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地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清朝詩人朱用純把《夫子治家格言》中的這句話當作“齊家”的訓言,千百年後,依舊是朗朗上口,婦孺皆知。
勤儉節約自古以來就一直是中華兒女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歷史故事中、古書典籍裏、民間諺語裏、名言警句裏,對勤儉的描述數不勝數。
杜牧的《阿房宮賦》描寫了阿房宮的興建及毀滅,秦王朝驕奢淫逸,百姓苦不堪言,終致亡國,以警示後人不要重蹈覆轍,無論帝王還是朝廷官員,唯有勤儉節約,才德兼備,才能使國家長治久安。
無論是一個人、一個家庭,還是一個國家,甚至整個人類社會,要想生存發展下去,就離不開勤儉二字。
朱元璋曾下令擺宴席只許三菜一湯,他的故鄉鳳陽至今還流傳着四菜一湯的歌謠:出身貴族的季文子一生簡樸,以節儉立身;一代文豪蘇軾房梁掛錢,計劃開支……除了這些人人皆知的名人貴族,還有一位名士是出了名的節儉,他就是遼朝大臣張儉。
人如其名,勤儉節約。除此之外,張儉絕對有其他過人之處,否則,能讓當朝皇帝為他打開國庫?
一、得皇帝青睞,平步青雲
張儉出身官宦世家,家族史遼代中後期“四大家族”之一,跨越遼金兩個朝代,家世顯赫 。但是張儉沒有靠家族的勢力,而是憑藉自己的真本事,通過科舉進入仕途,這是很了不起的一點。
何為科舉制?科舉制是一種朝廷選拔官員的考試製度,莘莘學子十年寒窗,無論出身貴族還是出身卑微,一同參加考試,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科舉制由隋文帝創立,年出現於隋朝,完善於唐朝,發展於宋朝,鼎盛於明朝,消亡於清朝,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舉制為朝廷選拔了一大批知識分子、優秀人才,否定了根據出身和門第選拔的制度,使寒門子弟有機會參加朝政,加大了社會流動性,緩和社會矛盾,穩定了社會秩序。科舉制吸引全國各地文人考取功名,社會上形成了人人讀書考試的良好氛圍,科舉制不斷改良,一直持續到今天。
張儉雖出身高貴,但沒有憑藉家族上位,而是潛心讀書,修養身心,與千萬考生一同選拔,一舉考中進士,名列第一。張儉性情政治,為人真誠,做事謹慎,得到同僚敬重,上級的喜愛,由此遇到遼聖宗。恰巧遼聖宗做了個夢,更使張儉仕途平穩。
遼聖宗狩獵時,恰巧是張儉為官的地方,按照慣例,當地長官應當向皇上送些禮物。當地長官説,這一帶沒什麼特別的東西能送給皇上,只有幕僚張儉是這裏的寶物,希望將他獻給皇上。遼聖宗曾經夢到有四個人在他身邊侍奉,給他們每人兩口飯,本不知這夢是何意,當聽到“儉”字的時候,恍然大悟,認為張儉就是夢的本意。要知道,古代是十分迷信的,帝王處理大事,天之驕子,自然也不例外。
當遼聖宗召見張儉時,見他談吐自如,舉止從容,落落大方,十分高興,又問了他治世之道,張儉立馬回答三十多件事,遼聖宗都很滿意,自此張儉特別受遼聖宗的青睞,多次擔任要職,深受信任。後來,參知政事吳書達與張儉不和,遼聖宗偏愛張儉,貶吳書達為刺史。
其實,僅僅因為一個夢不足以讓遼聖宗如此看重張儉,更因為張儉為人處世剛正不阿,謀身治世皆有所見解,道德名望均出類拔萃。
二、一生盡心盡力,不負先帝所託
