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悲歌:從親密戰友到殊死之敵,施琅為何要同鄭成功決裂?
1651年5月20日,鄭成功以施琅擅自殺掉自己親信曾德為由,派兵前往廈門以商量軍機的名義抓捕了施琅,施琅父親施大宣,施琅弟弟施顯等人。隨後施琅在親信的救援下,奇蹟般的跨海逃亡。鄭成功知道施琅已經逃到清朝統治區後大怒,下令誅殺施琅的父兄,這就是著名的廈門之變。
逃亡到大陸的施琅得知父親和弟弟被殺的消息後,徹底的投入到清朝統治者陣營之中,一心和鄭成功為敵,為清朝訓練出來了一支強有力的水師,併為32年後,施琅率軍大舉攻台埋下了伏筆。
要知道,施琅和父親很早就是鄭成功父親鄭芝龍的親信將領,可以説施家和鄭家本身就是利益一體的,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昔日戰友之間最後居然反目成仇呢?
本期我們就簡單聊聊施琅和鄭成功之間的恩怨情仇。
一、施家和鄭家原是一體
施琅人物畫像
施琅和其叔父施福原本是東南地區的海盜,後來投靠鄭芝龍,在明末亂世之中逐漸崛起。施福一度成為鄭芝龍的核心謀士,並因戰功被明朝雙雙封為高級武官,鄭芝龍是補南粵遊擊,施福是補中軍都司。
“叔諱福……少倜儻,有大志。年十八投筆從戎。於時海寇蜂起,巨魁角立。叔與鄭芝龍密策方略,有向化者,説降之;倔強者,破滅之。海氛以靖,叔之為謀居多。因得與鄭同奏膚功。鄭補南粵遊擊,叔補中軍都司。時崇禎四年也。”——施琅為施福所寫的傳記
到了明末弘光時期,施福、施琅叔侄又被加官加爵。一個被封為都督,一個被封為總兵;到了隆武帝時期,施福被封為武毅伯,而施琅為僉都督、左衝鋒。這都是明朝武將中的高級職務,當時南明將領中能打的可以説是少之又少,施福、施琅叔侄堪稱當時的主力之一,一直和鄭芝龍共同進退。
但是隨着清軍入關,滿洲八旗的強大戰鬥力讓南明政權瑟瑟發抖,而且就在這種時候,南明內部還在爭權奪利,鄭芝龍這個時候已經有了降清的打算。而施福、施琅作為鄭芝龍的鐵桿親信,自然是跟着鄭芝龍走。
影視劇中的鄭芝龍、鄭成功父子
二、鄭成功和施琅有派系矛盾
如果鄭芝龍和施福等“親清派”一直這樣下去,鄭家和施家估計一直都會是通家之好。但是鄭芝龍沒想到自己生了一個好兒子——鄭成功!
鄭成功面對自己的父親,卻有不同的想法。當時年輕的鄭成功被隆武帝封為御營指揮,一度官居施福叔侄上司。
鄭成功一心想報效南明隆武帝,這就和父親鄭芝龍,大將施福、施琅的想法衝突了。這裏我們先簡單粗暴的把鄭芝龍、施福、施琅一派稱為之“親清派”;把鄭成功稱之為“親明派”;
這兩派中鄭芝龍是鄭成功父親,施福、施琅是鄭家軍的核心主力,而此時的鄭成功只是剛剛出人頭地,在施福這種久經沙場的老海盜看來依然是乳臭未乾。兩派的矛盾雖然尖鋭,但還沒有達到不死不休的局面。
1649年,南明已經是風雨飄搖,危如累卵
三、鄭成功和施琅對於未來的預期不同
不論是鄭芝龍還是施氏叔侄,他們長期和清軍作戰,對雙方的實力都有很清晰的瞭解。在他們看來,南明軍隊是壓根沒有出路的。
施琅在晚年和朝廷重臣李光地聊天時就很直接的指出:
“(鄭芝龍)所帶海兵,習水戰而不習陸地,父母妻子悉在海上,烏合之眾,動輒離心。本朝兵初下,兵勢鋭,先聲已厲,如何能敵?”
