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偷偷在宰相衣服上烧了个洞,一年后发现洞还在,他为何这么做?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地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清朝诗人朱用纯把《夫子治家格言》中的这句话当作“齐家”的训言,千百年后,依旧是朗朗上口,妇孺皆知。

勤俭节约自古以来就一直是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历史故事中、古书典籍里、民间谚语里、名言警句里,对勤俭的描述数不胜数。

皇帝偷偷在宰相衣服上烧了个洞,一年后发现洞还在,他为何这么做?

杜牧的《阿房宫赋》描写了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秦王朝骄奢淫逸,百姓苦不堪言,终致亡国,以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无论帝王还是朝廷官员,唯有勤俭节约,才德兼备,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无论是一个人、一个家庭,还是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社会,要想生存发展下去,就离不开勤俭二字。

朱元璋曾下令摆宴席只许三菜一汤,他的故乡凤阳至今还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出身贵族的季文子一生简朴,以节俭立身;一代文豪苏轼房梁挂钱,计划开支……除了这些人人皆知的名人贵族,还有一位名士是出了名的节俭,他就是辽朝大臣张俭。

人如其名,勤俭节约。除此之外,张俭绝对有其他过人之处,否则,能让当朝皇帝为他打开国库?

一、得皇帝青睐,平步青云

张俭出身官宦世家,家族史辽代中后期“四大家族”之一,跨越辽金两个朝代,家世显赫 。但是张俭没有靠家族的势力,而是凭借自己的真本事,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这是很了不起的一点。

皇帝偷偷在宰相衣服上烧了个洞,一年后发现洞还在,他为何这么做?

何为科举制?科举制是一种朝廷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莘莘学子十年寒窗,无论出身贵族还是出身卑微,一同参加考试,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科举制由隋文帝创立,年出现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宋朝,鼎盛于明朝,消亡于清朝,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制为朝廷选拔了一大批知识分子、优秀人才,否定了根据出身和门第选拔的制度,使寒门子弟有机会参加朝政,加大了社会流动性,缓和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科举制吸引全国各地文人考取功名,社会上形成了人人读书考试的良好氛围,科举制不断改良,一直持续到今天。

张俭虽出身高贵,但没有凭借家族上位,而是潜心读书,修养身心,与千万考生一同选拔,一举考中进士,名列第一。张俭性情政治,为人真诚,做事谨慎,得到同僚敬重,上级的喜爱,由此遇到辽圣宗。恰巧辽圣宗做了个梦,更使张俭仕途平稳。

辽圣宗狩猎时,恰巧是张俭为官的地方,按照惯例,当地长官应当向皇上送些礼物。当地长官说,这一带没什么特别的东西能送给皇上,只有幕僚张俭是这里的宝物,希望将他献给皇上。辽圣宗曾经梦到有四个人在他身边侍奉,给他们每人两口饭,本不知这梦是何意,当听到“俭”字的时候,恍然大悟,认为张俭就是梦的本意。要知道,古代是十分迷信的,帝王处理大事,天之骄子,自然也不例外。

皇帝偷偷在宰相衣服上烧了个洞,一年后发现洞还在,他为何这么做?

当辽圣宗召见张俭时,见他谈吐自如,举止从容,落落大方,十分高兴,又问了他治世之道,张俭立马回答三十多件事,辽圣宗都很满意,自此张俭特别受辽圣宗的青睐,多次担任要职,深受信任。后来,参知政事吴书达与张俭不和,辽圣宗偏爱张俭,贬吴书达为刺史。

其实,仅仅因为一个梦不足以让辽圣宗如此看重张俭,更因为张俭为人处世刚正不阿,谋身治世皆有所见解,道德名望均出类拔萃。

二、一生尽心尽力,不负先帝所托

辽圣宗驾崩后,辽兴宗继位,张俭被先帝任命辅佐朝政。辽圣宗时期,就已经是左丞相,被封为韩王,奉遗诏辅佐辽兴宗后,又被加封进爵为陈王。虽位高权重,但张俭依旧是当年那般质朴无华、不贪图荣华富贵、一心为国为民。

