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小霸王鄭莊公開啓了諸侯爭霸的時代,讓周王室從此名存實亡

由 鹹春葉 發佈於 經典

導語

春秋時期或許是中國歷史中最重要的一段,中國兩千餘年的思想根基誕生於這個時代,孔子、莊子、墨子、老子、孫子等一大批思想的開拓者都出現在春秋。春秋也是中國歷史上鉅變的時代,周王失尊,羣雄並起,霸業的興衰更替成為了春秋歷史的主要內容。而你方唱罷我登台,城頭變換大王旗,無休止的戰爭,這一切的開始都源於一場戰爭,一場讓周天子威信掃地的戰爭。

一切戰爭的導火索

公元前758年,鄭國的第二任國君鄭武公為了鞏固在周王室心中的地位,就決定與扶持平王上任的申侯聯姻,娶了申侯的女兒武姜為妻。武姜嫁給鄭武公的第二年生下了一個兒子,不過這次的生產並不順利,正常嬰兒在出生時是頭先出來,但武姜這個兒子卻是腳先出來。飽受難產之苦的武姜對這個兒子一點也不喜歡,就取名為“寤生”,就是“逆生”的意思。三年後她又產下了第二個兒子叔段。很明顯,叔段受到母親的寵愛,而寤生卻被冷落了。

武姜想讓次子叔段繼承君位,她三番五次請求鄭武更換君位繼承人,但鄭武公並未理會。而寤生一出生就遭人冷落,年輕的外表下早就養成了成熟的內心。他小心謹慎,不讓別人抓住對自己不利的把柄,他的謹慎為自己取得了勝利,武姜的陰謀最後並沒有得逞。

武姜畫像

公元前744年,鄭武公去世。不足十七歲的寤生順利登上了君位,史稱“鄭莊公”,同時他也是春秋時代的第一位風雲人物。鄭莊公的弟弟叫叔段,武姜沒能讓叔段順利地當上國君,就讓鄭莊公把京城封賞給叔段。按照周代,臣子的封地是不能超過國都面積三分之一的,然而這座城市的面積幾乎與國都面積相同,這是違背禮制的。可是鄭莊公最後卻答應了他母親的要求。

武姜在朝中有不小的勢力,對於剛剛上任的鄭莊公來説,拒絕就代表與自己的母親作對,且不説現在鄭莊公的根基不牢,就是違背孝道也足以讓鄭莊公身敗名裂,甚至還有可能下台。而且把叔段調離國都就可以讓其遠離政治中心,鄭莊公就可以安心的培養自己的勢力。

叔段畫像

正所謂“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叔段來到封地後,自認為有母親撐腰,尤其是鄭莊公統一把京城封賞給他後,叔段就更加自大了,他毫不掩飾地培養自己的勢力,還將京城擴建的比鄭國國都還要大。對於叔段的所作所為,鄭莊公毫無反應,就像沒有發生一樣,在叔段洋洋得意的同時,鄭莊公先是繼承其父擔任了周王朝的卿士,提高了政治聲望,在必要時還可以調動周王室的軍隊。鄭莊公還打造出了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吞併了東部的小國戴國,還擊敗了魯國。

公元前722年,鄭莊公在位的第二十二年,叔段在京城公然反叛。不過當叔段剛剛行動,鄭莊公就掌握了叔段的動向,早就做好迎戰準備的鄭莊公命令公子呂率二百輛戰車和五千人直撲京城。

叔段逃離路線

這次迅雷不及掩耳的反擊,瞬間打亂了叔段的戰前準備,偏偏不巧的是京城的百姓又起來造反。在外有大軍,內有造反的情況下,叔段的叛亂還沒正式開始就被鄭莊公鎮壓下了。叔段逃到了鄢邑,鄭莊公的軍隊很快尾隨而至。叔段只好遠走他鄉,到共國尋求政治避難,他的兒子公孫滑則逃往衞國。

