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決定論認為,地理環境、自然條件對歷史發展起決定作用,這也是很多國家對爭議土地不能讓步的原因之一。從這一意義上説,無論是對中對印,洞朗、加勒萬河谷、藏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衝突一定是有更深層次的原因。暫且拋開地理決定論,中印之爭還有“歷史基因”。
《孫子兵法·始計篇》: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在孫武看來,影響勝敗的五要素“道、天、地、將、法”之中,“道”上下同欲最為關鍵。
老子《清靜經》則有:“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老子眼裏的“道”是萬物生長的天道輪迴規律,是大勢所趨。
《孟子·公孫丑下》也説:“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這裏的“道”也是順天應時。
對於中印來説,爭議之“道”就是要追本溯源,看一看爭議區域的DNA歸屬。
在大唐盛世的貞觀三年到貞觀十九年,玄奘獨自西行到達天竺,並把657部佛經帶回了長安。這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史詩性事件,但誰也不會想到,千年以後兩國成為仇怨。
要理清中印邊境衝突爭議區域的前世今生,有必須追溯一下這個古天竺之國的歷史基因,麥克馬洪線劃定的幕後真相,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印兩國的事件,以及五十年代相對短暫的蜜月期。
一、歷史篇:千年鄰邦,亞洲文明的龍與象
1、曾經的文明古國之一
一提到中國和印度,人們自然聯想到都文明古國。
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現在是西亞的今伊拉克,已經落寞;尼羅河流域下游西亞和北非交界處的古埃及,是現在的埃及,也不是發達國家;恆河流域的古印度,就是現在南亞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國家,黃河流域東亞的中國。當然,有的學者還把古希臘看作五大文明古國之一。
1900年梁啓超《二十世紀太平洋歌》:“地球上文明古國有四:中國、印度、埃及、小亞細亞是也”。日本NHK電視台、英國BBC廣播公司也持相似的觀點。美國威廉·麥克高希《世界文明史》則稱“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臘、中國是世界上曾經存在過的五大文明發源地”。
印度和中國同為世界文明發源地之一,同為亞洲榮耀之地,自然也有着很多相似之處。
北緯30°南北的四大文明古國
2、中印相似的歷史進化
在不少西方人眼裏,印度文明比中國文明更久遠,但印度與中國歷史有很多相似之處。
印度最古老的文明,是公元前3000年開始的哈拉帕文化,對應中國的堯舜禹時代,夏商周時代。
印度西北方的雅利安人帶來古典印度文化,引導印度進入吠陀時代,對應中國大致是西周時期。
公元前600年前後,印度進入十六國時期,中國也進入東周末期、春周時期。
公元前6世紀末,波斯皇帝大流士一世征服印度西北部,隨後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進入印度。此時中國也進入了春秋之後的戰國時代。接下來,印度進入短暫的孔雀王朝,中國是戰國七雄時期。
孔雀王朝與戰國七雄、大秦帝國
從前2世紀開始,大夏希臘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後侵入印度,期間大月氏人甚至還在北印度建立了貴霜帝國,與羅馬帝國、安息和中國的大漢王朝,被史學家們並列為古典世界的四大帝國。
公元320年~540年,印度笈多王朝,對應中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700年前後,印度開始了後笈多王朝、拉其普特時期,東亞的中國是唐朝和宋朝。
印度到德里蘇丹國,莫卧兒帝國時,中國是元代、明代、清朝初期。當中國的萬利、康熙、雍正、乾隆盛世的時期,印度已經開始被人侵略——葡萄牙、荷蘭、英國,英國還建立了東印度公司。
3、被異族入侵和列強霸佔的相同遭遇
在歷史上,印度曾經被14個異族入侵征服過,古代印歐人,波斯人,馬其頓人,希臘人,貴霜人,白匈奴,突厥人,烏茲別克人,阿富汗人,蒙古人,法國人,英國人……
或許,這也是印度文明的斷代,讓他們在中印邊境線劃分的問題上,總是缺乏足夠的自信。
與印度非常相似的是,中國歷史上也有過許多被異族入侵的慘痛經歷,特別是兩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列強瓜分……
這也讓新中國對“割地求和”“喪權辱國”零容忍。
當這樣兩個發展中的國家,遇到1700公里的爭議區域,解決的難度之大,就可想而知。
有意思的是,中印進入半殖民地或殖民地的始作俑者,都是拜日不落帝國——英國所賜。而中印邊境爭議最大的毒瘤,也是這個大英帝國。
二、遺留篇:殖民犯邊,麥克馬洪的想當然
英國是中印兩國在歷史上的大敵,但也恰恰是這個英國炮製了“麥克馬洪線”。
