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為什麼不殺劉邦 項伯為什麼幫劉邦?

項羽為什麼不殺劉邦

鴻門宴上,范增佈下天羅地網,一心要斬除劉邦避免日後留下禍根造成大害,此時的項羽要幹掉劉邦簡直輕而易舉,可項羽卻放過自己的政治對手使其全身而退,這又是為何呢?

鴻門宴劇照項羽

劉邦派兵駐守關中,其稱王意圖已經十分明顯,也正因如此差點引來殺身之禍,此時的劉邦力量尚弱,遠不及項羽,於是在接到項伯的通風報信後,立馬將城池雙手奉上,加之項伯在項羽面前幾句相勸便保劉邦平安了,然而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項羽本就不想殺之。 一方面,從心理上看,當時的劉邦勢力尚未成氣候,項羽過於驕傲自負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裏,不覺得他日後會有什麼建樹給他帶來威脅。加之劉邦好言好語將咸陽奉上,項羽毫無防範,並未察覺出劉邦的野心與志向。另外,項羽重情義好面子,他與劉邦曾並肩戰鬥過,還算對他有點情分,也不忍心在這種關頭以強敵弱將其殺之。且項羽得到關中,已經心滿意足,認為劉邦既已降服,也無必要殺之。 另一方面,從形勢上看,當時的項羽雖然為人驍勇,但不見得能雄霸天下籠絡眾諸侯的心,對其有意見的也是大有人在,然而此時此刻的劉邦於情於理都是佔道德上風的,項羽若在此時將其殺害便是沒有氣量、小心眼的表現,不利於他吸引人心,也許還會引來眾諸侯的反對。因此,假如項羽在這個關頭將劉邦殺害,會造成兩敗俱傷的結果,而當時的項羽只一心想建立霸業,並不想節外生枝,誰知最後會死在劉邦手中。

劉邦的後代

二零零五年時,在西安舉辦了首期的世界華人祭祀漢高祖劉邦的儀式上,出現了讓人驚詫的一幕,有一位日本的友人,雖然不姓劉,但卻堅持自己是劉邦的後裔,劉邦的後代到底有多少人?

劉邦畫像

劉邦開創了漢朝,在劉邦和後代子孫的努力下,漢朝維持了四百多年的封建統治,其中,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這一時代被我國史學家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代,掌管黃金時代的劉姓皇族也是空前的龐大,劉姓帝室血緣羣體究竟有多少人、分佈在什麼地方現在也無從考究。

在中國的歷史中,以劉邦為首的劉姓皇族的發展繁衍的數量被看成是歷朝歷代中人數最多的,劉邦共有八個兒子,他積極吸取秦朝因為沒有分封,最後全族慘遭滅頂的慘敗經驗,兒子長大後便分封到各地為王,這些分封出去的王子在封地廣納嬪妃,孕育子嗣,在漢朝統治下的四百多年裏,發展的數字也是十分驚人的。據有關數據統計,兩漢統治時期,劉邦後代的數量就已經高達了八萬人。因為從武帝起,封地不世襲,所以後來很多人都淪為了平民百姓,為數字的統計上增加了不少的難度。

劉邦的後代分佈在祖國的各地,人數不詳。還有一部分死漢獻帝的直系後代為了躲避災禍,東渡日本,在那裏繁衍生息。

劉邦的丞相

公元202年,劉邦在山東一帶舉行了登基大典,並改國號為漢。隨後,劉邦封蕭何為丞相,直到劉邦病逝,劉邦的丞相一直都是蕭何。後來,劉邦認為異姓分封王的權力太大,會威脅到自己的政權。於是,劉邦將異姓王全部遷移到國都周圍居住,加強了中央集權。

蕭何劇照

如此一來,朝廷丞相的權力就被放大了。劉邦平定英布叛亂後,蕭何建議劉邦將上林苑開放,讓百姓有足夠的土地來種植糧食。劉邦一心想借個機會打擊削弱蕭何的丞相之權,隨後他便以蕭何收取商人賄賂之罪,將蕭何關進大牢。蕭何一直受到漢高祖的寵信,此次突然入獄,讓蕭何非常納悶。蕭何便召見門客讓他們分析其中的原因,一位門客説,因為丞相的權力太大,加上百姓蕭何深受百姓的擁戴,這讓高祖非常忌憚。如果想要保全性命的話,必須自毀名聲,減少高祖對蕭何的戒心。

當時,蕭何已經六十多歲了,差點命喪牢獄。不僅後,劉邦將蕭何釋放出獄,蕭何謹記門客的話,對劉邦畢恭畢敬。蕭何出獄時,全身帶着重重的刑具,且頭髮雜亂蓬鬆,一點都不像漢朝丞相。蕭何沐浴更衣後,前往宮廷向劉邦叩拜謝恩。劉邦見蕭何如此狼狽,心中倍感愧疚,便説出自己心中顧及以安慰蕭何。從此以後,蕭何對劉邦更加謹慎恭敬,生怕再次擔負莫須有的罪名。雖然蕭何依然是劉邦的丞相,但是蕭何對國家政事只能三緘其口。


劉邦簡介

漢高祖劉邦,漢朝開國帝,漢族與華夏文化的先驅者與奠基者之一,中華歷史上偉大的政治家、謀略家以及軍事領袖,對中華的統一、穩定以及發展起着強大的影響。

 

