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百善孝為先,李世民的皇位靠殺兄弟、逼父親,為何會被稱為明君?

由 漆雕佁 發佈於 經典

歷史總在彈指一揮間湮滅,滄海桑田,變化無常。從前的封侯拜相,從前的血染沙場,都在一個又一個交替的日夜和一次又一次的四季輪迴中變為塵土,無法回溯,後人只能在詩詞筆墨、文物遺蹟間窺探和尋找過往。

對於大唐的第二位皇帝——唐太宗,世人盛讚其功績,歎服其貞觀之治。然而,太宗殺兄逼父,奪取皇位,着實有違人倫。那麼為何向來倡導“百善孝為先”,重視長幼尊卑、人倫禮儀的古人仍然視其為明君呢?

殺兄逼父

公元626年的夏季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個夏季。剛剛建立的大唐政權中,太子一黨和秦王一方勢必有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

7月1日這天,出現了白日見金星的奇觀。古人向來以為天現奇觀,必有大事發生。太史丞傅奕上書高祖李淵稱,根據金星出現的方位來判斷,秦王將會是下一個擁有天下的人。聽聞此事的高祖便召李世民入宮,想要一探究竟。誰知,他不僅沒有問出此事,反而從李世民那裏聽説太子和弟弟與後宮嬪妃暗通曲款,更欲殺他滅口。

李淵當即告訴兒子,自己明天就召太子入宮,仔細地審查此事。但不曾想皇上要審問太子的消息被傳出,太子李建成於是與弟弟李元吉合謀要入宮打探消息,以免到時候無法應對。然而他們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

李建成與李元吉從東宮和齊王府騎馬出發,經過玄武門,才到臨湖殿,便感覺不太對勁,打算回去另做準備。就在此時,秦王李世民出現了,甚至叫出了他們的名字。二人立馬意識到事情沒有這麼簡單。李元吉驚慌之下打算先發制人,當即搭弓射箭,欲致世民於死地。但他連發幾箭都未射中,反而叫李世民趁機射殺了太子李成建。

李元吉見勢不對,想騎馬逃走,但世民的部下卻用箭將他逼下馬匹。這時,世民的馬也驚了,他也從馬上摔下,世民的部下來不及反應。李元吉見狀當即奔向世民,想要殺死他。説時遲那時快,尉遲恭出現並射殺了李元吉。

就此,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命隕。高祖李淵下令冊立世民為太子。這之後不到兩月,還值盛年的李淵便寫下詔書退位,不久,李世民登基,成為天子。《舊唐書》記載,“八月癸亥,高祖傳位於皇太子,太宗即位於東宮顯德殿。”

李世民殺兄逼父登上皇位,這有違人倫的舉動本該被後世所不齒所批判,但後人卻視其為明君,這到底是為何呢?

另有隱情

世人皆以為生於皇家,可享潑天的富貴,是人上人,是極美極好的一件事。然而,生於皇家,為了皇位,兄弟手足相殘,父子相互猜忌也是一件可悲可憐之事。

對於李世民而言,原本屬於他的太子之位給了李建成就算了,李建成還聯合李元吉處處陷害他,甚至不惜下毒欲置他於死地。

李建成多次在李淵面前説李世民有謀反之心,慫恿李淵整治李世民。不僅如此,他還多次向李世民的部下示好,想要招攬他們為自己所用,使李世民陷入困境。招攬不成,他就想方設法地除掉這些人。他甚至與李元吉合謀要殺死世民。

面對這樣的兄弟,李世民顧忌着手足情誼,處處隱忍。誰知,他顧念手足之情,對方可一點沒覺得他們是兄弟。而在李建成和李元吉不遺餘力地陷害之下,李淵也開始覺得李世民有不軌之心。

作為手足,李世民雖然對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行為感到氣憤,但也不至於絕望。然而,作為兒子,連自己的親生父親都開始不相信自己,不分青紅皂白地懷疑自己時,李世民確實無法做到無動於衷。

正是在這樣一個自身勢力處處受限,自己的性命朝不保夕,自己的家人都懷疑自己的時候,李世民才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才有了後來的殺兄逼父奪取皇位的事情。

大唐的明君

世人稱世民為明君,自然是有理有據,他也是當之無愧的。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虛心聽取臣子的意見,並鼓勵大家進諫提出自己的不足;倡導勤儉節約的同時又輕徭薄賦,恢復經濟生產;平定邊疆,使社會安康。他的為政舉措為大唐的繁榮與恢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是個實打實的好皇帝。

歐陽修這樣稱讚他,“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蘇轍説他,“唐太宗之賢,自西漢以來,一人而已。任賢使能,將相莫非其人,恭儉節用,天下幾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見其比也。”

玄武門之變世民雖然殺兄逼父,但實為被逼無奈之舉,而他登上皇位也是眾望所歸。更何況,成為君主他並沒有貪圖享樂,荒廢政事,反而兢兢業業,為大唐的江山社稷鞠躬盡瘁,親手創造了那個繁榮錦繡的盛世。這樣的君主,如何能不被稱為明君呢?

參考資料:卷二·本紀第二·太宗上

百科詞條“玄武門之變”、“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