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開國名將李勣(民間多稱呼其為徐茂公)在戰場上的表現是有目共睹的,他為唐初平定天下和保衞大唐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但説到他在朝堂上的表現,則相對比較沉穩、聰明,他很喜歡持“中立”的態度。
中立看起來似乎是不偏不倚不站隊,實際上本身也是有所傾斜的,並不會真的、完全的誰都不偏向。比如李勣兩次著名的“中立”事件,第一次就是在玄武門之變前夕,面對李世民的拉攏,遠在邊境守衞邊疆的李靖和李勣都選擇了中立。
當然關於這次的中立事件,似乎並不是真實存在的,雖然在《資治通鑑》中有所記載,但按照李世民打的謹慎態度以及李靖和李勣遠在邊疆的事實來看,這件事似乎並沒有發生。
不過李勣的第二次“中立”事件卻是真正發生了的,即高宗朝時期的廢王立武事件,武則天取代王皇后成為大唐的皇后。
廢王立武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最開始武則天自己籌謀要做皇后,等到終於將李治拉到了她的陣營的時候,外廷對於這件事幾乎是全員反對的,或者是重臣都是反對的。
王皇后出身名門,而且是李世民親自為李治定下的皇后,得到了朝臣的廣泛擁戴,她除了沒有生育之外並沒有任何的錯處,而不能生育也完全可以將庶子養在膝下,因此算不上大過。
因此,李治提出立武則天為皇后的時候,得到了大範圍的反對,但只要得到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宰相們的支持,立武則天為後並非什麼難事,難的事説服這些重臣同意。
李治先是帶着武則天到舅舅長孫無忌家中送金銀珠寶和官職,但浸淫官場數十年的長孫無忌太知道李治的目的了,他甚至根本沒有給李治説出自己請求的機會,李治和武則天灰溜溜回了宮,後來武則天還讓自己的母親出馬去説服長孫無忌,同樣遭到了拒絕。
李治沒有辦法,只得將宰相們着急起來開會,結果褚遂良在會上反應激烈,置笏請求回家種地,逼的李治毫無辦法。
這對李治的打擊很大,要知道,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是李世民留給他的顧命大臣,他們的意見他不能不聽,好在他想到了一直沒有發表態度的李勣。
李勣同樣是李世民留給他的顧命大臣,他自始至終都沒有明確反對過這件事,實際上,每次為這事宰相們碰頭或者與皇帝見面的時候,李勣要麼沉默,要麼直接稱病不參與。
李治單獨召見了李勣,問他對此事的看法,難道真的就因為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的態度而罷休嗎?李勣輕描淡寫的説了一句話:
“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
這是典型的李勣式的中立,看似對這件事不干預,即不站在長孫無忌這一邊,又不站在李治這邊,但他將這件事定性為家事本就是站了隊,而且是站在了李治和武則天這一邊。
正是李勣的這句話,讓李治欣喜若狂。
這是朕的家事,朕完全可以自己説了算,而且還有李勣的支持,李治還猶豫什麼呢?很快,在李治和武則天的努力下,王皇后被廢為庶人,而武則天成為大唐的皇后。
這一年是永徽六年,即655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李勣在廢王立武中的表現,讓他獲得了李治和武則天的信任。李勣本身在當時已經是武將的領袖人物,地位本就不一樣,再有李治和武則天的信任,可以説,後來的十幾年,李勣的日子過得很舒服,李治對他極盡關心,武則天甚至還親自去看望他的姐姐。