劉邦畫像

劉邦雖出生貧寒,為人卻胸襟寬廣大度,不擅長謀劃勞作生計,曾經逐步擔任過徐州泗水公,沛公,漢王官職,秦國時期由於私自將罪犯釋放最終逃亡於河南省芒碭山。此時恰逢陳勝剛發動起義,隨後劉邦便在此處集結了三千名手下與之響應,佔領了徐州沛縣等地區,羣眾稱其為沛公,不久後劉邦便投奔秦國項燕之子項梁。

後劉邦逐漸攻進西安東部後,秦王三世向其投降,秦朝遂滅,劉邦上位後廢除了秦朝時期的嚴苛政令,與渭河地區的鄉親們制定三條規章,殺人償命,傷人入獄,偷盜賠罪,必須遵守。鴻門宴過後,劉邦便立為漢王,統領巴蜀、漢中地區。

後爆發楚漢之戰,他屢戰屢敗卻未氣餒,劉邦深有軍事領袖才能,懂得選賢舉能,聽忠言納益諫,令部下各司其職各展其才。同時劉邦也絲毫不忽視集結各部落力量共同抵抗項羽,最終取勝,平定天下,稱帝長安,立國西漢。

劉邦上任後削除異宗諸侯,又分封同族宗親為諸侯王,立政上注重休養生息,百姓士兵生活輕負寬鬆,同時發展經濟,鞏固統治,奠定了漢民族的文化基石,緩和與匈奴的關係。

上位十二年後,劉邦在平定叛賊英布時中箭後卧病身亡,享年61歲。

項伯為什麼幫劉邦

鴻門宴素來便成為了不懷好意的代名詞,然而當時的劉邦卻能有驚無險地平安赴宴,最終在天羅地網中成功解圍逃脱將此宴會作為一個轉折點,至此反敗為勝,與項伯私自暗助劉邦是脱不了關係的。

項伯夜訪劇照

那麼項伯作為項羽的部下,為何不幫侄子而要暗助劉邦呢? 當時項羽部下的范增執意要殺劉邦,認為此時若留其活口日後必有大害,於是設下鴻門宴,為的就是將其斬草除根。而此時在劉邦軍中做事的張良是項伯的生死之交,對他有救命之恩,於是項伯連夜趕赴劉邦軍營中向張良通風報信。劉邦知曉此事後,使其向項羽傳話表示自己無心反叛,正等待項羽入關。劉邦還順勢與項伯定下了兒女親事,像對待兄長一般禮待項伯。項伯應允告別後,返回軍中以劉邦為項羽打下關中有功之名相勸項羽不可違背道義將其殺害。 後來項羽出於四面楚歌的境地,項伯雖然作為項羽的叔叔地位較高,但在楚軍中也並無什麼威望和實權,最後也不例外的投靠了劉邦。無論是最初的處於對張良的情分,演變成與劉邦之間兒女親家的聯姻,項伯雖然為人沒有什麼才能,但也感受到了劉、項之間的區別,項羽為人粗莽自負,沒有什麼遠慮,而劉邦卻能禮賢下士,大有抱負,且在鴻門宴中脱險逃出,日後定有大作為,想必若是投靠於他,項伯也更能得到厚待。 不過當時通風報信的項伯應該也不會想到自以為的仁義善舉會改變日後劉項之間的局面,造成項家全軍覆滅的境況。

劉邦詩詞

劉邦作為一代君主,其所作《大風歌》作為極具代表性的一首詩歌將他的心境、豪情、憂慮表現的淋漓盡致。

《大風歌》

該詩是少見的用三句構成的詩歌,是劉邦稱帝后平定英布叛亂返程中路過沛縣所作,故地重遊表現了漢高祖已經完全不同的心境。

全詩三句,每一句都是氣勢恢宏,高度凝練,表達了其不同時期的境況、心態。第一句不直接寫戰場殺敵的恢宏壯氣,而是通過描寫狂風、捲雲來暗喻這場廝殺的觸目驚心與激烈。

第二句,劉邦用了一個威字來表明自己爭霸天下、羣臣俯首的威嚴與豪情氣概,也展現了高祖榮歸故里的大義凜然與榮耀威風。將二句結合,也寫明瞭劉邦認為其今日能夠衣錦還鄉全在於自己在羣雄競逐的形勢下一舉奪得天下稱帝,表明了自己幸得機遇的眷顧,也從側面説明了或許他稱帝統一天下是上天註定的安排。

然而第三句,是劉邦直抒胸臆的表達,表明了他對賢臣的渴求,他認為作為天子要一統天下,還必須要有勇士為其守護國土,而他為能否得到這樣的賢臣良將感到憂慮。這一句表明了他並沒有深陷在自己對於成功的喜悦中,而是敍述了取得勝利之後內心的另一種擔憂與顧慮。打江山固然不易,然而守住江山更難,這一句將高祖居安思危的心思描寫得淋漓盡致,為了不使自己與將士們拼死打下的江山有朝一日流入他人之手,因而更為擔憂此後該去哪裏尋找守江山的勇士。

全詩既表達了自己對於江山的躊躇滿志,也抒發了對於未來的焦灼和惴惴不安,這是來自勝利者的悲音,伴舞而唱,慷慨泣淚。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477 字。

轉載請註明: 項羽為什麼不殺劉邦 項伯為什麼幫劉邦?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