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北伐事业进入低迷时期,直到姜维执政时期。诸葛亮的接班人蒋琬是一个激进的北伐派,但是执政时期并没有大规模的北伐动作,其原因或许在于他太过冒险的东征计划。
诸葛亮进行了频繁的北伐,亲自上阵一共有五次,规模频率和过程都比较可观。等到诸葛亮去世以后,蜀汉的北伐事业似乎进入了一个低迷的阶段。在诸葛亮去世后,又经历了蒋琬、费祎两个人,最后到姜维。是蜀汉名义上的二把手。直到费祎被刺,姜维摆脱掣肘,又得到尚书令陈祗的支持,蜀汉的北伐事业重新振起。费祎是一个反战派,他执政时期蜀汉北伐事业自然受到压制;而蒋琬没有大规模的北伐的动作则恰恰相反,他是因为太过于激进,反而被蜀汉压制住。
蒋琬时期肯定是存在北伐活动的,连费祎时期也没有彻底断绝姜维的北伐,刺杀费祎的郭循就是姜维北伐获得的俘虏,就是规模小了一些。蒋琬也进了过一些北伐,但是首先蒋琬没有像诸葛亮亲自出征过,都是其他的蜀汉将领;
蒋琬时期的北伐,可以考证的有三次。一次在蜀汉建兴十三年、曹魏青龙三年(即公元235年),蜀汉将领马岱进行北伐,被司马懿的部将牛金击败。动辄"斩俘万计"的《晋书·宣帝纪》描述此战结果是"斩千余级",这次战役的规模应当不会太大。
另外在蜀汉延熙元年、曹魏景初二年(即公元238年)还有一次北伐,蜀汉方面的主将就是常常被人们视为没有什么才能的廖化。但是事实上这次北伐廖化表现得十分出色,利用郭淮军事部署的漏洞,分别击败了曹魏广魏太守王赟和南安太守游奕,完成了双杀。可惜这次战役在廖化的小传中并无记载,导致他的历史形象非常单薄。
最后在蜀汉延熙三年、曹魏正始元年(即公元240年),姜维率军兵出陇右,受到郭淮的军事压力而撤军。关于这次战役胜负有争议,有人根据蒋琬后面上表中"昔偏军入羌,郭淮破走"的内容判断为姜维获胜,不过这句话也有可能是说诸葛亮时期的"阳溪之战"。
除了这三次可以从《汉晋春秋》、《三国志·魏书·郭淮传》以及《晋书·宣帝纪》当中求证的北伐以外,还有一些难以考证的北伐。比如《姜维传》中记载姜维"数率偏军西入"。
蒋琬激进的东征计划
蒋琬是热衷于北伐的,刘禅也支持他北伐,在延熙元年刘禅下诏令蒋琬进入汉中准备北伐,因为当时曹魏刚刚与辽东燕王公孙渊爆发战争,对蜀汉来说是一个进行战争的好时候。
在这个时期,蜀汉虽然有了武都、阴平两郡,但是汉中仍然是一个北伐的重要军事基地,直到蜀汉后期,汉中也承担着一定的进攻职能。不过汉中有一个问题,它是介于秦岭与大巴山脉之间的一个盆地,
于是蒋琬就想到另外一种计划,用汉水作为交通纽带,沿水路向东进攻魏兴、上庸等地,然后攻克襄阳。这样一来就可以为蜀汉北伐事业打开新的道路。
这个计划可以说是高风险高收益。
但是风险也非常高。从汉中顺流直下便于进攻,那么一旦攻势受挫呢?这个时候与东汉末年被豪强势力把控的"东三郡"已经完全不同,它已经成为曹魏这个强大又稳定(这个时候还没有爆发"正始之变")的政权的领土。
蜀汉军队出现大量伤亡,汉中就会有危险;汉中如果丢失,那么别提北伐了,能不能保住蜀汉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这个风险是蜀汉政权难以接受的。蒋琬的东征计划并不是说说而已,事实上已经开始做筹备工作,比如制造战船。不过最后还是被蜀汉群臣叫停,费祎、姜维、马忠等人接连到汉中宣达政令阻止蒋琬,加上蒋琬身体原因,这次东征计划就胎死腹中了。
东征计划之后,是蜀汉北伐事业的消沉
蒋琬的东征计划失败之后,随之而来的是蜀汉北伐事业的消沉。因为在这件事之后,蒋琬将自己的大本营从汉中南迁到涪县。我们看《后主传》的记载:蜀汉延熙五年(即公元242年),
姜维、蒋琬等人从汉中转移到涪县;反战派的头号人物费祎上位,
然而对于一个北伐派来说,汉中的价值明显要远高于涪县。蒋琬的东征计划刺激到蜀汉政权,他退而求其次,也是避免再刺激到蜀汉高层的神经。
我们再来看蜀汉这个阶段的北伐事业。蒋琬的上表中提出让姜维西入羌中吸收愿意归附蜀汉的羌胡人,表姜维为凉州刺史,作为北伐的先锋部队。《姜维传》中也确实记载姜维在延熙六年迁为镇西大将军、凉州刺史。然而后续的北伐则一点记载也没有找到。
《姜维传》中从延熙六年一竿子支到延熙九年(即公元246年),这个时候蒋琬已经病逝;《后主传》、《三少帝纪》中记载唯一一次蜀汉和曹魏的战争,是曹爽主动伐蜀的"兴势之战"。
蒋琬执政时期,曹魏雍州、凉州都督分别是司马懿、赵俨、夏侯玄。除《晋书·宣帝纪》中记载的早期马岱北伐以外,《赵俨传》、《夏侯玄传》都没有对抗蜀汉北伐的记载。可以证明在蒋琬执政的后期阶段,蜀汉北伐事业几乎陷入了沉寂,甚至不如费祎时期。而这种主战和反战的转折,小编以为就来源于蒋琬这次因太过冒险被紧急叫停的东征计划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晋书》、《中国历史地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