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沒有朋友?”孩子的“社會情感力”培養決定孩子幸福感
幼兒園,可以説是孩子們脱離家庭進入的第一個具有強烈社會性的集體,在這裏,孩子們不同的性格特徵就會展現出來,有的孩子將會遇到人生中第一個社會性的挫折,那就是交朋友。
一位幼師同時也是一位媽媽,分享了一個發生在自己班上的事情。
幼兒園有一次搞了一個禮物交換的活動,每個小朋友都要把自己喜愛的玩具拿到幼兒園,與其他小朋友做交換,玩一天之後,第二天再物歸原主。
老師回答道:“今天,您的孩子始終抱着自己的玩具不放,不願意跟其他同學交換,而且還去硬搶別人的玩具,不給就大哭大鬧,我們只好讓他玩自己的玩具了。”
這位媽媽語氣瞬間軟下來,疑惑不解,“他在家的時候,沒有表現得這麼自私啊,他回來還很委屈地問我,為什麼我沒有朋友?”
老師解釋説:“孩子到了這個年齡,該培養他的社會情感力了,如果照此下去,將來的社交方面恐怕會有問題。”
家長通常覺得,只要把小孩放到一塊兒,他們很快就能打成一片,玩到一起去,根本不用家長教。
其實孩子的社交能力也是需要培養和鍛鍊的,孩子的社會情感力決定了孩子的幸福感,是立足社會的必備素質。
新聞裏那些熊孩子給周圍的人造成困擾和損失的報道案例,我們早已經不新鮮了,熊孩子之所以“熊”,大多是沒有社會情感能力的孩子,有的是沒辦法控制自己,有的是沒辦法體會他人的痛感,這種對情感的接納和應對能力欠缺的人,往往會成為一個不被集體接納的人,不被別人喜愛的人。
在將來的社會中,人工智能時代逐漸到來,很多工作都會被機器代替,要體現人的價值,社會情感能力就顯得更加重要。
而有太多的父母,都把培養和操心的重點,放在了孩子的智力培養,學業課業培養上,很少注意到,將來總有一天,孩子是要靠自己在這個社會上與別人共處的。
“社會情感力”——
是一個綜合的概念,早在1990年由美國的心理學家薩洛韋博士首次提出“情感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概念,後來在美國教育界創立並推廣了相關的“社交情感學習”理論,簡稱SEL。
社交情感學習主要分為五個方面:
★ 自我認知:
對自我的瞭解和認識,識別不同情緒,保持自信自尊。
★ 自我管理:
對自身情緒的控制和駕馭能力,會調節情緒,表達情緒,會剋制衝動,不隨意傷害他人。
★ 社會意識:
能夠對別人的情感情緒產生共情,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思考,允許別人與自己存在差異。
★ 人際關係技能:
在與別人的相處中,建立維持健康的社會關係,能夠避免和應對人際關係衝突,對生活壓力有抵抗力。
★ 負責任的決策技能:
全方面考慮不同因素和立場,能夠預見到各種方案產生的後果,並對後果進行評估,在綜合考量後做出決定性決策。
千萬不要以為孩子還小,培養社會情感力為之過早。其實從孩子出生會哭開始,情感學習就已經開始了。
● 自我情緒接納,會哭的孩子情商更高
人學習的過程是從內而外,由己推人的。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總是為孩子愛哭、能哭而煩心,殊不知這種愛哭的孩子,長大之後情商會更高。
哭是孩子表達自己情緒的最重要途徑,父母允許孩子發泄情緒,表達情緒,孩子才能對自己的情緒有充分接納和了解,進而長大了才會接納別人的情緒。
●情緒認知
美國教育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到學校裏,把畫有各種表情的卡通人物給不同的孩子辨認。有的孩子一眼就能看出畫面上的人是什麼情緒,但有的孩子卻辨認不出來。而這些無法辨認表情的孩子們,通常是校園裏的小霸王,因為他們從小沒有得到情緒認知的訓練,對別人的感覺麻木、遲鈍。
在孩子學語言的時候,父母都會教孩子認識各種物品,也就是名詞,卻很少教孩子認識情緒名詞,什麼叫難過、高興、失望、傷心……孩子通通沒有概念,導致孩子的情緒認知能力欠缺。
● 自我情緒控制
父母要教會孩子駕馭情緒,首先自己要學會控制自己。一碰到問題就暴跳如雷,急於打罵,對孩子大吼大叫的父母,孩子也必然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當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出離了理智的範圍之外,父母要對事情本身暫時擱置,做“冷處理”,讓自己和孩子有一個冷靜的緩衝餘地,比如暫時離開,讓孩子自己獨處一會兒,等到情緒平復下來以後,再跟孩子講道理,效果會事半功倍。
● 共情能力培養
讓孩子學會共情,就要讓孩子多多接觸其他的同齡夥伴,讓孩子們在相處中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上考慮問題,一旦發生矛盾,父母要綜合考量雙方孩子的感受,引導孩子換位思考,讓孩子自行解決矛盾,梳理情緒,達到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