等到他攻滅了高句麗,榮譽和地位達到了頂端,雖然説盛極必衰,但李勣並沒有遇到衰,因為高句麗滅亡一年後,他就病死了,時年七十六歲,算是難得的高壽了。
李勣的去世,李治和太子非常悲痛,李治甚至還哭了,更是輟朝七日,為李勣所築墳墓同李靖一樣都以漢朝的衞青和霍去病為先例,且陪葬昭陵。
所謂生榮死哀不外如是。
但李勣怎麼也沒有想到,三十年後,他會被掘墓砍棺,而下這個命令的人還是武則天。但,以李勣的聰明,他其實早就想到了將來有一天,會有人給他的家族帶來災難,而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李勣的孫子李敬業,也叫做徐敬業。
徐敬業最大的特點就是膽子特別大,這是好事也不是好事,李勣就很憂慮,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記載了一件事,説徐敬業十來歲的時候,李勣就不怎麼喜歡這個膽大的孫子,他感覺這個孫子可能會給家族帶來禍患,於是讓人深入深林驅趕野獸,然後趁機放火,想讓這個孫子徹底消失。
但徐敬業卻殺死了自己的馬,然後在馬腹中躲過一劫,李勣看到孫子安然無恙回了家,知道他命不該絕,以後也沒再設計他,這件事不見於正史,未必是真,但也能説明徐敬業的性格。
徐敬業長大之後,以門蔭入仕,很快被任命為刺史,負責解決蠻羣聚眾為盜的問題,這是困擾李治很久的一個問題。
徐敬業上任之後,並未將這些盜寇放在眼中,他處理完了手頭的事情之後,帶着兩個官吏隻身前往盜寇窩,對大家説:
“國家知君等為貪吏所苦,非有他惡,可悉歸田裏。後去者為賊。”
大部分回家之後,剩下幾個頭目被徐敬業打了數十板也放走了,就這樣輕鬆解決了這個難題。
李勣聽説這件事後,對於徐敬業的大膽很是憂慮,他説:“吾不辦此。然破我家者必此兒。”
結果一語成讖。
李治去世之後,李顯登基為帝,但他在皇帝位子上還沒有做熱乎,就被武則天趕出了京城,而代替他做皇帝的是武則天的小兒子李旦,但也只是一個傀儡皇帝,實際上還是武則天臨朝稱制。
在584年這一年,也就是李治去世的第二年,武則天連番動作,廢立皇帝、改元、改洛陽為神都、改很多官職的名字、追尊武氏先人,提拔武家子弟,等等,還有第二子李賢的被逼自殺。
所有的一切,都釋放了一個信號,武則天的時代來臨了,這在朝中引起了很多的動盪,更有全國各地的動盪。
就在這樣的情勢下,徐敬業在揚州起兵了。
原本李勣去世之後,徐敬業在父親之後繼承了李勣的爵位,但是他在官場上並不順利,因罪被貶為柳州司馬,他的弟弟徐敬猷也被免了官,他們在揚州認識了不少像他們一樣官場失意和鬱郁不得志的人,於是大家藉着這個機會愉快地反了。
駱賓王為此寫了一篇著名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起兵打出的旗幟就是匡復李唐江山,讓廬陵王李顯復位。
但這次起兵雷聲大雨點小,不過才兩個月就被武則天解決了。
徐敬業、徐敬猷和駱賓王的首級被送往神都洛陽。
惹怒武則天的下場很嚴重,雖然徐敬業和徐敬猷等人都被殺死了,但這完全不能讓武則天滿意,於是他對徐家下手,當時應該還是李家。
武則天將徐敬業的父親李震和祖父李勣的官職和爵位都收回,而且將他們的李姓給收回。
要知道,當初徐世勣是被李淵賜姓李的,改名李世勣,又因為避諱,最後改名為李勣,但因為徐敬業的這次叛亂,武則天直接收回了李姓。
而這還不夠,武則天還將李震和李勣的墓葬下手,掘墓砍棺,此時的武則天哪還記得當初李勣的功績?她只記得李勣的孫子敢公開起兵反對他,那麼就必須嚴懲,連已經入土為安的李勣也不能放過。
可惜李勣為大唐立下了汗馬功勞,為家族爭得了無上榮光,但卻敗在了孫兒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