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文化,本着“親民”的原則,一般語義簡明。讀其字,便可知其意;知其然,便可知其所以然。大多數時候,不會出現艱難苦澀的文字。
但有些民間文化,不是專業人士還真的看不懂,比如“一推六二五”。
“一推六二五”,經常被用於口語之中。人們只覺得這句話很奇特,卻不知這句話來源頗有講究,有何歷史淵源呢?今天,咱們就一起來解讀“一推六二五”的起源與含義。
起源
自秦始皇統一度量衡之後,天下算法有了統一的規定,時至今日,許多歷史悠久的算法依然在用,比如稱重的工具。
在過去人們都用老秤,現在則用電子秤方便許多,但也少了幾分味道。那最直觀的影響,便是現在的年輕人,大多不懂老秤。
過去,老秤一般以十六兩為一斤。買賣東西時,若一件商品一元,如果對方買了一兩,便是0.0625元。
按古人的説法,便是六分二釐五,二兩便是一角二分五釐,後來人們將此編成歌訣,買賣東西時,便捷許多。
另一個説法,“一推二六五”來自於珠算口訣,算賬時,人們都會流利的唱出這樣的口訣:“一推六二五,二推一二五……”,還是源自於老秤算法。
讀到此處,可能有人會疑惑,為何古人要將十六兩稱為一斤,為何不取整數?
取整固然好算,但在古代卻有違“天時”。人們定此算法,是有淵源的。
人們認為天上星宿十六顆,北斗星七顆,牽牛星三顆,太陽、月亮、地球,再加上福、祿、壽三顆星,總共十六顆星。
將“天時”融入算法之中,意味着買賣人做事、算賬要天地良心。不能缺斤短兩,否則就是瞞天過海,是會折陽壽的。“舍利取義”是人們的共識,也是人們對商人的要求。
含義
“一推六二五”來自算法之中,卻被人們融進了人情世故。
在張平的《抉擇》中有這樣一段話:“就這麼一推六二五,睜隻眼,閉隻眼,和稀泥,抹光牆嗎?”
這裏的“六二五”顯然不再代表數字,而是代表着一種責任,故而,這句話的意思便是推諉責任。
“趨利避害”是人之常情,“擔責任”,聽起來就讓人不愉快,大多數人在本能裏是抗拒的。於是乎,推諉責任,便在各個階層之間輪番上演,經久不衰。
尋常百姓、販夫走卒之間,推諉責任是尋常戲碼,普通故事。頂多被人質疑人品好壞。人與人之間信任大多源於此。
不願承擔責任,逃得一時痛快,對長久來説不是好事。若統治階級推諉責任,一項政令的下達,可就要關乎人民福祉,更關乎人心所向。
曹操,作為三國時期的梟雄,論及對人心的掌握,無人能出其右。
曹操的士兵不懂得愛護莊稼,行軍途中總會不注意百姓的莊稼,踩壞了很多糧食。曹操得知後,非常生氣,當即下達指令,一律不得踐踏莊稼,違令者斬。
一次,曹操率軍打仗,正騎在馬上想問題,結果路旁突然竄出幾隻野雞,馬受驚之後在莊稼地裏狂奔,踩壞了很多麥子。
規矩是自己定下的,曹操沒有任何推卸責任的意思,便要屬下依照軍法治罪,眾將官紛紛求情。
連被踩了莊稼的農民,也前來拜倒求情。曹操見此,只好用頭髮來代替頭顱。
曹操,毫無疑問是三國時期的強者,他深知人心所向的重要性。而想要獲得人心,無外乎體恤民意,再有便是將自己的責任盡到。
自己定下的規矩,自己卻違背了。梟雄心性的曹操自然不會因此真自殺,眾人求情也皆在他意料之中,但是他敢於擔當責任的做派,卻是實打實的為其加分不少。
人常説:大丈夫為人處世,要一口唾沫一個釘。言出必行,關乎原則,更關乎一個人的品性。想要認識一個人,看他能不能守得住自己言行,是否會“一推六二五”,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