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元747年開始,高仙芝帶領他的遠征軍,踏上了西征的征途。他首先用欺詐的手段打開了小勃律國的大門,隨後逼迫國王和吐蕃公主投降。後來接着又滅了石國,征服了朅師國,並且擊潰了吐蕃的援軍,為大唐立下不世之功。從此他的聲威遠達帕米爾高原地區,有了“山地之王”的美稱。
當他把這些俘獲的突騎施可汗、吐蕃(今青藏高原)酋長、石國王、朅師王押往長安後,受到唐玄宗的特別禮遇,除擔任四度節度使外,因為功勳卓著,又加授開府儀同三司。
高仙芝雖然立下如此大功,但這裏頭有個問題。他的軍功充滿了詭詐和血腥,最關鍵的是出現了戰略錯誤。這個錯誤在當時沒有表露出來,但隨着時間的推移,錯誤開始擴大發酵,最後竟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他的戰略錯誤是什麼呢?就是用不道義的手段征服了石國。
石國國王那俱車鼻施繼位之後,因為對唐朝忠誠。所以當唐軍到來後,那俱車鼻施同意高仙芝的約和。高仙芝假意派人先與石國約和,然後趁乘其不備,出兵掩襲,俘虜石國國王及其部眾。這時他的貪婪本性暴露無遺,開始縱兵殺掠,甚至連老弱病殘都不肯放過。
這次行動,高仙芝共掠奪了碧珠十餘斛,黃金五六駱駝,其他的馬匹雜貨等不計其數,他將這些財物全部拿回家中,據為己有。
滅了石國以後,在回軍的途中,又誣衊突騎施反叛,攻打了突騎施,俘虜了移撥可汗。真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啊!
與石國一樣,突騎施也是當時西域各國中與唐朝關係最親密的國家之一。有位世紀偉人説得好,“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此話一點不假。石國與突騎施的被攻打,引起當地民眾的反抗,唐軍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進行了殘酷的鎮壓。被害者除了石國的老弱之外,還有許多在石國進行貿易的昭武九姓的胡商。
石國的王子僥倖躲過了這場災難,逃到胡人部落。然後將高仙芝欺壓和貪暴的情況告訴了胡人。諸胡部落聽後大怒,暗中聯繫大食國的軍隊,要一起聯合進攻安西四鎮。
高仙芝聽説後,親自率領蕃兵和漢兵三萬去攻打大食,深入大食國境內七百餘里,到了恆羅斯城,與大食軍隊相遇,兩軍對峙了五天。
就在在雙方相持的重要時刻,唐軍中的葛羅祿部眾突然叛變,與大食夾擊唐軍。高仙芝被這背後一箭差點要了老命。他受不了敵軍的前後夾擊,趁着夜色,大敗而逃。
由於道路阻隘,拔汗那部眾又在前面擋住去路,人馬擁塞道路,撤退非常緩慢。右威衞將軍李嗣業急了眼,不管自己人還是敵軍,奮起大棒只管一頓猛砸,為他殺開一條血路,這才得以逃脱。
激戰中將領與士卒都失去聯繫,別將段秀實聽見李嗣業的喊叫聲,就大罵道:“躲避敵人而自己先逃命,是膽小缺乏勇氣;保全自己而丟掉士卒,是不仁義。就是有幸能夠逃回,難道自己不感到羞愧嗎?”
李嗣業聽見後,握着段秀實的手錶示謝意,並主動留在後面抗拒追兵,收羅散卒,沒有戰死的士卒才得以逃脱。?這次戰役用慘敗形容一點都不為過,高仙芝共帶去3萬兵士,此戰結束後,“士卒死亡略盡,所餘才千餘人”。(《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一·列傳第六十三》)
唐軍在怛羅斯戰敗後,中亞的命運被徹底改變。雖然當時看這場戰役大唐帝國並沒有傷筋動骨,但唐朝在西域的威望大大下降了。
後來隨着安史之亂的爆發,唐朝戰爭連連,朝廷自己都自顧不暇,更別説參與中亞地區霸權的爭奪了。
原本依附於大唐帝國的中亞諸國,開始轉頭臣服於阿巴斯王朝。從此,華夏文明徹底退出中亞,再也無力染指帕米爾高原以西之地。成為至今想起來還令人感嘆的一個遺憾。
真是成也高仙芝,敗也高仙芝。
參考資料: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新唐書》宋·歐陽修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老衲侃春秋嚴正聲明:原創作品,禁止非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