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死後一定會被上諡號,但諡號的好壞如何分別,諡號又能否重複
諡號是古代皇帝的四大稱號之一,與它並列的其他三大稱號分別為廟號,年號,尊號。在這四大稱號中,諡號是唯一一個死後才會被敲定的稱號,也是四大稱號中最必不可少的一個。這裏昊童相信很多朋友應該都會好奇幾個問題,那就是皇帝在臨死前是不知道自己諡號的,那萬一被上了一個不好的諡號怎麼辦,又或者被上了一個與之前皇帝相同的諡號怎麼辦?
有鑑於此,昊童便用本文來為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古代皇帝的諡號制度。備註,以下內容皆為昊童個人見解,不喜勿噴,謝謝。
根據史料《逸周書,諡法解》記載,諡號制度最早起源於西周早期,為周公旦所創。但因為此書年代久遠且有過多次增補的記錄,所以近代史學家便重新蒐集資料並反覆驗證諡號的起源之説。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年考察,以王國維先生為代表的近代史學家終於得出結論,古代皇(王)權的諡號制度,應該是起源於西周中期的周恭王或周懿王時期。
這裏昊童得先聲明一點,那就是諡號除了皇帝之外王公大臣也是可以擁有的,比如周朝就規定,除了周王室以外,各諸侯及卿大夫(妻子)也可以擁有諡號。而漢朝則規定,只要封過侯的都可以擁有諡號,唐朝甚至規定,只要三品以上官員就都可以擁有諡號。
如此一來,只要這個朝代的國祚比較長,那麼就難免會發生諡號相似或相撞的事情。但好在古人也比較開明,所以根據史料記載,古代封建王朝對於臣子的諡號是有一套非常明確的規定。比如文臣的最好諡號為文正(可重複),武將的最好諡號為忠武(可重複),而普通文臣或武將的諡號則只能有一個字。
但這個畢竟是大臣,如果皇帝也用相同的諡號那豈不是有些尷尬。所以據昊童所知,一般情況下,同一個朝代是絕不會出現兩個相同的皇帝諡號。但,如果是兩個不同的朝代,那麼諡號相撞或相同就顯得極為正常。比如幾乎所有的封建王朝,都會有武,文,仁,宣,孝等諡號。而之所以有這種情況,則是因為上好的諡號就那麼幾個,你怎麼避都是避不開的。
這裏昊童在多嘴兩句,在秦朝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倒也確實是出現過幾個諡號相同的例子。比如晉國的晉文公與晉文侯,齊國的前齊莊公與後齊莊公。此外,諡號除了會出現在朝堂之上外,民間也會有私諡傳出,但這些私諡基本都是親友門生所寫,所以並不會記入史冊更不會被朝廷認可。
諡號一般情況下分為三種,即讚揚褒獎的美諡,老實守成的平諡,胡作非為的惡諡。昊童在翻閲了歷朝歷代的諡號記錄後大概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美諡:文與武,仁與宣,孝與景,神與肅
平諡:懷與悼,閔與思,隱與息,惠與靈
惡諡:戾與厲,慧與煬,幽與質,殤與愍
這裏昊童要額外提到,宋朝以前的確是有這三種諡號,但自宋朝以後,因為皇帝認為惡諡是對死者的批評與不尊敬,所以下令放棄一切惡諡,隻立美諡和平諡。也正是如此,所以明朝的末代皇帝朱由檢與元朝的末代皇帝妥懽帖睦爾就都沒有得到太壞的諡號,反而都是得到了一個還算不錯的平諡,比如崇禎被定為烈愍,妥懽帖睦爾則被定為惠。
文章最後,諡號其實是古代皇權傳承的一種儀式,也是後世皇帝對前代皇帝的一種蓋棺定論。但因為一般情況下皇權傳承都是父死子繼,所以倒也不用太擔心給自己惡諡的問題。這裏昊童在額外科普兩個知識點,古代唯一一個生前就已經確立了諡號的皇帝為魏明帝曹睿,而古代唯二沒有諡號的皇帝分別是秦始皇嬴政和秦二世胡亥。
歷年今日:750年7月6日,唐朝賜安祿山爵東平郡王,唐將帥封王自此始;1900年7月6日,沙皇尼古拉二世下令大舉入侵中國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