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漢朝為何陷入經濟怪圈?越發展,百姓越貧窮,背後的土地兼併亂象

由 敖學農 發佈於 經典

引言:

漢朝在中國歷史上有着獨特的地位,這個王朝統一了中原,建造了一個大一統的盛世。

無論是西漢的強盛,還是東漢的中興,這個王朝都給中華歷史增添了一抹獨特的色彩。從建國,到滅國,這個王朝都有着獨特的魅力。

實施了“休養生息”的政策,減輕了農民的負擔,鼓勵了民生的發展;推行了“獨尊儒術”的思想,強化了禮教思想,促進了儒學的繁榮;

開闢了“絲綢之路”的方向,擴大了商品市場,推動了經濟的活躍;設置了“三公九卿”制度,加強了封建統治,促進了漢朝政治發展……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到民生保障,大漢王朝做的非常好。

這是一個極度繁榮的時代,但在這個繁榮的背後也有着王朝的心酸與血淚,農民起義不斷,社會動盪持續。這個曾經輝煌一時的朝代,也是內憂外患,不可收拾。

漢朝拯救了民不聊生的慘狀,也帶來了民眾苦不堪言的局面,大漢王朝的經濟一直處於發展狀態,國力也在不斷的增強。

可這看似人民富足,其實早已滿目瘡痍。西漢、東漢的發展好像一個怪圈,國家越是繁榮,人民生活越是匱乏。

通過史書典籍,回顧這段歷史,看一看漢朝經濟與國力之間從平衡發展到不平衡的始終。

一、西漢初期,民不聊生,多項改革,國力積累

漢朝的建立結束了秦朝後期社會動盪的局面,秦朝末年,天下紛爭不斷。統治階級之間你爭我鬥,下層百姓更是生活艱難。於是農民羣體也不斷崛起,反抗統治者的暴行。

西漢王朝的統一,無疑是帶給了這些飽受戰爭摧殘的人民希望,同時建國初期的統治者看到社會的一片狼藉。

為了緩解這樣的局面,他們頒佈“休養生息”的政策,這項舉措減輕了農民的勞役,緩解了社會之間的矛盾,國家的力量在開始出現了上升的局面。

穩定好了下層百姓,自然也要發展好同中層階級之間的關係,所以格外重用韓信、彭越、英布等將領,這就為國家的穩定作了保障。

這時期的經濟對國力的積累貢獻也是很大的,漢朝剛建立時期,農民的生活方式是以自給自足為主。

但是國家重視農業的發展,減輕農民的賦税,於是農業經濟也有了一定的起色。

同時初期奉行的黃老思想對商業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這時候商業在經歷了戰亂之後也到得了發展。

政局的穩定,社會的繁榮,經濟的發展,給這建立初期的王朝積累了一定的威力。

二、西漢中期,社會穩定,改革效大,國力雄厚

西方的中期可以説是西漢國力發展的頂峯時期。這段時間國家繼續奉行無為而治的思想,放寬對各行各業的限制,讓它們有了一定的發展空間。

這時期的漢朝國力明顯的得到了提高,甚至出現了“文景之治”、“漢武盛世”和“昭宣中興”的局面。

“海內殷富,國力充實”是西漢中期的寫照,這個時期國家推行“郡國”制度。

中央與地方協調發展,同時注重水利建設,改革税收政策,大力發展經濟。

注重法律制度的改革,在漢朝中葉時期,國家的流民都感嘆到:“流民既歸,户口亦息”,糧價也大大降低,“谷至石數十錢”。

可見,這時國力得到了大幅度的增強。

國家不斷的發展着,各項的改革也在不斷的進行着,到了漢武帝上位時期,更是發展到了輝煌時刻。

這一時期推動了儒學的發展,擴大了國家土地,開闢了“絲綢之路”的經濟航線,推動了國力的建設。

漢宣帝時期也是漢朝發展的一個光輝時期,這個時候不僅安定了國內發展,還解決了邊荒矛盾,使得漢朝國力到了頂峯。

繁榮的背後,還有着一些荒唐,土地私有,自由買賣等。國家的種種政策,也給一些豪強大族帶來了好處。

他們隨意土地兼併,使得農民能夠擁有的圖例越來越少,這樣看似發展好的背面有着小民階級的哀嘆。

經濟雖然繁榮,但是真正享受到繁榮的人數太少,階級矛盾的不斷加大,也就使得這個表面風光的王朝走向了衰敗。

三、西漢滅亡,社會動盪,天下大亂,國力減退

西漢的滅亡與他繁榮的經濟假象脱不了干係。西漢整個時期是富裕的,但這樣的富足生活只屬於少部分羣體,而大部分人都是在被壓榨的狀態下生存。

重視農業的發展,也就給土地兼併鑄造了一個好的藉口,豪強民族仗着自己的權力,不斷吞食百姓的土地。

造成了豪富吏民可以訾數鉅萬,而貧弱愈加的貧困的局面。

雖然西漢的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外國來朝。但是國內的階級矛盾卻在隱隱作亂,隨着政治的不斷腐敗。土地不斷被兼併,社會動盪加劇,這個王朝也走向了風雨飄搖的時刻。

