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 | 國務學院:學科理論體系、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相結合,培養服務治國理政的卓越人才

近日,教育部發布指導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

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政會後,復旦大學立即啓動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進程,目前已構築起以思政課程為核心,以中國系列課程、綜合素養課程、哲學社會科學課程為支撐,以專業課程為輻射的課程體系,形成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圈層效應”。目前學校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已覆蓋所有院系,示範專業已覆蓋所有哲學社會科學院系,並向理工科院系持續延伸。

學校官微陸續推出“課程思政”系列報道,全面展示各院系、各學科、各科研機構在“三全育人”整體格局下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典型案例,綜合呈現復旦大學在課程思政建設上的探索與成果。

學科建設,育人為本;一流學科,一流人才;為國育才,德育為先。作為“雙一流”學科、上海高峯學科和意識形態要地,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恪守立德樹人的育人宗旨,圍繞“四個服務”的育人目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學科建設與培養國家優秀人才的先進教學探索相統一,引領師生知行合一、紮根中國、放眼世界,通過課程思政和教材建設,為正確處理課堂教學與政策實踐、中國特色與國際比較、人才培養與國家發展諸關係提供創新模式;在教學內容上,努力做好中國道路、國家戰略、全球視野、服務社會四篇大文章。

課程思政專業建設開展伊始,學院申報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作為課程思政示範專業,近三年來積極按照學校要求推進示範專業建設,同時將“國際政治”專業也納入課程思政示範專業試點。學院重視將中國政治學理論體系建設同本土政治學教材體系建設緊密結合,通過將黨的創新理論成果融入中國政治學理論體系建設,並將中國政治學理論成果積極、及時轉化到政治學教材教學體系建設,發揮專業課育人的課程思政效應,培養國務學生的政治自信和政治認同意識。

篳路藍縷,守正創新,建好

“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等專業主幹課程

1984年,國務學院浦興祖老師在全國開風氣之先,為復旦本科生開設了政治學專業的主幹課程“當代中國政治制度”。30多年來,課程建設與改革開放同向同行,成為學生學習中國政治的入門課、學者研究中國政治的基本功。課程團隊曾獲“國家精品課程”“國家優秀教材獎”等獎項,實現了課程、教材、在線資源的一體化。

“當代中國政治制度”課程以“一體兩翼”為建設思路。“一體”,就是做好課堂教學,堅持教學方法創新,形成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包括“我來上一課”“走進人大”“專家請進來”等互動教學。“兩翼”,一翼是教材,課程教材不僅是政治學教材中最暢銷,而且也是政治學教材第一本走向海外,譯為外文的。另一翼是實踐,課程在國內較早探索將實踐內容算入學分的課程,任課教師帶領學生去人大、去政府部門考察、調研、實習,完成調研報告。

課程強調從實際案例出發,強化學生的理解與思考。課程結合“樹立四個自信”“破除歷史虛無主義”“人民主權觀”“愛國主義”“法治精神”“民主意識”“民族團結”等七大思政元素,將各元素與教學章節緊密結合,引導學生價值觀發展。例如以“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實踐案例支撐“民族、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概念、內涵及歷史發展”的專業知識點,同時引出“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和諧”的價值體系,幫助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深入理解黨的民族政策,提升思想政治素質。

包括“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在內,學院目前建設了15門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形成了政治學類專業課程育人的合圍之勢。如學院院長蘇長和教授的“國際關係導論”結合中國特色國際關係和大國外交理論最新成果,注重國際比較和中外互鑑、歷史和邏輯,為學生提供一套全新的、從中國視角、中國理論認識和分析國際關係基本狀況和趨勢的知識架構。鄭長忠教授的“中國共產黨研究”講授中國共產黨組織體系、價值體系、制度體系的內在機理,論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華文明歷史邏輯、現代社會發展邏輯與共產主義運動邏輯共同演繹的結果。陳周旺教授的“政治學原理”講授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研究方法、理論邏輯和知識體系,從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歷史邏輯,分析和把握世界發展潮流、政治大局,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政治觀,提高對世界政治現象的解讀能力。這些課程通過透徹的理論講解和豐富的案例支撐,幫助學生深刻理解中國政治制度優越性,增強學生“四個自信”。

立足中國現實,講好中國故事,

建設完整的政治學本土教材體系

2019年9月,校黨委書記焦揚等校領導來到國務學院,參觀“陳其人學術人生展”,調研“三全育人”與教材體系建設

學院堅持以教材建設為抓手,全方位深層次進行課程思政改革。從建系伊始,學院就以建設中國自己的教材體系為己任。歷經多年的專業發展和教學實踐,最終形成完整的本土化教材體系,擺脱了國內政治學、行政管理學教學受制於海外教材知識框架的侷限,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理念、體例、話語和理論。政治學本科專業恢復之初,學院為核心課程編寫《政治學概要》《比較政府體制》《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等一系列教材,並不斷在原有教材基礎上進行修訂、擴展,使之體系化、完整化,迄今出版教材近150種,其中1992年之後出版的近90種,基本實現教材本土化,在專業教育中有效引導了學生正確認識中國政治、瞭解中國治理、樹立政治自信、具備國家意識、拓展全球視野。

學生自主實踐,明察國情民情,

發揮資政服務育人功能

政治學不是書齋式的學問,政治學專業的教學體系也不能侷限在課堂中,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必須相結合。國務學院將課程思政建設從課堂延伸到課外,通過學生自主實踐,直接服務國家與社會需求,構建起更加完整有效的課程思政體系。學院學科點擁有10多個國家級、教育部和上海高校智庫、研究基地,素有決策諮詢的優良傳統,為學生參與決策研究、服務國家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例如學生模擬人大政協提案寫作實踐,深受學生歡迎。學院鼓勵學生自主創辦思政教育活動,並通過長期、定期運作,發揮項目的品牌效應,形成可持續的、可複製推廣的思政教育經驗,發展出國務學院特有的思政特色項目。

思政教育品牌“國箴務實”學生黨建課題成果冊

於2013年創辦的學生自主思政教育品牌“國箴務實”緊跟國內外政治形勢,見微知著,將學術品格、國家意識與政治素養的培育融於一爐。8年來每年發佈10—15個研究課題,代表性課題包括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知情況研究、學生黨員發展質量保障和評估機制研究、黨建知識傳播的新渠道和新形式、海外網上組織生活模式研究等。

2015年8月,YICGG2015在米蘭世博會舉辦2018年7月,YICGG2018在上海崇明舉辦2019年7月,YICGG2019選手在印度尼西亞大學校園

學院引導師生對接國家戰略、參與全球治理,服務中國外交大局和中外人文交流,在實戰中樹立國務青年的大國責任。2007年開始,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與復旦大學聯合發起,國務學院舉辦“青年全球治理創新設計大賽”,成為世界首個關注全球治理方案設計及創意的比賽。至今已累計共有176個國家和地區、246所大學和機構的474支隊伍、1914名選手參加了賽事,提交治理方案逾581個。經過十餘年發展,該賽事聚焦全球治理人才培養,融合國際人文交流和大學生創新創業,與全球一百多所高校建立了工作網絡,產生較大的國際影響力。學生通過大賽,對中國治理、中國智慧也有了更加深刻的領會和更加堅定的自信心。

來 源

本科生院、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

編 輯

汪曉芸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76 字。

轉載請註明: 課程思政 | 國務學院:學科理論體系、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相結合,培養服務治國理政的卓越人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