不過這場鄭國內部的動亂所引發的一系列事情幫助鄭莊公成為了春秋的第一位霸主。

鄭國做大,周王室忌憚

對於鄭國內部的事情,衞國的衞桓公一直在密切關注。自從鄭國崛起後,因為與鄭國接壤,衞桓公就覺得鄭國威脅到了衞國的安全。衞桓公希望鄭國的政治暴動可以削弱鄭國的實力,卻沒想到這場叛亂一點火星都沒有爆發出來就結束了。於是在叔段逃到共國後,衞桓公就打着支持叔段的名義,公開向鄭國宣戰。

春秋初期形勢圖

對於戰爭,衞桓公顯然是過於理想化了,立國的時間不代表國力的強弱。因為鄭莊公是周朝的卿士,在與衞國作戰的同時,還把周天子的御林軍也拉進了戰場。在軍事與政治上,鄭莊公都佔據了主動權,衞桓公沒能削弱鄭國,反而被鄭莊公打到了衞國境內,玩不動的衞桓公只好停戰。

正所謂一報還一報,衞桓公支持鄭莊公兄弟倆搞對立,卻沒想到報應到自己身上了。公元前720年,衞桓公的弟弟州籲弒衞桓公自立,為了轉移國人的注意力,他再次與鄭國宣戰。比起哥哥衞桓公,州籲還是比較聰明的,他知道鄭莊公有“天子”這張大牌,為了確保勝利,州籲就拉來了宋國作為衞國的盟友。

宋國之所以參戰也是因為與鄭國關係破裂了,宋國在國君的爭奪上是宋殤公繼位,而競爭者公子馮就逃難到了鄭國。鄭莊公正想向東擴張地盤,於是就收留了公子馮,還揚言要幫公子馮把權力從宋殤公手中奪回來。有了這場原因,再加上州籲許諾盟主的位置給宋殤公,宋殤公想都沒想就同意了。

宋、衞、陳、蔡四國軍隊耀武揚威地殺入鄭國境內。小心謹慎的鄭莊公關起城門,採取烏龜戰術,就是不肯出城作戰。四國軍隊在鄭都東門折騰了五天,最後無功而返。在春秋初期,因為物資和人口等因素的限制,所以戰爭的規模都不是很大,持續時間也不長。

為了進一步擴大反鄭聯盟,宋殤公又拉攏到了魯國參戰。魯國的參戰對鄭莊公來説不是個好消息。宋殤公在上次無功而返後,把進攻的時間改為秋收時節。這個時間的選擇讓精明的鄭莊公也吃了敗仗,如果龜縮城內,那麼城外的糧食就會被掠走。為了保護糧食,鄭莊公只得硬着頭皮出城迎戰。

這麼一來,戰場的主動權就不在鄭莊公手中。五國聯軍輕鬆地打敗了鄭國,鄭莊公只得在城頭上眼睜睜地看着敵人把糧食收走了。

影視劇中的鄭莊公

老天很快就給了鄭莊公報仇的機會,衞國再一次爆發政變,州籲被忠於衞桓公的老臣石碏殺死,衞桓公的弟弟子晉被立為國君。衞國的動盪給鄭莊公提供了機會,鄭莊公當機立斷揮師偷襲衞國。打敗衞國之後,鄭莊公轉而進攻宋國。

鄭莊公再次以周王朝卿士的身份調用周王室及聽命於周王室的部隊。率軍直插宋國境內,一直打到了宋國國都的外城。宋殤公趕緊向魯國求援,可是宋國使者卻故意向魯隱公隱瞞鄭軍已經兵臨城下。這就讓一向注重禮儀的魯國感到惱火,拒絕發兵救援宋國。

趁着魯國與宋國關係下降的機會,鄭莊公馬上向魯國示好,向魯隱公提出和解的請求。遠交近攻,這就是鄭國的戰略,在打擊衞、宋又拉攏了魯國之後,鄭莊公又率領大軍直撲陳國。陳國軍隊哪裏是身經百戰的鄭軍對手,很快就被打得落花流水。

以一國之力抗衡中原諸侯國,鄭莊公不僅頂住敵人的來犯,還反擊消滅了對手。不過戰爭對物力和人力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鄭國頻繁與各國交戰,消耗更是巨大。為了打破中原的格局,鄭莊公首先向宋國提出和解。

