六中重視“家長學校”建設,積極搭建家長與孩子、與老師、與學校之間的常態化溝通機制,努力構建家校協同的“愛育港灣”。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053 字。

轉載請註明: 有教無類!這所學校是如何幫助打工隨遷子女成才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