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姬是劉邦的嬪妃,作為太后,為何最終卻和兒子劉恆葬一起

大家好,我們的搞笑雨欣侃藍領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沙丘駕崩,宦官趙高聯合丞相李斯篡改遺詔,改立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為太子,並逼死公子扶蘇、蒙恬等人。胡亥繼位後,大肆殘害兄弟姐妹和國家忠良,從此貪圖享樂,不問政事,宦官趙高趁機專權,國家是弄得一片烏煙瘴氣。
再加上嚴刑峻法,苛捐雜税繁重,最終導致了農民大起義。首當其衝的就是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揭開了秦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隨即而來的就是劉邦、項羽也加入了反秦行列。
公元前207年,劉邦攻佔咸陽,秦朝滅亡。秦朝滅亡後,劉邦又與西楚霸王項羽進行了楚漢之爭。最終項羽失敗,無顏面對江東父老,選擇在烏江自刎,自此,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朝。
薄姬是劉邦的嬪妃,作為太后,為何最終卻和兒子劉恆葬一起
劉邦建立漢朝後,封呂雉為皇后,薄姬為後宮嬪妃。薄姬原本是魏豹的姬妾,後來劉邦滅了魏豹,將薄姬納為己有,在姐妹的舉薦下,得到劉邦的臨幸,生下一子,名為劉恆,八歲的時候被封為代王。自從生下兒子後,薄姬就鮮有機會見到劉邦。
劉邦駕崩後,那些受到劉邦臨幸的嬪妃姬妾,包括劉邦的子嗣都受到呂雉的打擊報復,或被幽禁,或被殺害。除了齊王劉肥,還有呂后撫養長大的劉長,其他人都是直接或間接地被呂后害死。
薄姬知道宮廷鬥爭的殘酷現實,所以教導兒子信奉道家思想,走上清靜無為的道路。代王劉恆受母親薄姬影響,從此潛心寡慾,無心爭奪皇位繼承權。因此逃過一劫,躲過了呂后的迫害,最終和母親薄姬安然無恙地去往了代地。
公元前180年,呂后去世,文武百官商議擁立繼位皇帝,恨外戚呂氏勢力強盛,都稱讚劉恆仁慈善良,所以迎回代王劉恆繼位,是為漢文帝。薄姬由王太后改稱為皇太后。
漢文帝劉恆在位期間,勵精圖治,興修水利,減輕徭役,休養生息,國家穩定發展,政治清明,出現一片興盛安樂的局面,開啓“文景之治” 的發端。
薄姬是劉邦的嬪妃,作為太后,為何最終卻和兒子劉恆葬一起
漢文帝劉恆不僅是明君,還是大孝子。曾經親自為母親薄太后嘗藥,深具孝心,是《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的主角。
薄姬清心寡慾,信奉道家思想,與世無爭,因此比較長壽。公元前157年,漢文帝去世,葬於霸陵,兒子劉啓繼位,是為漢景帝,尊祖母薄姬為太皇太后。
兩年後,公元前155年,薄姬去世,葬於南陵。我們都知道,漢高祖劉邦駕崩後,葬於長陵,那麼作為漢高祖劉邦的姬妾,為何薄姬卻葬於南陵呢?
《漢書·外戚傳》有這麼一句話簡單的記載:“以呂后是正嫡,故不得合葬也”。
意思是説,呂雉才是漢高祖劉邦的正室,所以薄姬不能與劉邦葬一起。按照當時漢朝的禮制,薄姬因是劉邦的姬妾,無法追尊為皇后,雖然兒子是皇帝,但她也只能被稱為文帝太后,所以後世多將薄姬稱為“薄太后,薄太皇太后或薄姬”。
漢朝的禮制和後面的朝代不一樣,皇后可以追封,因此皇帝可以與多位皇后合葬。但在漢初,皇帝只能與一位皇后合葬,其他姬妾嬪妃無法與皇帝同葬。當時的呂雉是正統皇后,這個地位是沒辦法撼動的。古代都講究禮制,這個誰也無法改變,如果強行將薄姬和劉邦葬一起,這個於禮不合。
薄姬是劉邦的嬪妃,作為太后,為何最終卻和兒子劉恆葬一起
所以最終就是皇后呂雉和漢高祖劉邦葬在一起,薄姬只是一個普通姬妾,只能另起陵墓。又加上薄姬這一生只有漢文帝這一個兒子,考慮到二人母子情深,所以最終將她與漢文帝葬在一起。
但有一點必須提出的就是,這個葬一起並不是説二人是同墓同棺,這個就更不符合禮制了。這裏説的葬一起,是指二人的陵墓離得很近,同地不同陵。薄姬的陵墓是在漢文帝霸陵的南側,所以才稱“南陵”。
值得注意的是,薄姬的南陵西隔渭水,與漢高祖劉邦的長陵相望,又在兒子漢文帝的霸陵南側方,所以史書中又有“西望吾夫,東望吾子”的説法,當地人稱“望子冢”。
參考資料:《史記·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漢書外戚傳》等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37 字。

轉載請註明: 薄姬是劉邦的嬪妃,作為太后,為何最終卻和兒子劉恆葬一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