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初夏的一天,著名考古學家夏鼐正在北京明十三陵定陵的發掘工地上。在意外地打開了定陵地宮的大石門後,接下來的發掘很順利,直到考古隊員發現了明神宗的巨大棺槨,當人們揭除了包裹在外的11層衣物被服後,神宗皇帝的遺骸出現了,但是,其葬姿卻着實讓人感到不可思議:他既不是仰面直肢,也不是側面屈肢,而是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姿態:頭部稍向右偏,左臂下垂,手壓在腹部,右臂向上彎曲,手放在頭部右側。脊柱上部也向右彎曲,左腿伸直,右腿微屈,兩腳向外撇開。其整體的形態猶如一個“S”字母。
這個疑團尚且還在考古學家心中縈繞,不久,在挖掘中又發現了兩個皇妃的埋葬姿勢也是側向右邊。這其中有什麼奧秘呢?據考古專家解釋,在古代夫妻合葬墓中,婦女屈肢側葬並不少見,這反映了父權制統治下,婦女屈從丈夫的不平等待遇。但是像定陵這樣皇帝皇后無一例外地側向右卧,則顯然不比尋常,其中的原因令人捉摸不透。
半個世紀過去了,這個怪異姿勢的原因一直眾説紛紜。明神宗的喪葬過程出現了許多意外,會不會由於這些意外而產生了這種令人大惑不解的葬姿呢?據明朝史料記載,由於棺槨沉重,極其不便移動,槓索又經常損壞,例如抬到鞏華城時,棺槨的主槓突然被壓斷,棺槨斜向墜地。考古學家根據明神宗棺牀上隨葬器物箱上還有繩索的痕跡,有的木槓還沒有撤下等跡象,猜測帝后入葬地宮時秩序是比較混亂的。因此,綜合多方面的事實考慮,神宗皇帝的姿勢是在這個過程中偶然形成的。而另有學者從風水學的角度認為,古人以星空中的紫微星垣比喻人間帝王的居處,其中的“北斗七星”在古代被認為是極星,處於紫薇星垣中央,象徵帝王之中心地位,因而這種“北斗七星”式的S形葬姿是最能“聚氣”的姿勢。這樣,神宗皇帝及皇妃的葬式就得以理解:有了生氣,就預示着子孫萬代繁衍旺盛,江山永固。
但是,這些還僅僅是推測,究竟是如專家推測的那樣,神宗的奇怪葬姿是有意為之,還是混亂情況下無意造成的?由於目前只有定陵進行了發掘,其他的明陵還沒能打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恐怕仍然是個謎。
明神宗朱翊鈞(1563—1620年),明穆宗第三子。他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前十年,由他的老師——大學士張居正輔助神宗處理政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社會經濟和軍事力量均得到了很大增強。1582年張居正逝世後,神宗逐漸懈怠,更因為與文官集團產生的激烈矛盾而罷朝近30年。在這一時期內,江南一帶的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經濟總量達到了中國古代的巔峯,但是,文官集團的黨爭使得政治日益腐敗黑暗,東北的女真趁虛興起,因而種下了明朝滅亡的遠因。1620年駕崩,傳位皇太子朱常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