辽兴宗生性豪奢,又十分好战,社会上开始兴起骄奢之风,与北宋之间也战事不断。一时间,朝政糜烂,百姓困苦,张俭尽自己所能,体恤百姓,避免灾祸。

辽兴宗不善朝政,曾错杀八个疑犯,疑犯家属不甘亲人冤死,四处喊冤,张俭也多次提出还他们清白。但辽兴宗身为一国之君,不愿承认错误,认为有失皇室颜面,于是张俭建议辽兴宗厚葬他们,并私下拿钱抚恤。这种方法在维护皇帝颜面的同时,又变相的向家属赎罪,顺利解决了难题

皇帝偷偷在宰相衣服上烧了个洞,一年后发现洞还在,他为何这么做?

且在此时期,北宋与西夏爆发战争,北宋多次惨败,辽兴宗想趁机出兵北宋,于是去征求张俭的看法,此时的张俭已不在朝中,以一碗菜汤泡饭招待辽兴宗,辽兴宗第一次吃家常便饭,吃的十分开心,张俭此时劝皇帝不必亲征,并说明战争之利害,辽兴宗就此作罢。

张俭只凭一顿饭就将皇帝说服,可见张俭是多么受重用,极为信任,就算退休,观点也深受皇帝信服,还能使皇帝多次亲自探望。

三、节俭之极,皇帝敬重

可以说张俭权倾朝野,受两代帝王重用,得到极为特殊的青睐。一直没有骄奢淫逸,也从未滥用职权,一心为国着想,一直保持稳重节俭的生活,让各位同僚及皇帝佩服。

张俭时时刻刻都很节俭,渗透到吃穿住行每个方面。吃饭从不要求山珍海味,美食佳肴,吃饱就够了;每次领到俸禄,都会拿出自己一个月生活所需要的一部分,剩余的都用来帮助穷人,一生没有积蓄;房屋简陋,没有奢华的家具用品,没有多余的装饰物件;一直穿用粗布做的衣服,张俭说便宜又耐穿,没必要用昂贵华丽的绸缎。

辽国地理位置偏北,气候寒冷,尤其是冬天,为了抵御严寒,百姓都穿厚厚的棉袄,没有硬朗身子骨的高官贵族更是如此,几乎人人都有多件棉袄,能够换洗方便。同僚们渐渐发现,张俭和他们不一样,他上朝似乎一直穿同一件棉袄,大家感到十分惊讶。

皇帝偷偷在宰相衣服上烧了个洞,一年后发现洞还在,他为何这么做?

后来皇帝听说了这件事,就想到了个办法测试张俭是不是真的如同大家所说的那样没有多余的棉袄。于是辽兴宗召见张俭,表面上商讨国事,私下里派人偷偷在张俭衣服上烧了个洞。

一年后,辽兴宗发现张俭还穿着破洞的衣服,皇帝很惊讶,张俭的俸禄足够买好几件华贵又保暖的衣服。张俭说这件袍子已经穿了三十年,不愿换掉。

辽兴宗听后很震惊,命人打开国库,绫罗绸缎、各类珍宝任张俭挑选,而张俭只拿了三匹布。张俭因此更加受到皇帝的敬重称赞。

张俭的这种行为,除了遵守自己的初衷,还暗讽了辽兴宗崇尚奢靡,喜铺张浪费。辽兴宗在位时期朝政奢靡,张俭的存在使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有了一丝清新的空气。

小结

宰相在大家眼里,常常是雍容华贵,气势逼人,生活讲究,用华丽的外表展示自己的特殊地位,体现自己的富有,受到别人的尊重仰视。然而,张俭以自身行动告诉世人,内心的富裕、道德的讲究更能受到大家的敬重。

皇帝偷偷在宰相衣服上烧了个洞,一年后发现洞还在,他为何这么做?

张俭作为一国之相,身居高位二十余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自始至终勤俭节约,以德服人,一生兢兢业业,功着两朝,世称贤相,毫不为过。

参考资料:《中国古代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529 字。

转载请注明: 皇帝偷偷在宰相衣服上烧了个洞,一年后发现洞还在,他为何这么做?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