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明明是太監,為什麼會有後代?現存後裔有三支,差不多五百人

説起下西洋的鄭和來,大家肯定不會陌生。梁啓超在《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中寫道:“葡人麥哲倫橫渡太平洋,啓菲律賓羣島,繞世界一週——有史以來,最光焰之時代也。而我泰東大帝國,與彼並時而興者,有一海上之巨人鄭和在。”所以説,鄭和是“環遊世界第一人”也一點都不為過。

鄭和明明是太監,為什麼會有後代?現存後裔有三支,差不多五百人

鄭和原姓馬,小名三寶,又被叫作三保,是雲南昆明市寶山鄉植知代村人。洪武十三年(1380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當時,年僅十歲的馬和不幸被明軍副統帥藍玉掠到了南京。幼年就與父母分離的他,已經是非常悲慘了,更為糟糕的是,來到南京後,明廷的宮人還對他使用了酷刑。

然後,被閹割成太監的馬和,進入到了朱棣的燕王府。雖遇到了這麼多的磨難,但心性堅強的馬和並沒有灰心喪氣。永樂二年(1404年)的時候,馬和為明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據《明史》記載:馬和在靖難一役中立下了大功。但令人摸不着頭腦的是,具體的功勞和立功地點卻並沒有在《明史》中提及。

有歷史學家推斷,馬和應該是在建文元年(1399年)的“鄭村壩之戰”中立下了大功。當時,朱棣以八萬人馬對抗建文帝的五十萬大軍。剛開始,看到雙方的兵力相差如此之大後,朱棣認為已是必輸之局,只要能夠減少傷亡就是不幸中的萬幸了。但令朱棣萬萬沒想到的是,平常不起眼的馬和竟主動站了出來。

他甚至説,想要帶領一些起兵突襲建文帝的軍隊,以此來吸引火力,為主力部隊創造機會。當時,朱棣也沒有更好的作戰計劃,走投無路他就決定讓馬和試一試。就算輸了,損失了幾百個兵,這也與大局無礙。建文帝的主帥不知道對方有詐,只看地方塵土飛揚,彷彿有千千萬萬的敵軍撲面奔來。

此時,他不知燕軍虛實,嚇地陣腳大亂,趕緊敗退。打仗靠的就是士兵們的衝勁,看到敵軍已經自亂陣腳,朱棣緊跟其後,左右夾擊,連破七營。最後,戰爭以朱棣的全面勝利而告終。朱棣看馬和英勇善戰,智慧過人,十分高興,很是賞識他。於是,他親自在南京御書“鄭”字賜給馬和鄭姓,用這樣的方式來紀念馬和的戰績。從此以後,馬和便被喚作了“鄭和”。

當然,除了賜姓之外,朱棣還給鄭和升了官,使鄭和成為了內官監太監,官位達到了四品。雖然,鄭和是個宦官,但是,他並沒有對自己的人生失去信心。憑藉着自己的英勇才智,他得到了明成祖朱棣的信賴,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就成了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

鄭和為什麼會下西洋呢?

究其原因我們是不難發現,鄭和所在的明朝國力強盛,“宣揚國威”就是鄭和下西洋的重要目的之一。當時,明成祖想要外國人瞭解自己的國度。天朝上國的思想,在明成祖的腦袋裏根深蒂固,在他看來,當外人看到鄭和的軍隊如此浩大之後,也就不敢來侵犯了。所以,鄭和下西洋還有震懾之意。

當然,鄭和下西洋也會做些貿易,但這並不是下西洋的主要目的。還有一個目的就是震懾,鄭和下西洋的船隻數量有200多艘,這麼多的船隻,除了實現貿易往來外,還有一層就為了震懾敵國的意圖。此時,如果有小國家膽敢鬧事,鄭和的軍隊就可以拿下他。但是,多數國家都被鄭和的軍隊驚嚇到了。因為當時明朝造船技術非常厲害,明朝的艦船數量更是位居世界第一。

鄭和明明是太監,為什麼會有後代?現存後裔有三支,差不多五百人

雖然,鄭和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鄭和也是有缺陷的。當然,這不怪他,怪就怪當時的酷刑,真的是太泯滅人性了。歷史上也明確的記載着,鄭和是一個宦官。既然是宦官,他當然生不出孩子,那麼,為什麼鄭和還有很多後代呢?難道歷史上的記載哪裏出了差錯,還是鄭和並不是真正的太監呢?

鄭和明明是太監,為什麼會有後代?現存後裔有三支,差不多五百人

鄭和的確是太監,可是,他也的確有後代。

這看似違背常理的結果其實是這樣的,沒有孩子的鄭和很是孤單,所以,就將自己哥哥的長子收養了過來。鄭和的哥哥也是個暖心的人,他之所以把孩子給鄭和,也是為了緩解鄭和心理上和身體上的傷痛。鄭和對這個兒子也是極好的,他不僅為他取名為馬文銘,還讓他繼承了錦衣衞千户的官職。後來,鄭和的兄長又把自己的長子馬恩過繼給了他。據記載,鄭和有兩個孫子:一個叫鄭萬選,另一個叫鄭廷選。

最終,在自己哥哥的幫助下,鄭和有了兒子,然後,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子孫孫延續了下來。就這樣,鄭和就有了自己的後代,雖然,這些孩子都不是鄭和親生的,但是,他們都寫在在了鄭和的族譜上,那就是鄭和的後代了。並且,有統計,鄭和現存的後裔有三支:一支在雲南玉溪;一支在江蘇南京;一支在泰國清邁。這三支鄭和後裔總人數差不多500人。

鄭和明明是太監,為什麼會有後代?現存後裔有三支,差不多五百人

其實,此時是不是自己的親生後代,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因為,鄭和為明朝所做的貢獻已經讓後人驚歎不已了,後人們也會永遠的記得他,歌頌他。在第七次下西洋期間,鄭和去世,時間約在1433年(宣德八年),骨灰葬於南京弘覺寺地宮,今南京牛首山鄭和墓或為其衣冠冢。

參考資料:

【《明史》、《中國人名大辭典》】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99 字。

轉載請註明: 鄭和明明是太監,為什麼會有後代?現存後裔有三支,差不多五百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