儘管,有愛國的官吏提出限制土地兼併的政策,但是這個觸及貴族階級利益的文案,還沒有被實施,就已經被廢止了。

西漢後期的統治者一方面保護不了底層人民的利益,另一方面觸碰了貴族階級的痛點。於是這個劉氏家族的聲望漸漸隱退,西漢的滅亡,也是大漢王朝的遺憾。

國力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的積澱,但是虛假的經濟,帶來的是百姓的磨難,這不僅不能夠增強國力,反而還成為了國家發展的弊端。

四、東漢崛起,穩定社會,加強改革,國力鼎盛

東漢和西漢一樣,都是在天下大亂之下闖出來的。

西漢覆滅,王莽的新朝建立,雖然實施了新政想要擺脱矛盾激化的局面,但是改革方向錯誤,反而加劇了社會矛盾。

於是在這樣的局面下,劉氏家族的人又開始掌握了大權。

劉秀結束了動盪,又把中國拉回了統一的行列,有了先人不規範的事例,這個新上任的統治者,開始着手改革,力求維護中央集權。

他開始了“柔道治國”的思想,重用文臣,加強管理武將,想要做到,“並剽(消除)甲兵,敦儒學”的局面。

他加強官僚體制建設,加強了皇權;他重視民生,大力發展了經濟,他注重文化,推動了學術氛圍建設……

經過劉秀的改革,東漢的政治、經濟、文化、民生都得到了發展,也促進了東漢國力的增強。

劉秀的離世,沒有帶走東漢的風華,漢明帝的上台,帶了東漢的另一個輝煌。

國內繁榮一片,國外朝服連連。政治清明,社會穩定,同時還撫慰平民,所以,這個時期,被記載為了,“天下安平,百姓殷富“。可見,這時期的東漢,是昌盛的。

可是,東漢仍然沒有改掉,世家大族對土地的控制權,這時候不僅擁有了土地還控制了農民。

他們甚至開啓了自己的田莊生活,還設置的有專屬自己的武裝部隊,企圖與朝廷抗衡。

又是一片繁榮,又是國力昌盛,可惜如此繁榮,是屬於他們的。與百姓無關,百姓仍然在土地兼併中苟延殘喘。

五、東漢覆滅,內爭外鬥,社會動盪,國力全無

東漢的滅亡是早就埋下了伏筆的,過分重用外戚,過分依賴宦官,是這個朝代滅亡的原因之一。

東漢還有一個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繁盛國力背後的荒涼之景。

從西漢開始國家就一直堅信“重農抑商”的好處,由於黃老思想的影響,商人的地位也在不斷的提高。

同時商人的勢力更是不斷擴大,東漢的時候雖然仍然認為農業的發展更有利國家的發展,但是對於商業的發展也沒有太苛刻的限制。

所以商人獲利不斷增加,這就給社會造成了貧富差距,加大了經濟矛盾,也就導致了社會矛盾的尖鋭,這就是東漢滅亡的一個原因。

東漢時期的經濟繁榮背後的助推者豪強大族,也是東漢滅亡的助推手。

他們兼併土地,他們割據一方,他們組織武裝,地方勢力擴大,中央集權衰弱,這也是東漢滅亡的一個原因。

國力的昌盛,不是每個人都享有了果實。貧民子弟依舊貧困,寒門與士族的對抗,農民與權貴的爭鬥,都是這個時代滅亡的原因。

這個看似還在欣欣向榮發展的朝代,其實背後是一個個殘破的窟窿,統治者看到了,卻無力縫補;

貴族階級看到了,依舊捅着窟窿;底層百姓看到了,哭着揭竿而起了。於是,它開始退出歷史的舞台了。

結語:

都説經濟是國家發展的基礎,這個看似輝煌的經濟背後隱藏着不平衡的發展狀態,是導致漢朝覆滅的最大原因。

漢朝的一代代百姓生活與經濟之間的關係彷彿驗證了一個怪圈理論。那就是,漢朝越發展,國民反而越陷入貧弱的地步,最後國力衰微導致了漢朝的滅亡。

漢朝雖然是由東漢西漢兩個時期構成的,但是這個強盛的王朝是歷史上第二次大一統中原地區的朝代。

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燦爛的一個篇章,由此也發展了漢族的盛名,鞏固了中華民族的統一。

研究古代經濟與國力發展的軌跡,可以清晰的看出古代社會發展情況,回首過去,把握當下,才能更好的推動時代的發展。

參考文獻:

《漢書》

《後漢書》

《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