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朝歷代,那些有作為的皇帝,每個人都對自己治理下的國家十分有信心,他們認為自己的國家永遠是世界第一,所謂盛世可能是真,也可能是假,大唐盛世是真,因為那時萬國來朝,包括小日本在內的鄰國,都對中國崇拜不已。
所以鑑別一個盛世是真是假,要看外人的説法,局外人總是清醒的。當世界各國都來朝覲,懷揣着虔誠而熱烈的心情,他們渴望來到中國,甚至渴望成為一箇中國人,中國人無論走到世界哪裏,都會得到應有的尊重——滿足這些,這才叫盛世,否則所謂盛世不過是自己“冊封”的罷了!
清朝的盛世就是如此,統治者一廂情願地將“盛世”記載在歌頌他們的史冊裏,卻沒想到遠離京城的百姓過得是怎樣艱苦的生活,他們要承受那麼勞苦的生活和繁重的賦役。
而這樣一個表面上是盛世的時代,其實內部卻已經腐朽不堪,甚至已經到了崩壞的邊緣。
康乾盛世是我們古代中國最後一個盛世時期。有一本書描繪了這樣一個時代,但是《飢餓的盛世》所講的並不是人民生活的有多麼好,而是盛世局面下所隱藏的危機,政治腐朽敗壞的政府,而且當時還有矛盾越來越激烈的階級鬥爭,所以馬上康乾盛世就結束了,隨之而來的便是波濤洶湧的衰敗跡象。
按道理來講,乾隆的時代我們都知道,是一個連戰爭都很少的年代,怎麼可能非常衰敗呢?這樣一個和平的年代,而且政治局勢看起來非常穩定,到底有什麼問題導致了體系內部土崩瓦解?原來還是一個老問題,就是統治者們太自信了。他們根本看不起別國的文化科技,幻想自己十分強大無堅不摧,根本不用學習其他民族的垃圾文化,殊不知,自己在國際中的實力早已不復往昔,一落千丈。
乾隆當上皇帝之後,一開始,他有一套十分周密的管理體系,也勤於朝政,但是他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自己的文化科技水平。
早在乾隆盛世兩百多年前的時候,麥哲倫都已經完成了環球航行,英國的工業革命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別的國家幾乎都在發展,而且西方國家的實力都在爆炸性的增長,原因就在於他們進行了改革,增添了新的東西去除了原來的糟粕,使得國家實力得以精進。
反觀我們中國乾隆的“盛世”,乾隆自詡“十全”,認為他是這個國家的“救世主”,是古往今來的“千古一帝”,他幻想在他的治理下,開創了一代盛世,百姓非常富裕,國家十分強盛,當然這一切都是假象。所謂“盛世”的背後,隱藏着衰敗的跡象。
正如明朝不是因為崇禎才滅亡,實則,亡於萬曆皇帝一樣;大清朝也不是因為宣統皇帝才滅亡,導致清朝敗亡的,恰恰是“最大盛世” 温情面紗下的,頹廢而危險的氣息。
也許只有當時的“局外人”才能把中國的局勢看得真真切切。在一七九三年的夏天,英國的一羣訪華團隊帶着各自的好奇心向中國出發,他們知道有一本書上寫到中國滿地是黃金,這本書便是《馬可波羅遊記》,但是他們不知道其實這本書的作者大部分都是瞎寫的,馬可波羅實在是太能吹了,把中國都誇到天上去了,他描繪得社會幾乎都可以比肩天朝了。
就這樣,這一羣英國人“被騙”來到了中國的土地上,沒想到的是,原本書上所説中國人都是穿着綾羅綢緞的景象沒有出現,反倒是看見了一羣窮困潦倒的民眾,英國人看到他們如此的消瘦,甚至有些就像是木杆子一樣,好像風一吹就能倒似的,他們甚至一度懷疑這裏是否是中國。
英國人看到這些窮困的人們,想到了他們自己的國家,英國人大多都是挺着個啤酒肚,而且都非常胖,哪裏像中國人一樣,兩眼空洞無神,衣服穿的破破爛爛,身上散發出一股難聞的味道,連英國的乞丐都比不上。
一個英國人回國寫了本書,書上説:清朝所謂的盛世是不存在的,也許不到百年,這個國家就要敗亡了,清朝的敗亡在於乾隆。
其實,如果英國沒有發展工業革命,他們現在的生活估計也好不到哪去,但是他們的統治者明白革命才能發展,所以他們的人民有了美好的生活,在十八世紀時期,和乾隆時代同一年代的英國,農場的一個普通員工一天都有三頓飯去吃,而且他們對於早餐晚餐都有明確的要求,如果收成好了,還可以吃上新鮮的豬肉。
眼下這羣中國人怎麼比,他們甚至連飯都吃不起,吃上一塊肉的情景只有在夢裏才會出現。英國的使團還看見了一羣被奴役的民夫,他們體型消瘦,明顯是營養不良,而且還幹如此繁重的活,怎麼可能吃胖,而且他們似乎根本沒有自己的權力,只是像機器一般服從命令,像是一個個牲畜一般被奴隸。
這就是外國人眼中的康乾盛世,這才是真實的當時中國人的生存近況。一個不思進取的國度,無論先天基礎再好,也終將會被世界拋在身後,最終由盛世徒轉急下走向敗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