按照以前的説法,1913年10月的西姆拉會議,英國為解決西藏問題,軟硬兼施讓西藏代表出席,中方被迫同意西藏代表“隨同商議”。會談中,西藏地方代表夏扎與英方串通一氣,居然提出要“分家”,包括青海,以及新疆、甘肅、四川及雲南部分地區。
民國當局立即拒絕,英國代表亨利•麥克馬洪出面調停。西姆拉會議跨度9個月,沒有達成任何共識。可是1914年3月,麥克馬洪與西藏當局在印度德里秘密接觸,雙方私下籤訂協議,確認了臭名昭著的“麥克馬洪線”。
“麥克馬洪線”將中印邊界非法北移100多公里,從喜馬拉雅山南麓移到山脊。門隅、珞隅、察隅等9萬平方公里西藏的江南,劃歸英屬印度。1914年4月,麥克馬洪最後通牒:中方再不接受英方調停,就直接與西藏訂立條約。
中方代表陳貽範沒有上報批准,草簽了條約草案和附圖。內容傳回國內,袁世凱當即電令:一、取消草簽;二、不承認麥克馬洪與西藏代表秘密簽訂的一切條約和文牘。
1950年代初,中國學者李鐵錚在美國做學術研究,查閲西藏資料的時候,發現了英印當局作假。後來多名中外學者研究印證:印方言之鑿鑿的“麥克馬洪線”,竟然是單方造假的產物。
三、崛起篇:獨立運動,惺惺相惜的奮鬥路
1、甘地的非暴力不抵抗,與中國軍民的14年抗日戰爭
在印度,“聖雄”甘地發動和領導了1920~922年和1930~934年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以及1942~1944的退出印度運動。起初,甘地和與大多數印度人一樣,效忠英國,期待印度自治。
但是,當英國從印度徵集150萬士兵參戰,戰後《羅拉特法案》卻授予英國總督三項特權——戒嚴令,設立特別法庭,隨意判決。1919年3月,甘地發起了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聖雄甘地與尼赫魯
在東亞,軍閥混戰的中國一盤散沙,日本趁機在1931年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東北三省,逐步蠶食華北。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直至1945年無條件投降。
在與日軍抗爭時,滇緬公路一度成為當時中國抗戰唯一的“生命線”。1941年12月,中國編成10萬餘人遠征軍,由史迪威和羅卓英指揮。1942年3月,入緬發起滇緬路作戰,失利後大部退回雲南。1943年4月,滇西遠征軍一部撤至印度,成為駐印度遠征軍。
中國和印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過同仇敵愾抗擊侵略者的並肩戰鬥,説有過患難之交,一點也不為過。正因為印度對緬甸如此重要,蔣氏才有意説服英方讓印度建國。
2、蔣氏與二戰中的英屬印度和國大黨
抗日戰爭期間,蔣氏與印度國大黨關係密切。
1939年8月,尼赫魯訪問重慶。1940年11月,戴季陶率團訪印,蔣氏親筆函致甘地、尼赫魯和泰戈爾。1941年8月,印度運動家卡拉黛維夫人訪問重慶,蔣氏明確表示:“中國得到自由以後,第一要務當為協助印度與朝國之解放與獨立也。”
1942年2月,蔣氏夫婦訪問印度,會見了尼赫魯、真納和軟禁中的甘地。
1942年2月,蔣氏夫婦訪印
四、友誼篇:九年之癢,相對短暫的蜜月期
1、五十年代不到十年的蜜月期
中印原本友好,1950年4月,印度還是第一個和新中國建交的非紅色陣營國家。
抗美援朝最激烈的1951年,毛主席在百忙之中出席了印度駐華大使的國慶招待會,並發表了祝詞。為緩解印度的糧荒,中國在自身糧食緊缺的情況下,勒緊褲腰帶向印度提供了66萬噸大米。
中印就西藏問題達成了部分協議後,兩國進入了短暫的“蜜月期”。
周總理訪問印度時與尼赫魯等人合影
1954年到1960年,周總理四次訪問印度。第一次,1954年6月,在日內瓦會議休會期間,按毛主席指示第一次訪印,與尼赫魯進行了6次正式會談。
1956年11月,周總理率團訪印,飛赴巴基斯坦訪問後再次飛抵印度,解決西藏問題。
1959年8月,中印“朗久事件”,問題複雜化,友好關係發生逆轉。
1960年4月,周總理最後一次訪印。在單方面召開的記者招待會上,對眾多記者的無理責問,周總理逐條反駁,贏得掌聲。
2、1962年的戰爭
被稱霸野心矇蔽雙眼的尼赫魯走向了不歸路——1962年10月,中印終於爆發了一場戰爭,戰敗後不久,印度撤回大使。
1962年到2020年,58年間,中印一直在尋找解決爭端的方式方法,大大小小的談判、會晤無數,但一直未取得突破性進展。
其間,中方曾提出一攬子解決方案,而印度則要求分段解決。
雖然印度在1962年軍事上完敗,但實際上卻是既得利益者,這是中印邊界爭端的一個癥結所在。
結束語:單單一個藏南,就是中國不能承受失去之痛
單一個東段藏南地區,目前印度控制9萬多平方公里,大致相當於一個福建。
這裏是青藏高原皇冠上的明珠,是真正意義上“西藏的江南”,水利資源異常豐富,所以引發無數網友暢想開建“紅旗河”的藍圖,這裏海量的淡水可以引到四川、陝西、新疆……
由於藏南氣候温和濕潤,一派江南風光,所以這裏是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
行至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世界上沒有打不開的鎖,也沒有解不開的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