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手抄報、做PPT、拍視頻、做手工……復課後,家長以為終於送走了小祖宗們,結果這些高難度作業又再次捲土重來,壓得家長們叫苦不迭:這到底是給孩子佈置作業,還是給家長佈置作業?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作家協會主席範小青準備提出關於給小學生家長減負的提案,引發了大多數家長的強烈共鳴:可算是有人説出我們的心聲了!
家長陪作業一事,已成了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甚至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不寫作業父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這一句玩笑話卻是如今無數家庭真正的縮影。
2018年發佈的《寫作業壓力報告》顯示,在中國,91.2%的家長都有過陪孩子寫作業的經歷,其中每天陪的高達78%。學生年級越高,家長陪寫作業的時間越長,有7%的高中生家長每天陪寫作業超過4小時。上班、陪作業無縫銜接,家長們感到身心俱累,"就像每天都打兩份工"。而陪寫作業,也成為影響中國家長幸福感的主因。
"如果什麼都要家長做,那要老師做什麼?"有家長如是抱怨道。的確,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家庭和學校承擔的責任是不同的。家庭主要培養孩子健全的修養與品格,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併為孩子提供物質和精神的支持,而教授、監督具體知識的學習則是學校和老師的任務。
更何況,家長陪作業,還會受到各種各樣條件的限制。首先,家長的知識水平有高低,很多家長自己都只有小學的學歷,卻要去輔導初中的作業;再者,家長的工作繁忙,上了一天班回來,下班還要陪作業,拿一份工資卻好像在打兩份工;最後,很多家長都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師範訓練,一輔導孩子寫作業就情緒崩潰,"親媽變後媽",不利於家庭和諧。
繁瑣的作業,除了讓家長和學生更累,起不到更好的作用。那麼,真正的減負,要從哪裏做起呢?
最本質的,還是要從校方進行改革。要切切實實地減少家長的負擔,就要從減少孩子們的負擔起。在校期間,校方和學習要合理設計教授內容,課上能完成的任務,不要堆到課後再做;一些流於形式主義的課程和任務,例如手工作業,也可適當減少或取消;不要給孩子們佈置超過其能力範圍的作業,例如剪視頻、做PPT等,這些連很多成年人都不會的東西,卻要讓孩子們來做,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呀!
其實,大部分家長反對的並不是"陪作業"這件事本身,而是作業的"量",和陪寫的"度"。家長積極參與孩子的學習生活是一件好事,但"代勞"卻是過猶不及了。
為了促進家校同步和家庭和諧,學校給家長的"陪作業"任務一定要適度和合理,力避吃力不討好的形式主義,讓教育拾回本心,真正迴歸師生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