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控源頭 校內流行“靠臉吃飯”
中國網北京6月15日訊(記者 劉佳)6月11日午飯當口兒,北京市第二十中學的學生食堂內並未排起點餐長隊。學生只需在各窗口刷臉,“今日份定製午餐”即可端到面前。這是學校的“智慧食堂”點餐系統,“靠臉吃飯”的時代就這樣在校園開啓,而這也成了二十中從源頭治理垃圾分類的妙招,量化到人。
學生志願者正在進行剩飯分類
醋溜白菜、肉末豆腐、2兩米飯——當日限定午餐提前1天就已經出現在家長手機app的頁面上。吃什麼、吃多少,這份“菜單”在家長面前一目瞭然。這是二十中的“智慧食堂”點餐系統,去年正式在校園內應用。據副校長吳玉國介紹,通過這款app,家長可根據自家孩子的情況和口味,私人定製孩子第二日的吃食及分量。菜單中明碼標價,家長也可對學校的食堂運營進行全透明監管。就餐當日,學生僅通過刷臉即可匹配前一天預訂的餐食,減少扎堆、排隊和不必要的交流。
學校對剩飯菜進行量化統計
“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家長擔心營養跟不上,所以都會點得略多。”解決了“吃什麼”的問題,“浪費”又成了學校關注的另一個焦點。當學生吃過飯後,在餐食回收台前,中國網記者注意到一些女生食量過小,未能“光盤”。對此,吳玉國給出了上面的回應。但是,只靠學生、家長自治,不如學校的“第三隻手”介入。學校已經安排“食堂回收員”上崗,由學生擔任志願者,對食物回收及剩飯情況進行處理和統計。“學校對每班的廚餘垃圾進行秤重,按照重量進行評比。”通過量化指標的方式,提醒學生“光盤”或在點餐時精準限量,從源頭控制垃圾的產生。
分類垃圾桶“上崗”
不僅餐飲如此,小到一根粉筆,大到一張打印紙,二十中都以量化評比的方式督促學生們節能,從源頭控制垃圾的產生,再將垃圾進行深度分類。據校長陳恆華介紹,這是學校自2005年就開始的嘗試。“當時,主要是創建節約型校園,把可回收的資源從普通垃圾中分離出來,鼓勵學生回收可回收的紙張、瓶子,一方面減少垃圾的量,另一方面利用回收的資源換取學具,學校推廣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如今,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已經實施近2月的時間了。學校以更“智慧”的方式,將科技融合到生態治校中,同時以德育為抓手,將垃圾分類變成師生的一種習慣。讓垃圾分類這件關乎大民生的關鍵小事,在小校園中找到了最接地氣兒的落腳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