這場中原混戰最初只是衞國與鄭國的戰爭,後來宋國捲了進來。連年征戰使宋國同樣是筋疲力盡,再加上國人對頻繁的戰爭怨言頗多,宋殤公也覺得在打下去也打不贏,就同意簽下停戰協議。與宋國結束戰事後,鄭莊公又主動與陳國議和。陳國剛被鄭國打敗,陳桓公根本沒有拒絕的道理,同時陳桓公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鄭莊公的兒子姬忽。對鄭莊公而言,這就意味着陳國脱離了反鄭同盟。

儘管宋國與鄭國停戰,但停戰不代表和解。為了與衞國、宋國全面和解,鄭莊公請來了齊僖公。齊國是東方大國,在當時很有話語權。齊僖公親自出馬,衞、宋兩國不得不給齊國一個面子。在齊僖公的周旋之下,兩國與鄭國在温地進行談判,並且簽訂了盟約,表示全面和解。

鄭莊公的一連串外交攻勢,讓反鄭同盟迅速走向瓦解。經過兩年的停戰,鄭莊公已經拉攏到了齊國與魯國,開始尋找機會對宋國和衞國兩國進行打擊。鄭莊公找了一個發動戰爭的藉口,就是宋國沒有履行朝覲周王的禮儀。其實當時周王室已經開始衰落,很多諸侯國都不願意朝覲周王。只不過誰有實力,誰就可以製造藉口。

為了保證伐宋的勝利,鄭莊公拉攏齊國與魯國參戰。齊國與魯國都距離鄭國比較遠,領土不接壤,是“遠交”對象;而衞國和宋國都是鄭的鄰國,屬“近攻”的對象。公元前713年,鄭莊公、齊僖公和魯隱公三國正式結盟。三人各懷鬼胎,齊僖公與魯桓公想在戰爭中撈些好處,而鄭莊公則更有雄心,試圖雄霸中原。

同年五月,戰爭開始了。鄭國從西面進攻,齊國與魯國從東面發起攻擊,宋國陷入兩面受敵的危險境地。六月一日,魯軍大敗宋軍,鄭軍的攻勢更加凌厲,六月十五日攻佔了宋國的郜邑,十天後又攻下了防地。

鄭莊公將攻下的兩座宋國城池贈送給魯國,魯國曾經與宋國站在一個陣營中,鄭莊公把這兩座宋國城池贈送給魯國,無疑是為日後魯國與宋國之間的戰爭埋下伏筆,這樣就可以讓這兩個國家相互牽制。宋國在當時是又影響力的,在遭被三國軍事打擊之後,迅速糾集盟友衞國與蔡國,攻入鄭國。

宋國的防守戰術可以説十分成功,在鄭軍剛剛撤離。宋衞聯軍就攻佔了鄭國防禦最薄弱的戴地。但關鍵時刻,宋衞蔡三國內部卻出現了矛盾。蔡國只是一個小國,宋殤公表現出的某種傲慢,大大傷害了蔡國人的自尊心,致使聯軍內部出現裂痕。

多年的戰爭讓鄭軍的戰鬥力在各諸侯國當中首屈一指。八月八日,鄭莊公的軍隊突然出現在戴地,出其不意地包圍了戴地。內部出現矛盾的宋、衞和蔡三國聯軍根本組織不起來像樣的抵抗,僅僅就讓鄭軍重新奪回戴地,還俘虜了駐守於此的三國聯軍的士兵。

鄭莊公

九月,鄭莊公再次率軍攻入宋國。次年,鄭莊公徵調虢國的軍隊又一次發動攻宋戰爭,宋國又一次被殺得大敗。

以宋、鄭為主的中原大戰持續了十年之久,總共爆發了十次戰爭。最初時宋國憑藉與衞國、蔡國和陳國等同盟國的聯合還打贏過幾次戰爭,但後期在鄭莊公的頻頻打擊下,一敗再敗。公元前710年,宋國貴族華父督發動政變,殺死了宋殤公,宋國與鄭國的軍事對抗也正式結束。

鄭莊公在這中原混戰中,以其出色的軍事才能與外交手段贏得了勝利。在戰爭之初,鄭國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國家。經過十年的征戰與經營,鄭國已經崛起為最強大的一個諸侯國,而之所以鄭莊公可以雄視中原,是因此此時的大國都還在發展階段,秦國正在西方開疆拓土,楚國在南方擴張勢力,晉國則陷於長期的內戰之中,這些因素導致鄭國得以縱橫中原。