清軍入閩時,鄭芝龍不願意和清軍為敵,下令所部從前線撤軍,施福等人作為鄭成功的直接下屬,壓根不理會鄭成功的命令,而是跟着鄭芝龍一起撤退。只有鄭成功在杉關前線堅持到最後一刻。
隆武二年八月,清軍入閩,鄭芝龍和施福決定率主力降清,成了清軍李成棟的一部。鄭成功無奈之下帶着少數親信下海起兵。
但是李成棟這個人也不是啥好人,李成棟先是參加了李自成的農民起義,後來投降南明。1645年又投降清朝,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嘉定慘案。在攻破福建、廣東後因為清廷只給了一個總督官,於是感覺不被重視的李成棟又投降南明開始反清……
李成棟這一反覆不要緊,剛剛投降清朝的施福叔侄就畢竟尷尬了,沒想到一轉眼自己又成了南明的一員,於是兜兜轉轉一圈,施家叔侄又回到了鄭成功的麾下。
(明末各地抗清勢力分佈)
於是施福直接表示,自己年紀大了,要解甲歸田,回老家養老,不願意參加抗清戰爭。
施琅雖然年輕有為,也參與了南明一系列的軍事行動,成為了鄭成功麾下有數的大將。但是施琅並不願意直接對抗清朝,參加的幾次戰爭都是南明集團內部的戰爭。
例如,永曆二年四月,鄭成功派遣施琅對李成棟的部將郝尚久以其立場“不清不明”為由發動了襲擊,最後逼得郝尚久負氣降清。
南明長期的內戰,使得反清一方損失巨大,這嚴重的削弱了廣東地區的抗清力量,同時加深了本應該是盟友的鄭李二人的矛盾。同時施琅也策劃了鄭成功襲擊廈門的軍事計劃,使得鄭成功消滅了在廈門的另一股抗清力量。
但是當鄭成功決定在永曆四年南下勤王之時,施琅卻表現得十分消極,並且以做了個噩夢的奇怪説法拒絕勤王,鄭成功也很奇怪的解除了施琅左先鋒的官職和兵權。
(施琅)“勤王臣子職分,但郎昨夜得一夢,甚然不利,乞復細思’。藩知來意,心含許之。遂令將左先鋒印並兵?將令副將蘇茂管轄,其後營萬禮吊入戎旗親隨協將。”
1648年11月抗清形勢圖,此時福建已經淪陷
施琅在被削職後,仍然是在戰事中立有大功的。清軍進攻廈門的軍事基地,無官無職的施琅在廈門帥六十人擊退清兵約六七百人的進攻,保衞了鄭成功的軍事基地。
大將都以為施琅憑藉這一戰功可以官復原職,但鄭成功卻只賞了他花紋銀二百兩,加二級。這種羞辱性的獎勵,肯定讓施琅心懷不滿。
四、施琅本人性格的原因
1、施琅多次反覆,不被重用
施琅一生極為複雜,跟着鄭芝龍當過海盜,在鄭芝龍被明朝招安之後又成了明朝的軍官;在清軍入閩戰役中(福建戰役),施琅叔侄聽從鄭芝龍命令不做抵抗,後來又跟着鄭芝龍投降清廷。
投降清廷後,施琅叔侄跟着李成棟對自己的曾經的南明戰友舉起了屠刀,一路從福建殺到廣州,手上沾滿了抗清義軍的鮮血。在廣東張家玉起義後,他們又火速從廣西回軍鎮壓,其手段十分血腥。
等李成棟再次投靠南明後,他們走投無路這才投奔到了鄭成功麾下。如此多次反覆,鄭成功難免心存芥蒂。
(鄭芝龍畫像,其在降清後不久被殺,身首異處)
2、施琅為人囂張跋扈
施琅因為從少年時就一直從軍,無論海上還是陸上,施琅都是一員猛將。在明末亂世之中,誰拳頭大自然就會得到更多的好處。
施琅兄弟一來是戰績顯赫,所率軍隊是鄭成功麾下最為精鋭的部隊。二來背景雄厚,是跟着鄭芝龍起家的親信。於是哪怕是在鄭成功軍中,依然一副唯我獨尊的勢頭,這引起了鄭成功的極大不滿。
施琅塑像
隆武二年,施琅與自己曾經的長官黃道周因為爭奪一個投降的將領起了衝突。逼得黃道周竟然只能去隆武帝哪裏告狀,最後的結果卻又是無可奈何。這也助長了施琅的驕傲氣焰。
同時,施琅也時常和鄭成功手下親信發生衝突。甚至在施琅的逼迫之下,鄭成功的親信陳斌將只好降清來躲避施琅的羞辱。
開篇提到的廈門事變的導火索,就是一個叫做曾德的軍官冒犯了施琅,這個曾德可以説是鄭家的親信,他得罪了施琅後馬上躲到了鄭成功家裏,鄭成功也緊急發佈命令,要求施琅“馳令勿殺”,施琅卻悍然不顧,派兵從鄭成功家裏把曾德捉住,然後“促令殺之”。
這一舉動完全不把鄭成功放在眼裏,嚴重的損害了鄭成功的威信。兩人之間的矛盾已經無法調和。
甚至施琅在清朝時期,都和姚啓聖不和,可以看出施琅脾氣的確不好。
鄭成功的雕塑
於是忍無可忍的鄭成功密令援剿右鎮黃山以“商量出軍機宜”為名逮捕施琅之弟施顯,同時,命右先鋒黃廷包圍施琅住宅抓捕施琅一家。將他們一家羈押在忠定伯林習山的艦船上。
但是無論是林習山還是鄭成功,都小瞧了施琅在軍中的影響力。施琅舊部竟然假冒鄭成功密使,以提審施琅的名義將其解救出來。
據楊英的《先王實錄》記載:一天,有人持令箭稱奉鄭成功之令,要遞解施郎過堂審問。負責看押的部將吳芳及幾個士兵於是押送施郎上岸。到了一個僻靜處,施郎突然發起襲擊,將吳芳及其他士兵全部打翻,然後逃走,藏匿在山洞裏。之後,他在舊部蘇茂的幫助下,在夜晚渡小船,逃出廈門島,投降了清軍。
鄭成功聽到施琅逃走的消息十分震怒,就派人暗殺施琅,結果再次失敗。於是鄭成功一怒之下斬殺了施琅的父親施大宣和兄弟施顯。
這也對施琅留下了刻骨銘心的仇恨,於是他將自己的原名“施郎”改為“施琅”,準備用畢生準備向鄭成功的復仇。
終於在1683年,63歲的施琅在康熙帝的支持下,率領大軍跨過海峽,收復了最後一塊拼圖。
施琅和鄭成功從親密戰友到最後反目成仇,從個人角度來説只是一次傳奇的復仇故事,但是在明末清初這一大背景下,卻多出了許多歷史的厚重感,而無論是施琅還是鄭成功都留給了後人無盡的感慨,功過是非又有誰能説清楚呢?
在福建泉州晉江施琅紀念館,有一副對聯極好的表達了這種感慨,以史為鑑特地抄錄下來送給大家。
上聯:平台千古,復台千古;
下聯:鄭氏一人,施氏一人。
願大家都以史為鑑!