遼聖宗駕崩後,遼興宗繼位,張儉被先帝任命輔佐朝政。遼聖宗時期,就已經是左丞相,被封為韓王,奉遺詔輔佐遼興宗後,又被加封進爵為陳王。雖位高權重,但張儉依舊是當年那般質樸無華、不貪圖榮華富貴、一心為國為民。
遼興宗生性豪奢,又十分好戰,社會上開始興起驕奢之風,與北宋之間也戰事不斷。一時間,朝政糜爛,百姓困苦,張儉儘自己所能,體恤百姓,避免災禍。
遼興宗不善朝政,曾錯殺八個疑犯,疑犯家屬不甘親人冤死,四處喊冤,張儉也多次提出還他們清白。但遼興宗身為一國之君,不願承認錯誤,認為有失皇室顏面,於是張儉建議遼興宗厚葬他們,並私下拿錢撫卹。這種方法在維護皇帝顏面的同時,又變相的向家屬贖罪,順利解決了難題。
且在此時期,北宋與西夏爆發戰爭,北宋多次慘敗,遼興宗想趁機出兵北宋,於是去徵求張儉的看法,此時的張儉已不在朝中,以一碗菜湯泡飯招待遼興宗,遼興宗第一次吃家常便飯,吃的十分開心,張儉此時勸皇帝不必親征,並説明戰爭之利害,遼興宗就此作罷。
張儉只憑一頓飯就將皇帝説服,可見張儉是多麼受重用,極為信任,就算退休,觀點也深受皇帝信服,還能使皇帝多次親自探望。
三、節儉之極,皇帝敬重
可以説張儉權傾朝野,受兩代帝王重用,得到極為特殊的青睞。一直沒有驕奢淫逸,也從未濫用職權,一心為國着想,一直保持穩重節儉的生活,讓各位同僚及皇帝佩服。
張儉時時刻刻都很節儉,滲透到吃穿住行每個方面。吃飯從不要求山珍海味,美食佳餚,吃飽就夠了;每次領到俸祿,都會拿出自己一個月生活所需要的一部分,剩餘的都用來幫助窮人,一生沒有積蓄;房屋簡陋,沒有奢華的傢俱用品,沒有多餘的裝飾物件;一直穿用粗布做的衣服,張儉説便宜又耐穿,沒必要用昂貴華麗的綢緞。
遼國地理位置偏北,氣候寒冷,尤其是冬天,為了抵禦嚴寒,百姓都穿厚厚的棉襖,沒有硬朗身子骨的高官貴族更是如此,幾乎人人都有多件棉襖,能夠換洗方便。同僚們漸漸發現,張儉和他們不一樣,他上朝似乎一直穿同一件棉襖,大家感到十分驚訝。
後來皇帝聽説了這件事,就想到了個辦法測試張儉是不是真的如同大家所説的那樣沒有多餘的棉襖。於是遼興宗召見張儉,表面上商討國事,私下裏派人偷偷在張儉衣服上燒了個洞。
一年後,遼興宗發現張儉還穿着破洞的衣服,皇帝很驚訝,張儉的俸祿足夠買好幾件華貴又保暖的衣服。張儉説這件袍子已經穿了三十年,不願換掉。
遼興宗聽後很震驚,命人打開國庫,綾羅綢緞、各類珍寶任張儉挑選,而張儉只拿了三匹布。張儉因此更加受到皇帝的敬重稱讚。
張儉的這種行為,除了遵守自己的初衷,還暗諷了遼興宗崇尚奢靡,喜鋪張浪費。遼興宗在位時期朝政奢靡,張儉的存在使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有了一絲清新的空氣。
小結
宰相在大家眼裏,常常是雍容華貴,氣勢逼人,生活講究,用華麗的外表展示自己的特殊地位,體現自己的富有,受到別人的尊重仰視。然而,張儉以自身行動告訴世人,內心的富裕、道德的講究更能受到大家的敬重。
張儉作為一國之相,身居高位二十餘年,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自始至終勤儉節約,以德服人,一生兢兢業業,功着兩朝,世稱賢相,毫不為過。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史》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