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家長,你希望學校開設課後託管服務嗎?你希望課後服務包含哪些內容?你希望學校怎麼給家長“減負”?近日,“課後託管”這一話題再一次被廣泛討論。新京報推出了關於課後服務的網絡調查,就家長關心的課後託管、家長負擔作出調查。
受訪者中,68.02%的家長同意學校開設校內課後託管服務。其中,“體育活動”是家長最希望學校開設的課後服務,願意學校課後託管服務開設體育活動的家長佔比超過80%。僅34.21%家長支持孩子校內課後託管時間自由活動。
也有14.41%的家長不支持加強校內託管。其中,最突出的原因是家長認為校內託管質量低,起不到提升孩子學業的效果,該原因佔不支持校內託管的家長總數的71.9%。
家長對學校佈置的哪些任務最“頭疼”?60.36%的家長表示,曾幫助孩子做過手抄報等課外作業。40.54%的家長表示,學校要求家長給孩子檢查或批改作業。33.33%的家長認為,給孩子作業、通知簽字,也有負擔。調查中,一位家長補充道:現在什麼都要打卡,實際上是把成年人那套硬搬到了孩子身上,反而形成“不打卡就沒動力做”的心理。
對於在2021年全國兩會上,有人大代表建議的“全面取消小學生課後作業”,絕大部分家長(76.13%)對此表示不認同。這些家長中,89.35%的人認為,不留作業,孩子知識無法鞏固;“小學生學的很多東西,就是要通過重複練習才能記住。”有家長説。
【專家觀點】
課後服務是項社會工程
學校提供課後服務是一項社會工程。學校提供課後服務涉及教師的工作量,涉及活動場所,如果到學校外開展課後服務的話還涉及安全保障、涉及社會機構的開放等諸多問題。如果這些問題都由學校來解決顯然是不合理、不現實的,需要國家層面來統籌教育部、財政部、工商部門等多個機構。
既然是提供課後服務,那就要把中小學生當做一個非常巨大的服務對象,要有服務意識。從國家層面上來講,也需要考慮相關的成本問題,國家要投入相關的經費支持,學校也應該建立專門的教育經費。同時,國家還可以減税的方式,引導校外民辦教育機構向學生提供公益課程。與此同時,還應該從法律的角度予以保障。
(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程方平)
提升課後服務質量是根本
開展課後服務需要考慮的最根本問題是如何提升課後服務的教育質量。
首先,要設置好課後服務的內容,做好課後服務課程的設計與開發,這是基礎。其次,還要選拔優秀師資從事課後服務,對這些教師進行相應培訓,並納入教師培訓、教師研修和教師專業發展體系之中,包括納入到教師評價與考核的體系中,激發教師從事課後服務的積極性。最後,還要調整和重建教研機制,把課後服務及其質量作為學校日常教研的一部分。
同時,也必須看到開展課後服務是一個系統工程與複雜工程,事關學校教育力、家庭教育力和社區教育力的三力融合,涉及校長、學科教師、班主任和家長等多元主體的協調。比如教育行政部門要制定推動課後服務的保障機制或相關制度條令,為學校和教師提供各種支持。在課後服務費用方面,我認為是否需要繳費不能“一刀切”,有條件的地方和學校,家長可以適當繳費,不能把責任全部轉嫁到學校和教師身上。
(華東師範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 李政濤)
探索多種課後託管模式
從學校目前情況看,要求學校課後服務完全與家長下班時間對接,實施起來還是很有難度的。目前政策支持、經費支撐還不到位,學校做起來不容易,教師的負擔會比較重。
首先,要明確校內課後託管的公益性,為有需要的小學生提供以“保護”與“看管”為主要內容的基礎性校內託管服務;第二,積極探索校社合作、引入公益性機構和社會義工的公益性託管模式,鼓勵社會組織進入,由社會機構、公益組織、服務團體提供託管服務;第三,試點開展政府買單、市場機構進校的營利性託管模式。在公益性資源不足的情況下,這類託管模式可以作為一個過渡。
家長不能認為課後服務應全部由學校負責。家長更多的個性化需求,不屬於學校課後服務的範疇,這一類服務應由市場來提供。
(全國人大代表、華中師範大學教授 周洪宇)
看護孩子需家校共同完成
上海小學課後分兩個時段為家長提供服務,一直可以延長到晚上六點。部分有個性化需求的家長,放學以後可以接孩子回家。就上海而言,課後服務推出後,家長帶孩子去補課的情況減少了,學校組織的興趣活動孩子們也喜歡。是否能夠給家庭和學生真正起到減負作用,還需要時間證明。
學校裏有兩個舉措要到位。一是統籌安排,教師輪流參與課後服務,減輕教師壓力;二是將教師參與課後服務納入績效中,增加教師的績效工資。目前上海教師績效工資因參與課後服務增加的部分由區級財政承擔。
課後看護孩子是一個客觀需要,需要社會、家庭和學校共同完成。在合理的時間範圍內,學校主動承擔責任,這是教育系統為社會發展做貢獻的一個方面,是一個民心工程。但是,家長不要理所應當地理解為看護都是學校的責任,家長要考慮到老師的辛苦和奉獻,避免出現“家長在外面玩,把孩子放在學校裏很晚才接走”的情況。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 倪閩景)
新京報記者 戚望 校對 翟永軍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