不過鄭國的強大卻引來了周王室的忌憚,最終導致鄭周交惡,兵戎相見。

繻葛之戰

因為鄭莊公以“王命”為旗幟,動輒調用周王室及其附庸國的軍隊,不將周王室放在眼裏的原因,周王室是既憤怒又無奈。為了限制鄭莊公的權力,周平王起用西虢公,想要牽制鄭莊公在王室的權力。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周桓王繼位。年輕氣盛的周桓王將原本屬於鄭莊公的權力交給了西虢公,鄭莊公暴跳如雷,兩次派遣軍隊進入周王室的領地,割走了剛剛成熟的稻穀。周桓王氣得直吹鬍子,卻也無可奈何。

繻葛之戰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罷免了鄭莊公卿士之職。鄭莊公從此不再去朝覲周恆王,鄭與周的關係降到了冰點。周桓王試圖武力顛覆鄭莊公,鼓動鄭之夙敵衞、蔡和陳諸國,共同組成討逆軍出征鄭國。鄭莊公則親率強兵猛將屯兵繻葛,嚴陣以待。

這是王室與諸侯的決戰,如果周王室取勝,那麼就可能重新起勢,再次號令天下。如果失敗,恐怕就永無東山再起之日了。周桓王的軍隊看上去很強大,中間是周王室的中央軍,由周桓王直接指揮;右翼是虢公林父所統率的蔡國與衞國的聯軍;左翼是周公黑肩率領的陳國軍隊,大有一戰而蕩平鄭國的氣勢。

針對這種佈陣,鄭國公子姬突建議將鄭軍的主力佈置在左右兩翼,集中力量先打敗衞、蔡和陳的部隊。雖然周王室的中央軍實力較強,但一旦兩翼潰敗,那麼中央軍不僅得不到兩翼的安全,還要分兵援助兩翼。這樣一來,周軍的戰鬥陣形就會混亂不堪。

魚麗陣

鄭莊公採納了姬突的建議,將主力置於左右兩個方陣。此戰是軍事戰法的革新,這種陣法被稱之為“魚麗陣”。就是戰車部隊與步兵之間的協同作戰,具體的安排是戰車在前,戰車之後是步兵,步兵的位置是填充戰車與戰車之間的空隙。另一種説法是以二十五輛戰車為一排,在戰車與戰車之間有五名步兵。這種陣形的特點是步兵和戰車之間可以互相支援,戰車可以憑藉其防禦力和居高臨下的優勢支援兩邊的步兵隊伍。而步兵在戰車旁可以防止戰車被敵軍分割包圍,陷入孤軍作戰的危險。

鄭軍擊鼓而進,率先發起攻擊。公子姬忽率右翼直撲陳國的部隊;祭仲率左翼進攻衞國與蔡國的部隊;鄭莊公則率領中軍緩緩壓上。聯軍右翼的蔡衞兩軍和左翼的陳軍根本抵擋不住鄭國主力的猛攻,很快就潰敗,士兵爭先逃竄,根本顧不上位於中央方陣的周恆王了。

兩軍對壘形勢

鄭國的三軍部隊一擁而上,圍攻周軍,周軍大敗。鄭國將領祝聃看到周桓王準備逃跑,馬上搭箭上弓,瞄準周王就是一箭,這一箭射在周桓王的肩膀上。周桓王雖然政治上比較愚蠢,但卻能忍住傷痛,鎮定地指揮大軍撤退。

結語

鄭莊公是春秋霸業的先驅,在贏得中原大戰與繻葛之戰的勝利後鄭國的國力如日中天。同時繻葛之戰是春秋時期一場重要的戰爭,鄭國的勝利標誌着周時代的結束,諸侯爭霸時代的開始。周王室從政治中心走向邊緣化,雖然此後有諸侯提出“尊王”的口號,但那也不過是為了名聲所進行的政治把戲,周王室的地位實質已經等同於諸侯國了。

舊的政治秩序被打破,新的政治秩序初露端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諸侯之間產生的霸主將取代周王,在之後數百年裏上演了一出出連橫合縱的好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