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恢復人口的辦法無非是招攬流民,鼓勵生育,劉邦也不例外。只不過狠的不是劉邦,而是呂后。
秦末漢初,楚漢爭霸,戰爭頻仍,人口鋭減。劉邦開國的時候想湊齊一個顏色的馬拉車,都不現實。可謂生產停滯,民生破敗。所以漢初提倡黃老之術,保民生,促生產。
劉邦大力恢復關中的人口和生產,鞏固帝都。
無條件承認和恢復關中子弟的身份和待遇,還給因為躲避戰爭而逃離的關中子弟土地與爵位;釋放很多因為戰爭和貧困而被賣身為奴的奴隸和婢女,恢復其國人身份;免除其過於沉重的徭役。
給予關中子弟這麼大力度的“最惠待遇”,目的只有一個,“增人口、促生產”。翻譯過來就是“好好種地,多生孩子。”
因為古代有個傳統的重頭戲税種,就是“人頭税”。秦朝規定,從15歲到56歲每個人每年要交120枚半兩錢,秦朝有2400萬人口,而到了漢朝人口已經不到1300萬。更關鍵的是,漢朝郡縣制和分封制並存的,很多地方還要作為諸侯王的封邑,能收上來的就更少了。所以後來到了漢景帝時期,造成漢景帝沒有吳越屬國有錢的局面。
劉邦用的是獎勵生育的方式,特別規定了“民產子,復勿事二歲”。翻譯過來就是,老百姓生孩子,可以免除兩年的人頭税和徭役。
就是説只要老百姓生孩子,就給獎勵政策。這兩年的時間裏,男人可以不用去服徭役,安安心心的,在家種地,還還可以省下,至少2個人的人頭税,這2個人的人頭税足以養活年輕的夫妻倆加上孩子。
按照正常的思維,劉邦給老百姓創造了這麼好的條件,那還不敞開來生?為了不服徭役,不交人頭税,女人就開始拼命生吧,生完一窩又一窩。
但是這裏面存在一個問題,在古代民間惡劣的醫療衞生環境下,生孩子其實是極具風險的事情,現在難產可以去剖腹產,古代難產就意味着一屍兩命。而且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在面臨這種風險的時候,可以選擇認交人頭税。
所以獎勵的措施在漢朝剛建國的時候比較有效。但是越往後,對增加人口的促進效果,肯定就不如一開始了。
所以劉邦死後,呂后通過“懲罰性”的税收,迫使“剩女”嫁人。使得漢朝女性15到30歲之間徹底淪為一個生育機器。
漢惠帝7年(呂后説了算)規定,“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翻譯過來就是,如果女的超過15歲到30歲之間還不肯嫁人,剩在家裏的,每年要收5個人頭税。一個人頭税120個半兩錢,5個就是600個半兩錢。
可以説這個政策充滿了智慧。
因為這個政策一下來,誰家的女兒也不敢“剩”在家裏了。嫁出去對孃家意味着省下6個人頭税(本身1個人頭税,加入5個罰款的人頭税);而對於婆家而言,娶進門不生,就要多負擔1個人頭税,但是如果省下這個人頭税,就省的不止1個人頭税,至少2個,另外至少還能省掉1個徭役。這裏在裏的賬一算,所以不能讓她閒着,15到30歲之間必須不間隔地生孩子。在婆家就不是你願意不願意的事情了。
這也就是説,可能這“剩女”爸媽不捨得她生孩子,但是面臨鉅額罰款,他們必須要把“剩女”嫁出去,由婆家監督她不停生孩子。
劉邦是隻要你肯生就有免税獎勵;呂后是隻要你不生,就罰款,而且動員一切社會力量監督你生。果然女人何苦為難女人?
但不得不説,漢初的人口增長計劃,還是非常成功的。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人口一度增長到3600萬,幾乎是漢初人口的3倍。為漢武帝創造豐功偉績,奠定了人口和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