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玉是明朝開國名將,驍勇善戰,立下過汗馬功勞,逃回蒙古草原的元朝殘餘勢力“北元”小朝廷,就是被他在捕魚兒海之戰中打得編制散架。
但此人軍事能力突出的同時,性情上也十分驕橫跋扈,朱元璋正是因為擔心自己死後子孫鎮不住藍玉,才在晚年用盡餘力將他的勢力連根拔起。
藍玉案前後牽連了一萬五千多人,明朝初年的官場、軍界基本被擼了個底朝天。至於藍玉則更慘,以謀反罪被抄家滅口,本人更是遭受剝皮實草酷刑。
這樣一個狠角色,如果他能活到朱允炆時期,朱棣還敢造反嗎?
這麼説吧,不是敢不敢造反的問題,而是要不要活命的問題。
朱允炆當皇帝,朱棣若能老老實實交出兵權,做個無慾無求的憨厚藩王,保住性命的可能性比較高。畢竟他的身份是皇叔,而且朱允炆最終的目的是收歸藩王的權力,並不一定出於私人恩怨要叔叔們的性命。
但如果藍玉活着,朱允炆和朱棣都將處於危險之中。
有藍玉在,朱允炆的皇位不一定能坐穩當,而朱棣如果不採取措施,更是必死無疑。
原因何在?這得從藍玉的身份説起。
他除了是開國大將,還是皇親國戚。藍玉的姐姐,是另一位開國元老常遇春的妻子,他們生的女兒嫁給了太子朱標。也就是説,藍玉是太子妃的舅舅。
牽着這層關係,藍玉和東宮向來親近,極為維護外甥女和外甥女婿的地位。
對此,朱元璋倒也樂見其成。他為朱標擇妻常氏,本就是打着把常家和藍家納入進太子陣營的主意,這是他為朱標準備的武將班底。
本來這一切都設想得很美好,然而誰都沒料到,太子朱標竟然會英年早逝死在朱元璋的前頭。朱元璋悲痛之餘,猛然間發現這套失去朱標的太子班底,有些不怎麼安穩起來。
朱標雖死,朱元璋卻還想把皇位留給太子這一脈,但尚未成年的皇太孫朱允炆,顯然沒有壓制藍玉的能力。不難預見,武將為禍、外戚專權的場景,在不遠的將來即將發生,這當然是朱元璋不希望看到的。
對於藍玉,朱元璋始終不怎麼放心。
早在藍玉取得捕魚兒海大捷,班師回朝夜抵喜峯關時,守關將領因夜間不敢開關接納,他竟然縱兵毀關破門而入。而且他還擅自玷污了俘虜的北元妃子,導致她不堪受辱而自殺。
聽到消息,朱元璋大怒,本來準備封他為梁國公,現在改“梁”為“涼”,並命人將他的過失刻在世襲的憑證上,希望他能靜思己過,有所改進。
可藍玉卻驕橫依舊,朱元璋封他為太子太傅,他卻很不滿地説,以我的功勞難道還當不得太師嗎?
朱元璋知道後,對他更為不滿,本來就對實力強勁的武將頗多戒備,像湯和、徐達那樣謹小慎微的發小在他面前都得小心翼翼,藍玉這樣往槍口上撞,不是找死嗎?
於是,朱元璋下定決心要為皇孫剷除大患,接下去就有了震驚朝野、將明初官場都割了一遍韭菜的“藍玉案”。
朱元璋之所以擔心藍玉活着對朱允炆不利,還有一層因素,就是朱允炆壓根與藍玉就沒有實質上的血緣關係。
朱允炆不是太子妃常氏所出,他的母親呂氏只是朱標的妾室。常氏生了兩個兒子,朱雄英和朱允熥,朱雄英雖早夭,三朱允熥還活得好好的。
這就讓朱元璋設想出了藍玉將來謀反的動機,無論是出於親戚間的情分還是家族的利益,藍玉都要為朱允熥爭奪皇太孫之位。
哪怕當時沒有爭贏,朱允炆順利繼位了,也難保之後不做點手腳。朱允炆的親信主要是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這樣的大儒,毫無軍隊背景,更無與悍將藍玉互相牽制的根基。
憑着藍玉在軍中的威望,就算朱元璋活着的時候解除他的軍職,也難保他像司馬懿那樣,熬個幾年振臂一呼改變時局,到時候朱允炆拿什麼跟他鬥?
搞定朱允炆,藍玉的下一個目標肯定是朱棣,兩人積怨已久。
太子朱標活着的時候,朱棣的表現就比較突出,深得朱元璋的喜愛,他對大位也不是沒有想法,只是礙於朱標地位穩固,只能在心裏想想而已。
朱標性情寬厚,弟弟出息了他只感到高興,藍玉卻看出了朱棣的野心,數次提醒朱標防備朱棣。
某次,藍玉北征南返,路過朱棣的封地時特意觀察他的言行舉止。回來對朱標説,燕王不是一般人,有天子氣象,遲早要造反,您一定要小心。朱標卻説朱棣對他一向恭敬,不可能造反。
但朱標敢信朱棣,藍玉不敢信,他可不是傻白甜,一直盯着燕王府,平時也多有針對。朱棣知道他對自己的態度,雙方交惡。
藍玉若能把朱允熥扶持起來,第一個要對付的就是朱棣。在他眼裏,朱棣一直包藏禍心,是中央集權的一大威脅。
而朱棣也不可能坐以待斃。他最好的時機,不是藍玉和朱允炆決出勝負之後,而是藍玉剛對朱允炆動手時,他可以打着“勤王”的口號參戰,佔據名份大義,趁亂渾水摸魚。
由此可見,藍玉若是活着,朱元璋死後的明朝政權交替之際,極有可能圍繞着皇位的歸屬問題發生動亂,朱棣不但敢起兵,起兵的時間還有可能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